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股市的进攻与防守

25-11-17 11:17 120次浏览
始于西川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今天我们来聊聊股市的进攻和防守。

进攻可以摧城拔寨,收获利润,但是防守可以稳扎稳打,守住利润。

粗线条地来说,科技股代表进攻,消费医药代表防守。

比如今年三季度以来的科技半导体、存储、光模块、算力产业链,就弹性十足。

但是消费股在10月份CPI回正之前,一直都没有板块性的机会,出手的胜率极低。

但是,市场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导致这种风格的偏移。

比如2020年的疫情期间,消费股和医药股(疫苗股)就走出了一个虎虎生风的走势!

进攻性十足。

疫苗股的代表人物沃森生物 ,半年时间大涨3倍。可谓时势造英雄,没有新冠的风口,就没有疫苗股特别是mRNA疫苗的现象级机会。美股的Moderna 更疯狂,2020年的股价涨幅达到了惊人的‌434.10%。

但是,长期来看,这两个板块身上与生俱来的“防守”基因并没有改变。

这个基因就是:行业的成长性与经济周期之间的相关系数,越是弱周期的行业,防守属性就越强。

因为预测宏观经济的变化太难了,否则王健林和许家印也不会倒在房地产行业的最后一棒。

他们最不缺的就是豪华的投研团队和专家资源,包括上面的政策消息。

但是,最后还是逃不过周期的变化。

我们普通人,有什么能力和这个自信去预测宏观周期呢?

这就是主动选择弱周期行业,拥抱消费和医药的内涵。

本质上是以退为进,用防守思维先保证自己资产的安全。

只要保住本金,在下一轮复苏周期来临的时候,自然才能风生水起。

好,再说回消费和医药。

其实消费板块内部,也分很多流派,有很多分支。

这些分支的进攻性也是不一样的。

比如这几年服务消费和宠物消费,就弹性十足。

因为3亿单身人口,包括一部分老年独居人口,需要精神寄托和情感诉求。

宠物已经从传统的工具属性变成了家人、亲人。

给自己的亲人花钱,那就不在话下了。客单价一直在往上走,消费的品种也持续升级。

宠物主粮从“吃饱”转向“吃好”,湿粮、功能粮(如老年犬粮、化毛猫粮)需求激增,湿粮同比增速超260%。

看到了吗,逻辑变了。国庆假期回到老家农村,隔壁邻居家的00后小青年已经给他们家的狗吃狗粮了。

要知道,放在五年前或者十年前,农村的狗一直吃的都是剩菜剩饭。

这真是划时代的变化!

阿猫阿狗真的赶上了好时代。

这个庞大的赛道,也孕育了中宠股份 这样国内的自主品牌,股价节节拔高。你再对比同时期的中证消费指数的走势,一年多来,横盘低迷。

所以说,在行业整体低迷的时候,也能找到细分赛道的机会。在整体防守属性的行业,也能挖掘出细分领域的阿尔法。阿尔法就代表进攻。

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及时捕捉到时代脉搏的变化。

再说回医药板块。

大医药板块内部也有很多细分的方向。比如创新药代表进攻,爆发力十足。

昨天的几个20CM的大肉,都是创新药前排贡献出来的。

舒泰神 众生药业热景生物海辰药业

但是同样是医药板块内部的中药,就代表着防守属性。

马应龙华润三九天士力佐力药业羚锐制药 ,它们就是市场风险偏好下滑的时候,

防守资金最适合呆着的避风港。

所以,你看每次成交量回落到2万亿以下的时候,中药的低位股都会表现一下,但是持续性又不太给力。

如果哪天市场的风口吹到了中药板块,那么它们就会成为今天的电网设备或者储能光伏锂电。

所以,不是股票不好,而是时机未到。

但是,你如果仔细观察,中药内部也不是完全一样的节奏。

达仁堂以岭药业 就进攻性十足,一个是老龄化确定性太强,一个是三季报业绩独领风骚。

所以,有心人和大老粗,看到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

大老粗只看到了股价的变化和K线的起伏,但是有心人能看到显微镜里公司细胞的变化。

如果把医药股继续往细了拆分,还会有更多医疗器械、高值耗材、医疗服务和科研试剂。

这里边,每个股票的特性和脾气,都有自己的特点。

医疗器械,除了振德医疗 ,其他的股票都没有行情。

即使三季报业绩炸裂的联影医疗公司质地也是一等一得好,但是就是不涨。

这就是受了市场风格的拖累。

但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现在的联影医疗是机会。下跌就加仓,一直加仓。

大资金更喜欢创新药的爆发性,甚于喜欢创新器械。

这是生意模式决定的。前者一旦成药且进了医保,销量往往一两年之内,原地起飞。

后者则要慢很多,医生的使用惯和临床信心,都需要慢慢培养才能说服医院渠道。

所以,想通了生意是怎么回事,K线反而是最不重要的。
打开淘股吧APP
0
评论(2)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始于西川

25-11-17 17:16

0
今天,商业航天、卫星互联板块全面爆发!

中国卫星又创出5年新高!

自从“航天强国”被写入十五五规划,这个板块就被资金盯上了!

10月份以来,整个科技股都在高位震荡回调,但是商业航天除外,

就是因为这个方向,还处于资金炒作的初期,而其他科技细分,比如

光模块、算力产业链、电力电网产业链已经反复炒作好几波了。

因为大资金都看到了商业航天这个产业的巨大空间和政策扶持的确定性未来。

大空间来自哪里?

美股对标:马斯克的Space X 估值已达到约‌4000亿美元,十年增长30倍。

星链业务今年预计将带来约110亿美元收入。

为什么Space X这么值钱?

稀缺性。

它是全球唯一同时掌握火箭回收和卫星互联网技术的公司‌。

国内呢?

先从民营火箭公司开始说起。

蓝箭航天,估值超200亿,专注于液氧甲烷动力技术,

后排还跟着四大天王:星际荣耀‌、‌天兵科技(180亿)‌、‌星河动力(150亿)‌、‌中科宇航;

都已经启动IPO进程。

有了火箭,再看卫星互联,上海垣信(千帆星座)估值已超400亿;

大家算一下,这五大火箭公司,加上千帆星座的上海垣信,估值才多少?

距离马斯克的Space X的2.8万亿人民币,差距太大了!

所以,判断股票有没有见顶,别看K线,要看这个饼有多大。

商业航天,人家马斯克的商业模式已经跑通了,国内的火箭公司、卫星公司跟着抄作业就行了。

就是这么简单。

抓住这波财富增长的机会,说不定你就翻身了。

这不就是上半年上纬新材(智元机器人)这样的机会吗?

上纬新材,赶上人形机器人的东风,三个月时间,7块钱涨到132块。

太强悍了!

接下来,继续展开说说这五大火箭公司。

为什么市场炒作的焦点,集中在火箭产业链。

因为国内现在的局面是“星多箭少”,制约行业大发展的痛点在火箭!

准确地说是可回收火箭。

大家知道吗,为什么飞机最多只能飞个两万多米,而火箭却能冲破云层,进入茫茫太空?

火箭,为什么能摆脱地球引力的束缚?

答案很简单,关键就藏在它们的“心脏”:发动机里。

出了大气层,火箭的发动机就得自己携带“氧气瓶”,

别看火箭体格那么大,其实真正用来装卫星的空间很小。

为什么呢?

火箭不仅要带燃料罐(比如煤油、液氢),还得自带氧化剂(比如液氧),相当于干粮和矿泉水。

人吃马喂,少不了的。

有了这些,火箭才能产生强大的推力。

火箭就成为了人类开启太空时代的“唯一钥匙”。

要命的是,火箭大多是一次性使用,发射一次成本特别高,少则几千万,多则几亿。

解决了这个问题的就是宇宙第一牛人-马斯克,

可回收火箭技术,就是这个大佬搞出来的。

今天盘面上,商业航天板块之所以能爆发,也是因为蓝箭航天的朱雀三号要首发的消息刺激。

蓝箭航天的朱雀三号是国内最有希望挑战Space X的民营火箭公司,所以你就明白了为什么资本市场要紧紧抓住这个产业链。

就像人形机器人,大家都盯着宇树产业链,道理是一样的。

任何一个赛道,我们得搞清楚一哥是谁,跟着老大走,吃喝全都有。

还记得去年年底爆发的长盛轴承吗,半年10倍。就是因为绑上了宇树机器人这个大腿。

所以,看到这里,蓝箭航天,四个大字,值得你把它牢牢记在心里。

那么朱雀三号火箭,到底厉害在哪?

首先,“不锈钢+甲烷”的组合,设计与SpaceX的“星舰”技术路线相近;而且不锈钢可重复使用寿命长,甲烷很便宜,成本优势直接拉满。

连马斯克本人都承认,朱雀三号可能会在5年内超过‘猎鹰’。来自行业大佬的认可,就是蓝箭航天最硬的实力背书。

而且蓝箭航天,不仅火箭技术很厉害,同时布局了大型星座建设。控股的鸿擎科技规划了10000颗卫星的星座,是仅次于GW星座(国家队)和千帆星座的行业TOP 3。因为鸿擎科技的股东里就通宇通讯,所以通宇通讯也创出了五年新高。

如果朱雀三号年底的这次真的首飞成功,那么有望诞生中国的“科创板商业航天第一股”。

这个爆炸效果不亚于宇树IPO。去年错过了宇树,智元,明年不能再错过商业航天了。今年的春晚,不是宇树的机器人在转手绢了,而是蓝箭航天的CEO坐在了贵宾席的C位。
始于西川

25-11-17 16:14

0
昨天看段永平和方三文的访谈,从头看到尾,逐祯学,默默反思,

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自己这么多年在股市里摸爬滚打,牛熊交替,经历过很多行业的兴衰,也见证过很多大牛股的崛起。

比如2016年开始崛起的七星电子,也就是现在的北方H创。当时我上班的地方,亦庄产业园,北方H创这家公司就在我们附近。我每天中午吃完饭,出去散步半个小时,还会路过京D方和中芯G际的园区。

这些行业白马就在身边,日常可见,每天都见;但是真正重仓抓住的,哪怕10倍股,一个都没有。2016年我出去调研,参加招商证券在深圳组织的春季策略会,当时招商的电子行业首席,

我还记得他的名字叫鄢凡。他反复重点推荐的一只股票,就是立讯J密。

当时立讯只有500-600亿市值左右吧,前一阵子到了快5000亿市值了。中科S光,当时我们公司的第一大重仓股,2016年第一季度,买了1个多亿,后来7月份的时候我还去他们天津公司调研过。

往近了说,2023年春节过后,AI的第一波炒作浪潮,当时我记得是4-5月份,我买了40万的海光,后来芯片行业出了一个美国制裁的利空,当时不知道会怎么样,所以很快就卖掉了。又一次错失大牛股。后来海光也涨了3倍。

逆天改命的机会,确实遇到了,而且还不少,但并没有抓住。

最多只是抓住了几个翻倍股。赚得最多的一只股票也只有不到两倍的涨幅。

2017年,1月17日,我买过10块钱的沃森,后来疫情期间最高涨到96块;遗憾的是,我当时只赚了50%就走了。2019年11月底,我买过60块钱的小熊D器,后来疫情封锁在家 ,大家都开始带饭,小熊的产品瞬间成为爆品,股价半年内就涨了2倍,60块涨到了5月份的240块。但是我只赚了一倍就走了。

30万的利润,那就是我的第一桶金。30万,不算多。

当时在当时武汉买套房的首付,肯定是足够了。为什么是武汉?因为一线城市(北上广深)的房价,太贵了,不是我能考虑的。剩下的几个二线城市里,长三角的房价也太贵,只能往中部内陆省会城市里去考虑。

武汉, 全国排名前十的城市。而且房价还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不扯那么远了。反正就是,持股真的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尽管知道手里的这家公司,有非常光明的未来,行业有巨大的增长空间,但是最终结果如何,其实当时并不敢断定。

就像段永平当时买网易,其实也只是小资金参与一下而已,虽然赚了20倍。当时占他总资产的比例并不大。

看懂和不懂之间的灰色地带,真的是太模糊了,让人无所适从。段永平昨天的观点,就是他真正看懂的公司,敢于重仓持有的公司,可能不超过10家。

我的理解是,只要敢于重仓,拿出个人身价的一半以上资金买入,并且敢于持有,不被市场的短期波动打乱节奏,就算是懂了。而且在持有的过程中, 内心是平静的。

看懂,确实很难。很难,很难。持有的过程,也很难。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