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凯美特气研报:电子特气国产替代先锋,三驾马车驱动估值重塑

25-10-30 22:42 215次浏览
追求永无边界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凯美特气 研报:电子特气国产替代先锋,三驾马车驱动估值重塑

一、核心投资逻辑

凯美特气作为国内稀缺的“食品级气体+电子特气+新能源气体”综合服务商,正处于“传统业务稳现金流、高端业务破壁垒、双赛道迎爆发”的价值兑现期。其核心投资价值在于依托中国石化 背景构建原料壁垒,在电子特气领域突破国际垄断并切入头部供应链,叠加新能源气体业务放量,业绩与估值迎来双重修复,长期成长空间明确 。

二、公司概况与业务布局

凯美特气成立于1991年,2011年深交所上市,总部位于湖南岳阳,历经三十余年发展完成从单一气体到综合服务商的转型。公司通过子公司专业化布局核心赛道:岳阳本部聚焦食品级二氧化碳等基础气体,海南凯美特主攻电子特气提纯,宜章凯美特推进特种气体产能建设,形成“基础业务筑底盘、高端业务拓增量”的格局 。

(一)基础气体业务:现金流压舱石

食品级二氧化碳是传统优势业务,长期占据国内市场龙头地位,客户覆盖可口可乐百事 可乐等全球饮料巨头,合作具备排他性。2025年上半年,该业务随消费复苏同比增长15%左右,虽毛利率约25%低于高端业务,但凭借规模化生产提供稳定现金流,为新业务研发与扩产奠定基础。同时,氢气(收入1.04亿元,同比+7.30%)、燃料类产品(收入0.88亿元,同比+14.69%)等业务同步增长,进一步丰富盈利来源 。

(二)电子特气业务:国产替代核心引擎

电子特气作为半导体制造“粮食”,占芯片生产成本13%-15%,而国内高端自给率不足30%,国产替代空间广阔。凯美特气已实现氦、氖、氪、氙等惰性特气及电子级氟气等产品批量生产,纯度达5N-7N级,满足22nm DUV到7nm以下EUV工艺需求。

该业务虽当前收入占比仅约2%(2025年上半年约0.06亿元),但毛利率高达51.90%,成为盈利最强板块。客户方面已切入中芯国际 14nm工艺供应链,长江存储订单量同比增长200%;产能上2025年光刻气产能将达1.2万立方米/年,预计贡献收入1.5亿元,岳阳基地二期投产后总产能将达2万立方米/年。

(三)新能源气体业务:第二增长曲线

公司聚焦锂电池生产所需特种气体,精准切入宁德时代比亚迪 等头部动力电池企业供应链,与电子特气共享技术与服务体系,协同效应显著。2025年三季度该业务营收同比增长75%,毛利率约38%,显著高于基础业务。目前已签订长期供货协议,订单可见性强,为未来增长提供明确保障 。

三、核心竞争力:三重壁垒构筑护城河

1. 资源与产业链壁垒:背靠中国石化,从炼化企业获取尾气原料(部分收取处理费),通过深冷精馏等技术提纯,构建“原料-提纯-检测-销售”全产业链闭环,既保障供应稳定,又降低生产成本,2025年上半年燃料类产品毛利率提升13.89个百分点体现成效。
2. 技术与认证壁垒:掌握核心提纯与ppt级杂质检测技术,攻克“卡脖子”难题。光刻气获ASML子公司Cymer、日本GIGAPHOTON双重认证,成为国内唯一双认证厂商,全球仅4家供应商具备此资质;同时通过Coherent认证切入激光气体市场,高壁垒认证周期(1-2年)形成强客户粘性。
3. 客户结构壁垒:核心客户涵盖中芯国际 、长江存储等半导体龙头及宁德时代 等新能源巨头,这些客户行业地位稳固、需求持续增长,为业绩提供强确定性支撑 。

四、财务表现:基本面全面改善

- 业绩扭亏为盈: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3.10亿元(同比+10.52%),归母净利润5584.61万元(同比+199.82%),扣非净利润4970.64万元(同比+9426.33%),彻底摆脱此前盈利困境。
- 盈利能力跃升:毛利率升至36.11%(同比+60.66%),净利率17.93%(同比+188.83%),主要因高毛利业务占比提升及三费占比降至15.38%(同比-64.08%),成本控制成效显著 。
- 财务结构稳健:2025年一季度末资产负债率29.01%,处于行业较低水平;在建工程同比增长64.89%,为后续产能释放储备动能 。

五、风险提示

1. 认证与放量风险:电子特气客户认证周期长,若后续认证进度或订单放量节奏不及预期,将影响业绩增长。
2. 行业竞争风险:华特气体 等国内企业在电子特气领域布局全面,国际巨头仍主导高端市场,市场竞争加剧可能挤压盈利空间。
3. 运营效率风险:2025年上半年应收款项同比增长41.61%,存货同比增长30.54%,需关注后续周转效率与现金流质量 。
4. 机构持仓风险:截至2025年6月30日,主力机构持仓量较2024年末减少2619.92万股,基金与主力净减仓明显,中长期需保持谨慎。

六、未来展望

- 短期(2025-2026年):电子特气产能释放与氢能项目投产形成双驱动,机构预测2025年归母净利润1.04亿元(同比翻倍) 。
- 中长期(2027年后):若电子特气国产替代渗透率提升至5%,可新增年收入1.5亿元;CPO、3.2T光模块等新技术需求有望进一步打开增长空间。

注:本文基于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需综合考量公司基本面、行业前景及市场风险。
打开淘股吧APP
1
评论(0)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