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我的十八年股市路:从“无知孤勇”到“清醒坚守”

25-10-29 12:27 124次浏览
AMAZON独狼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序章】2007,牛市顶点的“莽撞孤勇”

2007年9月的天还带着夏末的气息,沪指在5000点的喧嚣里一路沸腾。那阵子街上到处都飘着股市的热劲儿——卖菜的阿姨边称菜边说“买了就涨”,同事午休时扒着交易软件算收益,连电视新闻里都在说“中国经济正站在高峰”,GDP增速飙到14.2%,天安 门广场的奥运倒计时牌天天跳,人人眼里都闪着“日子会越来越好”的光。

我就是在这股热望里,一个什么都不懂的“门外汉”,一头扎进了股市。说“孤勇”,是真的“孤”——连大盘指数、MACD、成交量这些最基础的词都念不顺,交易软件上的红绿K线在我眼里,就是晃来晃去的数字;也是真的“勇”——听别人喊“牛市来了”,我就敢把攒了小半年的闲钱砸进去,选的全是旁人嘴里的“硬通货”:建行、中行、中国石化 ,还有琢磨着“奥运来了大家会出去玩”的中青旅 。那个时候哪里懂得什么价值投资?完全是被“闭着眼都能赚钱”的传言推着走。而且交易成本也高得吓人,佣金加上印花税,一买一卖来回扣近1%,根本就没有现在所谓的“快进快出”短线概念;

后来中国石化从25元往下跌,建行也跟着指数掉,账户浮亏一天天扩大,身边有人慌了神,割肉离场时还骂骂咧咧,我却没怎么怕——倒不是懂市场,主要是投入的都是闲钱,那会儿月工资能拿一万多,日子过得松快,生活压根不受影响。现在回头想,这份“不怕”算不上清醒的勇气,更像“无知者无畏”的孤勇。可偏偏是这份不被短期波动裹挟的傻劲儿,让我没在后来的暴跌里乱了阵脚,也才有了之后“跌深了就加仓”的笨办法。

【磨底】2008-2013,用“笨办法”对抗熊市的孤勇

亏损最狠的时候,我没跟着别人割肉,反而选了条“反着来”的路:只要跌得狠了,就往里补点钱。

- **加仓节奏**:2007年首次建仓投了10万,2008年大跌时加到20万,2009年再补到30万,2011-2012年慢慢补到40多万,2013年总投入凑到了50多万。每次加仓都盯着“跌幅”——中国石化跌10%就手动加一笔,建行跌破净资产时再补点,没什么复杂技巧,全凭“跌多了总会涨”的朴素念头。

- **成本摊薄的魔力**:就说中国石化吧,25元买了1万股,跌到10元又加1万股,5元时再补2万股,成本一下从25元摊到了8元左右。2012-2013年它从3元慢慢爬回6元,对摊薄后的成本来说,浮亏自然就缩窄了不少。

- **市场回暖的助攻**:2012年底沪指从2000点回升到2400点,手里的蓝筹股也跟着缓涨,再加上之前加仓的效果,最终账户亏损从50%收窄到了6%。现在看,这哪是什么正经策略?分明是“硬扛”的孤勇。但比起那些在熊市里慌不择路、割肉离场的人,这份“不逃”的坚持,反倒成了对抗恐慌的最好武器。

【转折】 2013-2014,切换赛道的“清醒孤勇”

2013年,账户亏损缩窄到6%,可盯着屏幕上几乎没动静的数字,我突然觉得“这钱耗在这里太不值了”:整整6年,股市一直在磨底,资金趴在里面没怎么赚;

反观楼市正热,身边有人买套房,一年的涨幅比我在股市折腾6年的还多。我没犹豫,果断清仓了50多万股票,把钱全砸进了楼市。这步棋现在看,算是把“孤勇”变成了“清醒”。不是放弃股市,而是终于明白“死守一个赛道太傻”:资产配置的本质,就是在不同周期里找“性价比更高的战场”。这份“敢切换”的勇气,比当年“敢入市”要珍贵多了。

这一波操作使得我明白了“站在风口之上猪也会飞”的道理,在股市亏损的资金竟然在楼市里赚回来了,着实感觉到很魔幻!

【再入股海】2017-2019,被情怀困住的“伪孤勇”

2017年,我在江淮汽车 做销售,又凭着十年通信运维的老本行(2003-2014年一直在海格怡创就职),再加上对家乡广东云浮新兴的情结,选了四只“自己熟悉的票”:江淮汽车、比亚迪温氏股份海格通信

现在想想,最关键的坑是“比亚迪与江淮”的二选一。明明知道比亚迪有技术储备,发展潜力更大,却因为“在江淮上班,有职场归属感”,偏偏重仓了江淮。这哪是勇气?分明是被情怀捆住的“伪孤勇”。

2018年熊市一来,差距立马就显出来了:江淮跌了30%,比亚迪只跌了25%,而且后者还在暗处攒劲儿搞技术,比如研发刀片电池;到2019年,比亚迪涨了40%,江淮还在6-8元之间晃悠。我这才懂:“孤勇”不是“死扛熟悉的标的”,而是敢承认“错了就换”,别被情怀绑住脚。

【折戟】 2022,可转债里的“冒进之勇”

2022年,在朋友闲聊中得知了可转债这东西,心想赚点快钱,听说可转债能“T+0”,就一头扎了进去。

可我连溢价率怎么算、强赎规则是啥都没搞明白,光沉迷于当天买卖的波动,结果半年亏了四五万。这次的“勇”彻底成了“冒进”,也给我上了一课:不懂的领域,再诱人也不能乱闯,真正的勇气是“知道自己的边界”。

【蜕变】2024-至今,半职业短线的“体系化孤勇”

2024年10月,我半职业重返股市,一边打理着亚马逊 电商的生意,一边扎进股市打磨短线体系——还特意起了个网名“亚马逊独狼”,透着点自己干的劲儿。核心策略是“风险可控的低位追涨”:主板涨幅超3%、创业板超5%就不追,优先选有产业趋势、有板块联动的低位股。这一年,终于把“孤勇”装进了体系:不再靠直觉下单,而是用“仓位管理+止损纪律+逻辑验证”做决策。

比如选低位股时,会先问自己:“它涨是真有逻辑,还是我觉得它好?”——算是把当年的“莽撞”,变成了“有章法的坚持”。

【终章】20年,从“无知孤勇”到“清醒坚守”

十八年股市路,最珍贵的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把当初的“孤勇”熬成了“清醒”:

- 年轻时,勇在“敢入市、敢硬扛”,靠的是手里有闲钱、心里有点盲目的运气;

- 后来,勇在“敢认错、敢切换”,慢慢懂了“周期比标的更重要”;

- 现在,勇在“敢守规则、敢控风险”,终于明白“股市里想长久生存,靠的是体系,不是孤胆”。这大概就是股市给我的最好礼物:让当初莽撞的勇气,慢慢长出了理智的骨头。
打开淘股吧APP
0
评论(0)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