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普自重组以来,我一直关注着,当然途中也参与了,且未来还坚定持有,以下是我的观点:
近期A股市场最引人注目的现象莫过于硬科技企业通过收购上市公司实现资产证券化的案例。前有智元
机器人 收购
上纬新材 创造10倍涨幅神话,后有中昊芯英入主
天普股份 引发13连板涨停。
尽管天普股份近期股价因监管问询而调整,市场对其二波行情却期待依旧。本文将从中昊芯英的市场地位、借壳必要性、可比案例及监管环境等多角度,系统分析天普股份的投资逻辑。
一、中昊芯英:国产AI芯片的领军企业
中昊芯英作为国内高性能AI芯片领域的先锋企业,技术实力已跻身全球第一梯队。公司由前谷歌TPU核心研发团队负责人杨龚轶凡创立,核心团队多来自谷歌、
英伟达 、
微软 等国际科技巨头,掌握了TPU架构AI芯片的全链路技术。
1、 技术突破显著:中昊芯英推出的第一代“刹那”TPU芯片于2023年量产,算力性能超越国际GPU近1.5倍,集群系统性能提升数十倍,能耗降低30%。第二代芯片通过稀疏化处理等技术,单片算力进一步提升2-4倍,超越谷歌TPU v5p和英伟达H100。
2、产品生态完整:公司打造了支持1024片芯片高速互联的“泰则”计算集群,可支撑千亿参数大模型训练。同时独创UE8M0 FP8精度格式,专为下一代国产AI芯片优化,据称可降低单位算力成本42%,训练成本降低30%。
3、 商业落地能力:2022年至2024年,中昊芯英营业收入从0.82亿元增长至5.98亿元,并在2023年和2024年分别实现净利润8132.64万元和8590.78万元。这一业绩不仅完成了对赌协议,更证明其技术商业化能力。
二、借壳上市:中昊芯英的最优选择
中昊芯英与投资方签署的特殊条款要求公司在2026年底前完成合格IPO或被借壳上市。从当前情况看,独立IPO面临诸多挑战,借壳天普股份成为最优路径。
1、 IPO排队漫长:目前A股IPO排队企业超过800家,审核流程缓慢,对于需要持续投入研发的AI芯片企业而言,独立IPO的时间成本过高。
2、业绩波动影响:中昊芯英2025年上半年营收1.02亿元,净亏损1.44亿元,这一业绩波动可能成为独立IPO的障碍,但却不影响借壳上市。
3、交易架构已具雏形:中昊芯英相关方通过“股份转让+增资+全面要约收购”方式,已计划取得天普股份控制权。这一交易模式与智元机器人收购上纬新材案例高度相似。
尽管天普股份公告称“收购方中昊芯英无资产注入计划”,但这更多是应对监管的权宜之辞。在中昊芯英对赌协议的时间压力下,将AI芯片资产注入天普股份是不可回避的选择。
三、可比案例:硬科技借壳的暴涨逻辑
近期硬科技企业收购上市公司的案例均引发市场狂热追捧,这为天普股份的未来走势提供了参考。
1、上纬新材(十倍股范例):智元机器人收购上纬新材后,股价在16个交易日内累计大涨1083%,今年以来累计涨幅1288%。这一案例充分体现了市场对硬科技企业的估值溢价。
二、
*ST双成 (二波翻倍范例):*ST双成在国际化认证取得突破后,股价出现连续涨停,实现了二波翻倍行情。这表明即便是有退市风险的个股,在基本面改善预期下也能获得市场认可。
3、 天普股份自身潜力:在天普股份宣布中昊芯英入主后,股价一度连续13个涨停,虽然后来因监管问询而调整,但这正好为二波行情提供了空间。
这些案例的共同特点是:硬科技资产注入传统行业上市公司,引发市场对公司价值重估的预期,短期内资金涌入推动股价暴涨。
四、投资逻辑链与风险考量
天普股份二波行情的核心逻辑链:
1. 资产稀缺性:中昊芯英是国内唯一掌握TPU架构AI芯片核心技术并实现量产的公司,在国产替代浪潮中具有独特优势。
2. 对赌协议压力:中昊芯英必须在2026年底前完成合格上市,时间紧迫,资产注入是唯一可行路径。
3. 估值提升空间:天普股份当前市值约39亿元,若中昊芯英资产注入,按照其44亿元的估值和高速成长性,市值有巨大上涨空间。
4. 行业景气度:AI芯片市场需求旺盛,中昊芯英预计2025年营收20亿元,净利润4.5亿元,若能实现这一目标,将支撑更高估值。
综合来看,尽管天普股份短期面临监管压力,但中昊芯英借壳上市的确定性高,且其AI芯片业务的稀缺性和成长性足以支撑长期估值。
在硬科技资产证券化浪潮下,天普股份有望复制上纬新材的走势,迎来二波行情甚至十倍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