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听闻别人炒股,总觉得这就是一个纯粹的赌博,跟去澳门赌场的那些渴望一夜暴富的人没什么区别,大概在我七八岁的时候,那时候家里还没有电脑,我奶奶是炒股的,她就带我去
东吴证券 交易所去看盘,那是我第一次知道“股票”这个概念,或许就是在那时起,结下了不解之缘。但后续我的奶奶在15年的股灾里亏光了所有的积蓄,从此退出了这个市场。而我的母亲也从那时起进入这个市场,我的母亲从15年到25年,除去15年和24年,其余年份全部都以亏损告终,但她依然热爱这个市场,虽然她从不复盘,也不反思,最喜欢研究所谓的K线而不思考背后的逻辑以及资金的意图。
我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去私募机构作操盘,也是在那里,我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笔交易,只可惜我天资愚昧,短短三个月不到,资金亏损幅度已经达到了40%,于是在春节后就被辞退了。
后续接触了淘股吧,买了很多游资前辈的语录,看到了从人性来博弈市场,从题材来演绎资金的流入流出,从情绪周期来衡量场内场外人心的变化。不同于机构择股看重于“公司发展前景,季度财报的思考”,历代游资前辈的“跟随,借时,借势”则更是道出了“四季流转,春去秋来”的生命周期本质。在高潮时急流勇退,在低谷时择机或借势或反核或空仓,各种手法的极致演绎诠释了淘股吧“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分骚数百年”的内核。
近期浏览各类短视频平台时,有人喜欢说“淘县”的造神文化是庄家为了吸引散户而塑造的产业链。对此,我不予置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都有自己的信仰,想要在这个草原上脱颖而出,成为一方游资,留下传奇自然是每个人来到这个市场所向往的神话。但也有无数的人折戟沉沙,最后留下一句“都是产业链,都是造神文化下的产物”。
诚然,成为asking,养家老师,陈小群的例子毕竟是概率极低的事件。我们可以也许成为不了小群,asking,因为每个人成名的周期阶段不同,其演绎的手法自然不同,一昧的模仿只是刻舟求剑,画地为牢。
相比于所谓“术”的表达,道心这个看似抽象的词汇实则却是能否迈入门槛的关键,“抱着必死的决心,有着必胜的信念”并非是道心的真谛,而是在无数次失败中仍然能心如止水,不因涨停而兴奋,不因跌停而急躁恼怒。就像数学里对极限的诠释一样,0.99999...的无限循环小数其实就等于1,从直观上来看,0.9999的无限循环小数似乎总比1小才对,然而,直观上的出来的经验只针对有限小数有效。
这个例子从悟道的层面看,想要迈入新的台阶,达到质的飞跃是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因为想要获得持之以恒,用之不竭的财富绝不是靠短期的暴利,而是每次只赚取一小段利润,并将这个行为无限循环化。
所以,多给自己一点时间,短期的回撤算不得什么,复利的威力远比于你想象的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