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最新动态(2025年11月更新) 近期,全球商业航天领域迎来多项关键突破与进展,涵盖火箭发射、技术迭代、产业生态构建及资本市场动态等多个维度,以下从
全球格局、
中国进展、
技术突破、
产业生态及
资本市场五大板块展开详细阐述:
一、全球格局:蓝色起源打破SpaceX垄断,可复用航天竞争加剧 2025年11月13日,美国蓝色起源(Blue Origin)公司的
新格伦-2(NG-2)火箭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太空部队基地成功发射,将NASA的E
SCAPADE火星探测器双星送入转移轨道,并
首次实现一级助推器的海上着陆回收。这一事件标志着蓝色起源成为
全球第二家掌握轨道级火箭回收技术的公司(仅次于SpaceX),彻底打破了SpaceX在可复用航天领域的十年垄断格局。
技术意义:新格伦火箭的一级助推器采用七台BE-4甲烷发动机,具备1690万牛顿推力,此次回收成功验证了其“垂直起降+海上着陆”的可复用模式,为后续重型运载火箭的常态化复用奠定了基础。
市场影响:蓝色起源的可复用技术落地,将推动全球商业航天发射成本进一步下降(预计轨道发射成本可降低50%以上),加剧与SpaceX在卫星发射、深空探测等领域的竞争。
二、中国进展:多领域突破,产业生态加速完善 中国在商业航天领域持续推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近期在
火箭发射、
星座建设、
区域集聚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1. 火箭发射:力箭一号完成第十次飞行,中小型卫星发射能力提升 2025年11月9日,中科宇航研制的
力箭一号遥九运载火箭在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发射,采用“一箭双星”方式将楚天二号技术试验01/02星送入预定轨道。此次发射是力箭一号的
第十次飞行,累计入轨载荷总质量突破10吨,标志着其作为中小型卫星发射首选火箭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技术特点:力箭一号采用高度集成化设计,具备快速敏捷的使用模式,对于单次2吨以下总上行载荷的卫星发射任务,可将每公斤价格降至1万美元以下,满足中小型卫星的高频次、低成本发射需求。
2. 星座建设:千帆星座扩容,卫星互联网服务能力增强 2025年10月17日,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的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
千帆极轨18组卫星送入轨道,至此千帆星座卫星数量增至108颗。千帆星座作为中国版“星链”的核心组成部分,旨在提供大带宽、低时延、全球覆盖的卫星互联网服务,此次扩容后,其通信能力进一步提升,可覆盖更多偏远地区及海事、航空等场景。
3. 区域集聚:北京亦庄、安徽打造千亿级商业航天集群北京亦庄:2025年11月4日,“亦企同行・空天翱翔”特色产业服务活动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办,聚焦商业航天“技术攻关、资本对接、政策落地、资源整合”四大核心需求,现场达成5项合作意向、3笔融资对接需求。目前,北京亦庄集聚商业航天企业170余家,产业规模超300亿元,全国75%以上的商业火箭整箭研制企业扎根于此。
安徽:安徽商业航天企业加速攻坚核心技术,安徽星河动力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完成“智神星一号”液体可回收火箭多项关键测试(核心CQ-50发动机累计试车超10000秒);深蓝航天将“星云一号”火箭今年进行多次回收复用试验,明年计划开展载人飞船与火箭组合体试验,2027年开启亚轨道商业化旅行。
三、技术突破:可复用、低成本成行业核心方向 全球商业航天的竞争核心已从“能否发射”转向“能否低成本、高频次发射”,近期多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1. 火箭可复用技术:蓝色起源、SpaceX引领潮流 除蓝色起源新格伦火箭首次回收成功外,SpaceX也在持续推进星舰(Starship)的可复用测试。2025年以来,SpaceX已完成10余次星舰亚轨道试飞,其“快速迭代、低成本试错”的模式已成为可复用火箭的技术标杆。
2. 卫星激光通信:氦星光联、时代速信加速产业化 卫星激光通信作为未来卫星互联网的核心技术(可实现比传统射频通信更高的带宽、更低的功耗),近期成为资本与企业关注的热点。深圳氦星光联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完成C轮融资,重点推进低功耗小型化星载激光通信终端及核心器件研发;深圳市时代速信科技有限公司完成D轮融资,加速新一代卫星互联网射频芯片及模组研发。
四、产业生态:从“单一环节”向“全链条”延伸 商业航天产业正从传统的“火箭制造+发射”向“卫星制造+星座运营+应用服务”全链条延伸,近期多项产融协同、产业共创活动推动生态完善:
1. 产融协同:政策与资本联动,破解企业融资难题政策支持:北京经开区出台“人才十条”2.0+、“科创二十条”2.0等政策,通过核心技术攻关补贴(研发费用增长超20%可获15%补贴)、科技金融支持(50%贷款贴息)等举措,助力商业航天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资本对接:2025年以来,星河动力(24亿元D轮)、时代速信(数亿元D轮)、天晴航空(A+轮)等多家商业航天企业获得大额融资,资本市场对商业航天的“硬科技”属性持续看好。
2. 应用场景:从“to B”向“to C”拓展商业航天的应用场景正从传统的“政府、企业客户”向“个人用户”拓展,例如:
卫星互联网:
中国移动 、
中国联通 已获得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可依法开展手机直连卫星等业务,深化应急通信、海事通信、偏远地区通信等场景应用;
太空旅游:深蓝航天计划2027年开启亚轨道商业化旅行,届时普通用户可实现“太空一日游”。
五、资本市场:概念股升温,产业链企业受关注 商业航天的产业落地预期强化,相关产业链企业在资本市场表现活跃:
1. 概念股表现:多只股票融资活跃天奥电子 (002935.SZ):国内时频技术龙头,承担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关键系统的时频同步保障工作,近期股价上涨,融资买入活跃(11月10日、12日分别获融资买入超2868万元、3191万元);
中矿资源 (002738.SZ):稀有金属铯铷龙头,其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高温合金、精密仪器等领域,近期股价上涨9.74%,融资余额超17亿元;
探路者 (300005.SZ):户外装备领军企业,连续17年为中国南北极科考队提供防护装备,近期股价上涨5.75%,融资买入近9849万元。
2. 产业基金:河南设立5亿元商业航天产业基金 2025年11月,河南商业航天产业基金正式签约,规模暂定5亿元,首期认缴2亿元,聚焦商业航天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投资,助力区域商业航天产业发展。
近期全球商业航天的发展呈现
“技术突破加速、产业生态完善、资本市场看好”三大特征。中国在火箭发射、星座建设、区域集聚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有望缩小与美国的技术差距;蓝色起源等国际企业的加入,推动可复用航天竞争加剧。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如火箭可复用、卫星激光通信)及应用场景的拓展(如太空旅游、卫星互联网),商业航天将从“高端制造”向“大众服务”转型,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