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A股超短交易者中,亏损最重要的那部分群体所具备的性格共性,与十年前相比,本质上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这部分人是市场“七亏二平一赚”中那“七亏”的主力军。他们的失败并非偶然,而是一系列高度相似的性格和行为模式导致的必然结果。与整个超短群体相比,他们的性格特质走向了更不理性、更不自律的极端。
以下是他们最核心的性格共性:
1. 顽固的“自我欺骗”与“叙事扭曲”
这是“自我感动”的恶化形态,是亏损的核心根源。
· 表现:
· 选择性记忆:只记得自己赚钱的交易,并大肆宣扬;对亏损的交易则选择性遗忘或轻描淡写。
· 扭曲归因:将盈利归功于自己的“技术”和“英明神武”,将亏损归咎于“市场太狗”、“主力砸盘”、“运气不好”或“听了某某的假消息”。
· 创造借口:“我这是格局,不是被套”、“主力在洗盘,马上就会拉升”。他们为自己每一个失败的交易构建一个合理的叙事,以避免承认自己错了。
· 结果:由于无法真实、客观地面对失败,他们失去了从错误中学的最基本前提。交易系统永远无法改进,同样的错误会循环往复地犯下去。
2. 无纪律的“情绪驱动”与“冲动交易”
这是“
FOMO心态”的完全失控。
· 表现:
· 计划如废纸:盘前制定的交易计划(如止损位、目标位),在盘中受到分时线波动的冲击后,被彻底抛弃。
· 报复性交易:在一笔亏损后,急于“扳回损失”,不顾市场环境,匆忙开仓,导致亏损扩大。
· 赌博式加仓:在头寸亏损后,不仅不止损,反而在低位继续加仓,试图摊薄成本,结果往往是重仓被套,从小亏变成巨亏。
· 结果:交易不再是执行系统,而是情绪的奴隶。冲动交易带来了极高的交易成本和一连串的小额亏损,这些“小伤口”最终会因一两次失控而演变成致命伤。
3. 虚幻的“技术沉迷”与“圣杯幻觉”
他们拥有一定的学能力,但走上了歧途。
· 表现:
· 追求“必胜绝招”:沉迷于寻找某种100%成功的技术指标、图形或战法,从一个模式跳到另一个模式,永远在寻找,从未能坚持。
· 知识碎片化:懂很多技术名词(MACD、KDJ、筹码峰、龙头战法),但无法整合成一个具有概率优势和严格风控的稳定系统。
· 混淆相关与因果:将某些技术形态与股价上涨简单地关联起来,却不理解其背后的资金逻辑和市场情绪逻辑。
· 结果:他们看似“勤奋”,实则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缺乏对市场本质的认知,使得他们的“技术”在复杂多变的市场面前不堪一击。
4. 脆弱的“自尊心”与“害怕认错”
这与自我欺骗一脉相承,是阻碍进步的最大障碍。
· 表现:
· 死不止损:内心深处认为“只要不卖出,亏损就是浮亏,就不是真正的失败”。这实质上是将“交易决策的正确与否”与“自我价值”捆绑在了一起。承认交易失败,就等于承认自己无能。
· 寻求认同:在亏损后,会到论坛或群里寻找与自己一样被套的人,通过群体的共鸣来获得心理安慰,强化“不是我错了,是市场错了”的幻觉。
· 结果:在市场上,不认错的代价是实实在在的金钱。小错不认,大错必生。一次不愿止损的“侥幸”,就可能吞噬掉之前所有的利润。
5. 懒惰的“依赖心理”与“缺乏独立判断”
这是“从众性”的终极体现。
· 表现:
· “抄作业”成瘾:自己不深入研究,完全依赖大V、博主或群主的“代码”和操作建议。
· 无脑打板:不理解龙头战法的内核是题材、情绪和周期的共振,只是看到股票涨停了就往里冲,成为顶一字板或接盘的“炮灰”。
· 将希望寄托于他人:亏钱了就骂大V,赚钱了就夸大神,从未想过自己才是账户的第一责任人。
· 结果:放弃了独立思考,就等于把资金的生杀大权交给了运气和他人。在市场里,没有自己的主见和系统,永远只能是待宰的羔羊。
总结:亏损者的恶性循环
这部分最重要的亏损群体,陷入了一个无法挣脱的恶性循环:
冲动交易/无纪律 → 导致亏损 → 启动自我欺骗机制(归咎于外因)→ 保护了脆弱的自尊心,但避免了自我反思 → 无法从失败中学,系统无法进化 → 带着同样的认知和情绪问题进入下一笔交易 → 再次冲动交易/无纪律……
这个循环的核心在于 “自我欺骗” 和 “情绪驱动” 。它们像两把锁,牢牢锁住了进步的大门。他们所有的“学”和“努力”,都只不过是在为这个循环寻找新的素材和借口,而从未触及问题的根本——对自身的认知偏见和情绪弱点的深刻反省与约束。
因此,最重要的亏损群体,其最核心的共性并非技术不到家,而是 “人格缺陷” 在金融市场这个放大镜下的集中暴露。市场,最终惩罚的不是无知,而是不认错、不自律的傲慢与脆弱。很多时候,我们之中的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交易年限增长了,但是我们并没有进步,我们的性格缺陷并没有改变,我们的情绪控制并没有改善,我们的纪律并没有加强,我们并没有建立有效的交易系统或系统没有改进......我们以为我们认知、经验增长了,其实一直在一个圆圈打转。。。
敬天保民,反求诸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