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根据市场观察、数据统计和社区言论总结出的A股超短交易者的群体性性格:
1. 极度的自我感动与英雄主义叙事
表现:他们热衷于在论坛(如雪球、淘股吧)上晒出交割单,尤其偏爱“梭哈”、“满仓干”、“核按钮”等充满戏剧性的词汇。一次成功的交易会被描绘成“与主力搏杀”、“穿越牛熊”的英雄壮举。即使亏损,也要强调自己“格局”了,“虽败犹荣”。
背后心理:将枯燥、高风险的交易行为浪漫化和故事化,以此对抗巨大的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并从中获取存在感和成就感。这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也是寻求社群认同的方式。
2. 极致的功利主义与结果导向
与自我感动看似矛盾,实则一体两面。
表现:信奉“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他们的偶像不是巴菲特,而是“八年一万倍”的赵老哥等游资传奇。评价一个策略或观点的唯一标准就是“能不能赚钱”。对于基本面分析、长期价值投资往往不屑一顾,认为“远水救不了近火”。
背后心理:超短线的生态环境极其残酷,机会转瞬即逝,迫使交易者必须高度现实,追求即刻的反馈和利润。这种环境筛选并强化了结果至上的思维模式。
3. 高度的焦虑与“
FOMO”心态
表现:害怕错过任何一个机会。盘中时刻紧盯涨速榜,看到直线拉升的股票就忍不住想追进去,俗称“打地鼠”。一旦空仓就浑身不自在,感觉在亏钱。这种“Fear Of Missing Out”心态是导致频繁交易和冲动交易的主要原因。
背后心理:市场每天都有涨停板,制造了一种“人人都在赚钱,除了我”的假象。超短交易者身处信息轰炸的中心,极易产生比较心理和落伍焦虑。
4. 深刻的投机性与“赌徒”心理
表现:交易决策很大程度上基于技术图形、市场情绪和资金流向,而非公司内在价值。他们善于追逐热点、炒作概念,信奉“风来了猪都会飞”。在成功时容易归因于自己的“技术”和“盘感”,失败时则归咎于“市场情绪太差”或“被主力收割”。
背后心理:A股市场散户化程度高,政策市、消息市特征明显,为这种投机文化提供了土壤。许多超短交易者本质上是在参与一场基于概率的复杂游戏,其中包含了不小的赌博成分。
5. 强烈的从众性与“乌合之众”效应
表现:容易形成一致性的群体行动,例如集体追捧某个“龙头”股,或是在利空出现时集体“核按钮”(不计成本地挂跌停价卖出)。网络论坛和社交群组是这种群体思维的放大器。
背后心理:个体在群体中会获得安全感和力量感,认为“大家一致看多/看空”就是正确的。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描述的群体心理特征——易冲动、易轻信、情绪夸张——在超短交易群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6. 脆弱的自信与自我怀疑的循环
表现:自信心建立在一两笔成功的交易上,也极易被连续的亏损击垮。状态好时觉得自己是“股神”,状态差时又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不断更换交易模式,在“悟道”和“崩溃”之间反复横跳。
背后心理:由于缺乏稳定的、可复制的盈利体系,他们的信心基础是浮动的。市场的随机强化(即错误的方法可能短期赚钱,正确的方法可能短期亏钱)加剧了这种认知失调。
7. 惊人的学能力与信息过载
表现:真正的超短交易者往往是市场上最勤奋的一群人。他们需要复盘到深夜,研究龙虎榜、政策新闻、行业动态、外围市场,掌握各种复杂的技术指标和战法。
背后心理:生存压力迫使他们在短时间内处理海量信息,并快速做出决策。但这种高强度的信息输入也极易导致分析和决策的瘫痪。
总结
A股超短交易者的群体性格是一个复杂的矛盾集合体:
· 他们既自我感动,又极度功利。
· 他们既渴望成为特立独行的英雄,又无法摆脱乌合之众的从众行为。
· 他们既展现出惊人的勤奋和学能力,又时常被非理性的情绪所主导。
· 他们在一个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用“赌性”和“盘感”来寻求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