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AI横行,段永平断言“散户做短线就是找死”。可我认识的一位朋友,非科班、无资源,却靠短线财务自由,隐退江湖。
真相或许不是“短线必死”,而是在机器的节奏里,普通人输在情绪;在人的坚持里,极少数赢在时间。
—————————————————
正文:
1.A股市场流动再平衡市场依旧在4000点关口上演拉锯战,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在刻意维稳。早盘指数低开,但
农业银行 逆势跳空高开并刷新历史新高,“存储龙头”的段子刷屏。与此同时,
美的集团 等非抱团蓝筹也同步创出年内新高,资金避险情绪与价值回归的偏好浮现。
谁在与银行板块对冲?券商连续两日回调,而农行却走出两连阳突破之势,背后的资金博弈似乎早有端倪。大盘日线级别进入缩量整理,需警惕后续若出现长阴破位,可能触发C浪调整的风险。
光伏板块受硅片降价及美股
阿特斯 股价回调影响,通威、隆基等龙头集体重挫,盘中一则“收储小作文”更放大了市场恐慌,加剧股价波动。不过尾盘跌幅收窄,承接力尚可。
但无奈的是,市场对光伏的关注,已从产业供需、盈利模型,演变为对“收储”这类政策传闻的追逐——对基本面脱敏,是板块走向投机化的表征。
好在,随着XX结算月结束,锁定收益的资金逐步释放,融资盘的被动抛压也得到一定缓解。经过几日的筹码交换,部分估值错配问题得以修复。科技股“高位+高集中”的风险有所释放,传统价值板块的底部则在悄然抬升。
当前市场本质是——
“指数维稳下的结构性博弈”。“轻指数、重个股”的策略还将持续,需要警惕连板情绪高潮后的退潮风险,以及趋势股“假突破”背后的陷阱。
投机情绪产生微妙变化。合富主动突破200%涨幅限制,连板梯队保持高晋级率,玄学题材继续活跃。但20cm中位股筹码拥挤度过高,每次加速后易现亏钱效应。午后趋势反扑,
存储芯片、锂电等硬科技品种拉升,抱团主线维持韧性,
天际股份 大长腿反核、香农科技尾盘跳水后反包,印证资金博弈逻辑未变。
然而,资金的有限性正成为制约中位股持续性的关键变量——市场“分流效应”愈发明显。
短线明日观察重点:投机侧关注合富异动后是否会特停,三次异动后下跌概率极高,追高性价比低。相比之下,加速阶段的低位首板现阶段更具性价比,而大分歧前的投机标的需警惕后排跟风股踩踏风险。
趋势侧观察存储芯片的涨价预期、以及光伏超跌反弹的波段机会。
中长线来看,科技产业逻辑未破 。 国产替代(半导体设备国产化)、AI应用落地(多模态大模型商用)等核心逻辑持续强化 。美联储降息周期开启,全球流动性宽松利好成长股估值。AI硬件(光模块)、
机器人 (
传感器)等硬科技龙头依然占据配置的优先级。
2.港股韧性显现港股韧性显现,恒指本周上涨2.6%,消费股领涨,
沪上阿姨 单日暴涨28%,经济复苏预期悄然萌动。但对科技仍需保持谨慎,中概股财报季临近,资金趋于观望。下周
英伟达 将披露财报,或成海外科技产业链的关键风向标。
涨多了就是风险,拉高才能出货。N
VIDIA近日走势已显疲态,资金回流迹象明显。
明日重点关注:腾讯与
中芯国际 财报。巨头财报的表现将直接影响板块短期走势。
……
昨晚,段永平罕见露面,接受专访。原文大家感兴趣可以去搜索,他提出一个观点:在AI时代,散户做短线交易,无异于“找死”。
深以为然。
AI在数据分析、交易执行上的速度与精度,远超普通人的反应极限。量化基金依托AI进行高频交易,毫秒间捕捉机会,散户望尘莫及。AI能处理
海量数据 ——行情、新闻、社交媒体情绪,解析市场动态;而散户的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先天受限。
而且AI能通过深度学不断进化策略,适应市场变化。而多数散户的交易模式单一,难以迭代。
高频与算法交易加剧市场波动,散户在剧烈震荡中极易被“洗盘”出局。AI甚至可以预判散户情绪,制造“假突破”或“闪崩”,诱导散户追涨杀跌。
信息不对称、资金劣势、情绪干扰……在AI面前,散户的短板被无限放大。
因此,在权益市场中,对普通人而言更稳妥的参与方式,或许是段永平所倡导的——价值投资,或通过ETF进行长期配置。“不懂不投”,静待“时间的玫瑰”绽放。
但现实是:普通人如何获得第一桶金?
完全依赖价投的复利积累,往往需要漫长周期。而许多人的财富起点,恰恰始于短线——那是一场高风险、高回报的原始积累。
其实,AI在A股的应用远未达到“全能收割”的程度。真正有效的量化模型,仍受限于数据质量、市场结构与监管环境。
段永平口中的“短线找死”,更准确的理解是:
在AI碾压速度、数据、情绪的当下,普通人若仍依赖传统盯盘、手动追涨杀跌,生存空间已被极度压缩。但短线的“活法”,远不止于此。我在学生时代曾做过一名不知名的“短线客”,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1.放下对日内拼手速的执念,专注于把短线“小波段”或“事件驱动”。比如提前埋伏某个政策、产品发布、业绩预告的节点,用极短的持仓周期吃确定性更高的波动,这本质上是信息差和节奏感的结合,AI反而不容易精准捕捉这种碎片化机会。
2.把自己当成机器,纪律和风控比策略更重要。比如单笔亏损超过3%无条件砍,盈利回撤到成本价附近就走,绝不恋战。保持“小亏大赚”的盈亏比,在少数几次机会里把收益放大,抵消多次小亏。
3.避开AI最擅长的领域。不碰流动性极高的大盘股,专做小市值、冷门题材,或者利用盘口挂单等“假动作”反向收割AI的算法单。AI对冷门股的数据覆盖和模型训练有限,反而给手工盘口分析留下机会。
4.更重要的是,拥有稳定的心态。短线胜率未必高,60%已是顶尖。关键在于
盈利时 敢于让利润奔跑,亏损时坚决止损。这与量化“高胜率、低赔率”的逻辑相反,却在AI主导的震荡市中更具生存力。
说到底,AI时代短线的“死法”是盲目跟风、情绪化追涨杀跌。而“活法”是把短线当成高风险、高纪律的“狩猎游戏”——用信息差、节奏感和铁血风控,换一口饭吃。短线确实越来越难做,量化正不断蚕食传统空间。可转债市场,曾是短线“江湖”最热闹的角斗场,如今也已人声渐稀。越来越多的“短线手艺人”悄然隐退……
时也,运也,命也。
写到这里,我想到一位老友——一个与资本市场毫无交集,却又深度绑定的“素人”。
说他毫无关系,是因为他非金融科班,也从未踏入过这个行业;说他休戚与共,是因为他在毫无信息优势的情况下,靠着“短线”实现了财务自由,隐退江湖。
其实淘股吧类似的朋友有很多,当时参加实盘赛有幸认识一些。但是放在中国庞大的散户基数中,万里挑一。
与朋友相识10年,曾有许多交流。后来我步入职场,他则归隐江湖,只在过年时互道一声祝福。
十年如一日,他依旧有七八个电脑屏幕,策略却并不晦涩难懂。
找到与自己性格契合的策略,反复训练,持续精进。
开盘后所有时间都用来盯盘,倚靠强大且持久的热爱,认真复盘,日复一日。
无他,唯手熟尔。
你把时间放在哪里,哪里就有你的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