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2日到上午收盘A股市场整体呈现
震荡调整格局,三大指数集体收跌(沪指跌0.39%、深成指跌1.03%、
创业板指 跌1.40%),市场情绪趋于谨慎。此次下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核心逻辑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科技板块回调:估值压力与外部传导的双重驱动科技板块(如AI硬件、半导体、软件开发)是当日下跌的主要拖累。一方面,
估值压力释放:经过前期大幅上涨,部分科技股(如AI芯片、算力)估值已处于历史高位,存在回归合理区间的需求。例如,半导体板块近期涨幅较大,资金对其短期业绩兑现能力的担忧加剧,导致抛售压力上升。
另一方面,
外部消息面冲击:软银集团10月清仓
英伟达 股票(套现58亿美元)的消息,加剧了全球AI产业链的担忧情绪。英伟达股价下跌(近-3%)引发市场对AI投资过热的反思,A股科技板块(尤其是与英伟达产业链相关的公司)受到负面传导影响。
二、资金流向:从科技成长向防御性板块切换当日资金呈现
“高低切换”特征:高估值科技成长板块(电子、计算机)成为资金流出的重灾区(电子行业单日净流出130.26亿元),而低估值防御性板块(银行、钢铁、公用事业)获得资金青睐(银行净流入8.08亿元、钢铁净流入3.91亿元)。这种切换反映了市场对
风险偏好的下降——投资者更倾向于选择估值稳定、业绩确定性强的板块,而非高波动的科技股。
三、技术面:4000点关口的震荡整固需求沪指近期围绕4000点展开震荡,
技术面存在调整压力:
上方阻力:4006.68点、4011.91点、4014.90点和4024.94点四重阻力位压制,指数难以快速突破;
下方支撑:3994.78点、3985.84点和3968.63点三重支撑位提供缓冲,但市场交投温和(量比0.94),显示多头进攻意愿不足;
指标信号:60分钟级别MACD顶背离,量能萎缩(较前一交易日缩量1800亿),提示短期回调压力。
四、外部市场影响:美股分化与全球AI担忧美股当日分化(
道琼斯 涨1.18%、
纳斯达克 跌0.25%),科技股下跌(
美光科技 跌超4%、ARM跌超3%)对A股形成
负面传导。此外,全球市场对AI投资过热的担忧(如迈克尔·伯里指责科技公司虚增盈利、
摩根大通 预计AI
数据中心未来五年融资需求5-7万亿美元)加剧了投资者对科技板块的风险偏好下降。
总结:短期调整,中长期向好此次下跌属于
短期震荡调整,而非趋势性反转。市场中长期向好的逻辑未变:
政策支撑:民间投资新政(13项措施)、“十五五”规划(明确未来产业方向)为市场提供政策支撑;
业绩修复:三季报整体向好(5446家上市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5.50%),企业盈利改善;
资金面:流动性保持充裕(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与经济增长匹配)。
操作建议短期:关注防御性板块(银行、钢铁、公用事业)及政策受益板块(新能源、消费);
中长期:逢低布局科技成长股(如AI端侧应用、国产算力),关注估值合理、业绩确定性强的标的;
风险控制:设置止损线(如-5%),避免追逐高波动个股。
总体来看,11月12日A股下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市场仍处于
震荡蓄势阶段,中长期向好趋势未变。投资者需保持理性,关注政策与业绩的变化,避免盲目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