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2025年11月:第十四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25-10-31 23:16 307次浏览
永动机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十四章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
想看看不见叫作“夷”,想听听不到叫作“希”,想摸摸不着叫作“微”。这三者难以深究,它们原就合为一体。这个“一”,它的上部不太明亮,它的下部也不太昏暗,难以名状,无边无际,回归于“无物”的境地。它是一种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的形象,所以把它叫作“惚恍”。迎着它却看不见头,尾随它却又看不清背后。秉承这亘古已有的道,就可以驾驭现存的万物,能够知晓宇宙的本始,这可说是“道”的规律。

【解析】

本章是对“道”所作的描述,林语堂在《老子的智慧》一书中给本章加了一个题目,叫作“太初之道”,是颇为切题的。

在《老子》书中,何为“道”,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老子通过许多篇章,从形上和形下,以抽象的概括和具体的比喻,希望能够说明“道”是什么,让人能够去理解,去认识,去体会。因此,应将本章和其他相关的篇章结合起来理解。

从本章的内容可以看出,老子所说的道,在其太初阶段,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一”。这个“一”,实即“混沌”一体之道。这个“一”,所处既不光亮也不阴暗,无边无际而又无始无终,它是一种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的形象。人们如果能够秉承亘古即已存在之道,就能够驾驭今日的各种事物。

在老子那个时代,对宇宙、自然界中的天地万物的形成问题,他只能隐隐约约地感知它,并将这种感知形诸文字,记录下来。阅读本章,很自然让人联想到《楚辞·天问》篇开头有关天地形成的十几行句子:“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将本章和《天问》这些诗句相比较,不难发现,它们之间确有不少共同之处:一,它们都反映了先民在两千多年前对于亘古时期宇宙起源所进行的探究;二,它们所描绘的有关宇宙初始的状态大致相同:混沌、明明暗暗、惟象无形、恍恍惚惚等。这些都反映出我们古代哲人的难得的天才思辨力,但我们不应对他们有超越时代的苛求。
打开淘股吧APP
1
评论(34)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永动机

25-11-01 16:58

0
苏辙《老子解》:

物之有形者,皆丽于阴阳,故上皦下昧,不可逃也。道虽在上而不皦,虽在下而不昧,不可以形数推也。 

所有有具体形状的物体,都依赖于阴阳两种力量,阴阳是构成万物的基本对立统一的力量。
因此,这些物体在上面时会显得明亮,在下面时会显得昏暗,这种特性是无法改变的。
但“道”不同,“道”虽然存在于万物之上,但它并不显得明亮;“道”虽然存在于万物之下,但它也不显得昏暗。
它超越了阴阳的对立,不受阴阳属性的限制。
因此,“道”不能通过具体的形状或数量来推算和理解,它是一种无形无象的存在,超越了具体的形象和数量的范畴。
永动机

25-11-01 16:53

0
苏辙《老子解》:视之而见者,色也,所以见色者,不可见也。听之而闻者,声也。所以闻声者,不可闻也。搏之而得者,触也,所以得触者,不可得也。此三者,虽有智者莫能诘也,要必混而归于一,而后可尔。所谓一者,性也。三者,性之用也。

人始有性而已,及其与物构,然后分裂四出,为视为听为触,日用而不知反其本,非复混而为一,则日远矣。

若推而广之,则佛氏所谓六入皆然矣。《首楞严》有云:反流全一,六用不行。此之谓也。

我们能看到的是具体的颜色,但能让我们看到颜色的那个东西(本体)是看不见的。我们能听到的是具体的声音,但能让我们听到声音的那个东西(本体)是听不到的。我们能摸到的是具体的物体,但能让我们摸到物体的那个东西(本体)是摸不到的。这三种感知能力(视、听、触),即使是最有智慧的人也无法完全解释清楚。它们的本质必须归结为一个统一的本体,这样才能理解。这个统一的本体就是“性”。视、听、触这三种感知能力是“性”的具体表现形式。

人最初只有“性”,当与外物接触时,这种“性”才表现为具体的视、听、触等感知能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些感知能力,但往往忘记了它们的本体(即“性”)。如果不回归到这种统一的本体,就会越来越远离“性”。

如果进一步推广,佛家所说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此。六根虽然各有其功能,但它们的本体是统一的。《楞严经》中说,如果能够回归到这种统一的本体,六根的功能就会停止。这是因为六根的功能是“性”的具体表现,而“性”是统一的、无形无象的。
永动机

25-11-01 16:39

0
王弼注云:“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虽今古不同,时移俗易,故莫不由乎此,以成其治者也。故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上古虽远,其道存焉,故虽在今,可以知古始也。” 

“道”的本体论:“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王弼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和本体。它无形无名,超越了具体的形象和名称,是一切事物生成和存在的根本依据。这种“无”并非虚无,而是最根本的“有”,是万物的最终来源。

“道”的恒常性与普遍性:“虽今古不同,时移俗易,故莫不由乎此,以成其治者也”,王弼指出,尽管古今时代不同,风俗惯有所变化,但“道”是恒常不变的。所有的治理和秩序都依赖于“道”,古今皆然。

“道”的政治哲学意义:“故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上古虽远,其道存焉,故虽在今,可以知古始也”,王弼强调,通过理解和遵循“道”,可以治理当今的社会。即使上古时代遥远,但“道”依然存在,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道”来了解古代的起源和治理原则。
永动机

25-10-31 23:26

0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欲成大事,先破心中三贼:

坐中静,破焦虑之贼,
舍中得,破欲望之贼,
事上练,破犹豫之贼! 

这段话融合了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思想精髓的现代解读,充满了深刻的智慧与力量。我们来一起深入解析一下。

 第一层:核心主旨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是王阳明的原话。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根本性的真理:战胜外部的、有形的敌人相对容易,但要战胜自己内心的、无形的敌人(如焦虑、欲望、犹豫)则无比困难。

而“欲成大事,先破心中三贼”则是指明了行动的方向:所有伟大的成就,都必须从内在的修炼和克服开始。

 第二层:详解“心中三贼”及其破解之法

这“三贼”及其破解方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内修体系:

1. 坐中静,破焦虑之贼
焦虑之贼:表现为对未来的恐惧、对不确定性的担忧、杂念纷飞,它消耗我们的心力,让人无法专注当下。

破解之法 - 坐中静:
“坐”:不仅是身体的安坐,更是一种仪式感,是主动选择停下来,回归自我。
“静”:不是死寂,而是让心湖的波澜沉淀下来,达到澄明的状态。这可以通过冥想、静坐、独处深思来实现。

如何破贼:在静坐中,我们观察自己的念头如云朵般飘过,但不被其裹挟。我们认识到,焦虑只是心中的一个念头,而非事实。通过反复练,我们就能在纷扰中保持内心的安定与清晰,从而做出理智的判断。

2. 舍中得,破欲望之贼
*欲望之贼:这里指的不仅是物质贪欲,更包括对虚名、成败、结果的执着。它像枷锁,让我们患得患失,迷失方向。

破解之法 - 舍中得:
  *  **“舍”**:是一种主动的放下和抉择。舍弃不必要的物欲,舍弃对结果的过度执着,舍弃精神上的包袱。
  *  **“得”**:在“舍”之后,我们反而会“得到”——得到内心的轻松、专注的力量,以及更广阔的格局。所谓“有舍才有得”,在这里是精神层面的升华。
  *  **如何破贼**:通过减法,看清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将精力聚焦于目标和初心,而不是被沿途的诱惑所分散。放下了,才能拿得起更重要的东西。

3. 事上练,破犹豫之贼
犹豫之贼:表现为拖延、畏难、优柔寡断。它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是成功路上最大的绊脚石之一。
破解之法 - 事上练:
“事”:就是具体的工作、生活、实践。
“练”:是在实践中磨练、检验、成长。这是王阳明“知行合一”核心思想的体现。

如何破贼:真知就在行动中。想一千次,不如做一次。只有在具体的事情中,才能验证想法、积累经验、培养魄力。行动本身就会打破犹豫的循环,在“做”的过程中,路径会越来越清晰,信心也会随之建立。

总结与升华

这三点是一个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修行闭环:

“坐中静”是基础,提供内心的定力与清明。
“舍中得”是方向,确保我们的行动专注而纯粹。
“事上练”是落脚点,将内心的修为转化为外在的成果。

它们共同指向王阳明的核心思想——**“心即理”** 与 **“知行合一”**。一切的根源在于内心,要明心见性;而明心见性的最终目的,是指导我们在现实世界中果断行动,建功立业。

这段话,不仅是一剂精神良药,更是一套可行的行动指南。每当感到迷茫、焦虑或停滞不前时,都可以用这三点来自我审视:

*  我的心是否足够**静**,能看清本质?
*  我是否懂得**舍**,能抓住重点?
*  我是否在**练**,能用行动打破僵局?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