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中国联通 、
中国移动 、
中国电信 先后官宣,已正式获得开展eSIM手机运营服务商用试验的批复。这意味着,那张我们熟悉了几十年、需要用卡针小心翼翼取出的微小芯片,在中国市场迎来了“隐形”形态的出现。
从一张信用卡大小的“身份巨无霸”,到藏匿于无形的“数字卡”,SIM卡究竟经历了怎样的“瘦身”与进化?它将如何重塑我们的数字生活?
一张定义“你是谁”的移动身份证
要理解SIM卡为何物,我们得把时钟拨回到20世纪80-90年代。在那个移动电话还是“大哥大”的早期年代,手机和号码是一体的,无法分离。如果你想换一部手机,就意味着必须更换一个号码,这在今天看来是难以想象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欧洲电信标准协会开始构思一种能够将用户身份与通信设备分离开来的解决方案。1991年,全球第一张SIM卡由德国捷德公司研制成功。SIM的全称是“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用户识别模块)。因为它一直以卡片形式存在,所以我们都惯叫它SIM卡,但实际上,SIM卡是一个装有CPU(微处理器)的芯片卡。除了CPU之外,SIM卡上面还有程序存储器ROM、工作存储器RAM、数据存储器EEPROM,以及串行通信单元。所以说,SIM卡,其实就是一台微型计算机。
eSIM市场正面临三重增长引擎:
消费电子 轻薄化需求、
物联网设备连接激增、运营商数字化转型。据GSMA预测,到2030年全球eSIM智能手机连接数将达69亿,物联网eSIM连接数突破10亿。这一增长将创造千亿级市场空间,主要集中在芯片、模组和云服务三大环节。
紫光国微 聚焦的eSIM芯片市场,预计2025年全球规模将超5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