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亚太药业 45.68% 高溢价易主,从 6.25 亿到8大GMP 车间,老牌药企

25-10-15 19:01 525次浏览
只做热点的道士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为什么要重视创新药的爆发?

创新药作为极其重要的防守板块,上半年展现出了惊人涨幅的魅力!而如今大科技调整阶段,创新药板块当前又具备极好的性价比位置,创新药在今天亚太药业 的带领下,能否卷土重来续创二波辉煌呢?

近期消息催化:

1.ESMO2025年欧洲肿瘤年会,预计将于10月17日召开,将有23项来自中国的研究入选LBA,相较24年的7项有了大幅增加,显示出我国创新药产业发展的强劲趋势,LBA汇报包括了康方生物 AK112、科伦博泰SKB264、荣昌生物 RC148联合疗法、恒瑞医药 SHR-A1811、百利天恒 BL-B01D1以及康宁 杰瑞KN026等。



2.胰淀素首个单药减重III期数据读出,MASH适应症的组合治疗趋势越来越好;
3.CXO逐步恢复,海外风险逐步落地;
4.2025年医保谈判和商保创新药目录专家评审结束。

创新药方面,海外到国内需求传导有周期性。传统传导周期约半年,但近年因国内一级市场低迷、上市受阻,传导周期延长。25年上半年,创新药BD大爆发引发国内CRO公司是否受益讨论,此类公司过去竞争激烈、有价格战。三季度,市场认可总量恢复带来的变化,投资价格、管线数、一级投融资等指标显著转好,当前国内整体贝塔已反转!!

一、创新药:行业调整后的价值爆发期

在全球医药产业迭代与中国政策革新的双重驱动下,创新药已从医药行业的 "增量赛道" 升级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这为亚太药业的控制权变更与战略转型提供了底层逻辑支撑。


从全球视野看,2025 年全球创新药物市场规模预计突破 1.8 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保持在 9% 以上,肿瘤学、自身免疫疾病及神经退行性疾病领域的未满足临床需求成为核心增长引擎。值得注意的是,新兴生物技术正重塑行业格局,细胞治疗、基因编辑及 RNA 药物等领域已实现多款重磅产品商业化,哈佛大学医学院团队研发的 IL-10-mRNA 纳米颗粒更实现了肿瘤免疫治疗的突破性进展,为攻克癌症复发难题提供了新路径。

中国创新药产业正处于从 "模仿跟随" 向 "全球原创" 跨越的战略窗口期。国务院 2025 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 2027 年要建成与医药创新相适应的监管体系,到 2035 年实现医药产业具有更强全球竞争力的目标。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1 类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时限从 60 个工作日压缩至 30 个,新药从获批到纳入医保的时间从 5 年缩至 1 年,2024 年简易续约药品平均降幅仅 1.2%,近 80% 药品原价续约,显著稳定了企业研发预期。

在此背景下,中国创新药产业实现了质的飞跃 ——2025 年前 5 月本土 1 类创新药获批达 20 余款,全球活跃创新药中中国占比高达 37.92%,超越美国位居世界第一,进入全球临床的国产 FIC 新药全球占比达 31.3%。

行业调整期反而催生了结构性机遇,过去两年仿制药集采常态化与创新药出海遇阻的双重压力,加速了行业洗牌,一批负债高、历史遗留问题多的药企沦为 "问题资产",而具备清晰资产负债表、成熟生产资质的企业则成为资本争夺的优质标的。同时,全球资本对中国创新药资产的认可度显著提升,2025 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 License-out 交易总金额近 660 亿美元,远超 2024 年全年总额,标志着中国创新药研发质量获得国际市场广泛认可。这种 "全球需求 + 政策支持 + 资本青睐" 的三重共振,正是星浩控股高溢价入主亚太药业的核心行业背景。

二、亚太药业:高溢价转股的底层逻辑

事件:亚太药业2025年10月13日晚公告复牌,交易完成后,公司的控股股东将变更为星浩控股,实际控制人变更为邱中勋,转让价格8.26元/股(溢价率45.68%),合计金额9亿元;同日公告定增7亿元用于创新药研发。



药兜网:邱中勋为其实控人,主营医药电商(B2B领域第五位),媒体报道显示,药兜网自2019年以来持续保持盈利状态,2024年收入突破60亿元,近千家药企合作资源,平台累计交易规模超650亿元。(未核实)

星浩控股以 8.26 元 / 股、溢价 45.68% 的价格受让 14.61% 股权,看似超出市场常规估值,实则是对亚太药业核心价值的深度认可,背后蕴含着 "资产质量 + 业绩安全垫 + 转型潜力" 的三重价值逻辑,其本质就是优质壳资源与产业价值的精准匹配!具体从以下几点分析:

(一)资产质量的稀缺性:

医药行业的 "干净标的"在医药行业整合浪潮中,"低负债、清历史" 的资产属性已成为稀缺资源。经过富邦集团四年运作,亚太药业已完成资产梳理与风险出清:截至 2025 年半年报,公司账面货币资金达 6.25 亿元,资产负债率仅 9.14%,同比大幅下降 84%,总债务仅 3388.73 万元且均为短期债务,亚药转债 已全额兑付。这与多数中小药企深陷债务困境、历史诉讼缠身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更关键的是,公司拥有 8 个符合 GMP 标准的现代化生产车间,114 个制剂类药品批准文号,19 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产品,具备规模化生产的硬件基础与合规资质,大幅降低了新主的整合成本。在当前 "优质壳资源稀缺" 的市场环境下,这种 "现金充裕 + 负债可控 + 资质齐全" 的组合,构成了溢价收购的核心底气。

(二)业绩承诺的安全边界:

可预期的经营基本面转让方设置的业绩与资产质量承诺,为星浩控股的投资提供了风险缓冲。富邦集团明确承诺,2025 年度扣除无关收入后的主营业务收入不低于 3.6 亿元,扣非净利润亏损不超过 7000 万元,这一目标与公司近 5 年 4 亿元左右的营收基数基本匹配。资产质量方面,要求截至年底应收账款余额不高于 1.4 亿元,且 2026 年 4 月前回收率超 70%、坏账率不超过 3%,这进一步保障了资产的流动性与盈利质量。在创新药研发存在高不确定性的背景下,稳定的仿制药业务基本盘能够为转型提供现金流支撑,这种 "创新 + 保底" 的结构具有独特价值。

(三)估值重构的溢价空间:
从仿制药到创新药的价值跃迁当前医药板块正经历估值逻辑的根本性转变,从 "营收规模导向" 转向 "创新能力导向"。亚太药业现有业务以化学仿制药为主,虽因一致性评价启动较晚导致竞争力受限,但 114 个药品批准文号构成了宝贵的产业基础。星浩控股的入主,本质是通过 "股权收购 + 定增注资" 的方式,将亚太药业的估值基准从 "仿制药企业" 切换为 "创新药标的"。参考行业估值水平,港股 18A 生物科技公司即使未盈利,仍能凭借管线价值获得高估值,而亚太药业兼具成熟生产能力与创新管线储备,其估值重构空间成为溢价的重要支撑。

三、新主背景与协同效应:数字化产业生态赋能药企转型

邱中勋及其掌控的星浩控股与药兜科技,并非单纯的财务投资者,而是具备 "产业运营 + 数字化赋能 + 全球资源" 的综合性产业资本,其与亚太药业的协同效应贯穿研发、生产、流通全链条。



从核心团队背景看,邱中勋深耕医药行业 20 余年,不仅是垂直数字化医药产业平台 "药兜科技" 的创始人,还担任中国食品 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副会长,深谙医药产业政策导向与行业发展规律。其核心资产药兜科技已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数字化生态,2024 年营收突破 60 亿元,累计交易规模达 650 亿元,上游合作供应商超 4000 家,下游终端客户约 65 万家,代理优势药品超 1000 种。这一生态体系与亚太药业形成了多维度协同:

在流通端,药兜科技覆盖全国的 "十国内仓 + 一国际仓" 仓配网络,可将亚太药业的阿替洛尔片、利巴韦林等现有产品快速渗透至基层医疗市场。2025 年医药政策明确推动县域医共体建设,扩大基层用药目录,仿制药企业可通过集采中标抢占下沉市场,药兜科技的渠道资源恰好契合这一政策机遇。

在研发端,药兜科技的大数据平台能为创新药研发提供精准支持。依托医保信息平台归集的数据,可精准挖掘临床需求,提高研发成功率,这与《意见》中 "医保数据开放赋能研发" 的政策导向高度契合。更关键的是,星浩控股已从 CRO 公司接手多个具备阶段性成果的研发项目,这些项目涵盖溶瘤病毒药物、长效制剂等前沿领域,通过 "技术引进 + 本土转化" 的模式,大幅缩短了研发周期,规避了创新药研发 "高投入、长周期" 的痛点。

在商业化端,药兜科技的 65 万家终端客户资源与 MAH 资质,为未来创新药落地提供了关键支撑。随着医保目录动态调整与商保专项目录的完善,创新药的市场准入效率显著提升,药兜科技可借助其数字化营销能力,加速创新药从获批到放量的进程。此外,药兜科技的跨境医药服务能力,还能助力亚太药业的创新药未来通过 "港澳持有技术 + 内地生产" 模式走向全球,契合行业 "国际协同创新" 的发展趋势。

四、亚太药业的机遇:老牌药企的积淀与转型基础

尽管亚太药业已连续 6 年扣非净利润亏损(2019-2024 年累计亏损超 25 亿元),但其作为老牌药企的产业积淀仍为战略转型提供了坚实基础,这也是星浩控股选择其作为创新载体的重要原因。

在生产与合规层面,公司拥有完善的生产体系与合规资质,8 个现代化生产车间涵盖片剂、硬胶囊剂、冻干粉针剂等多个剂型,能够满足从仿制药到创新药的规模化生产需求。截至 2025 年 9 月,114 个制剂类药品批准文号中,19 个通过一致性评价,3 个进入国家集采,虽然部分产品因竞争激烈导致盈利承压,但庞大的文号储备为 "仿制药稳现金流、创新药谋增长" 的战略提供了操作空间。2025 年 7 月阿替洛尔片通过一致性评价,进一步完善了心血管领域的产品布局,该药品用于治疗高血压、心绞痛等疾病,有望借助药兜科技的渠道实现市场扩容。

在产品布局层面,公司已形成特色鲜明的治疗领域梯队。抗病毒领域拥有注射用利巴韦林、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产品,其中阿昔洛韦适用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恩替卡韦片对乙型肝炎病毒多聚酶具有特异性抑制作用,覆盖传染病治疗的关键场景;抗感染领域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则适用于支原体肺炎治疗,契合儿童呼吸道疾病高发的临床需求。这些现有产品能够在创新药研发期间提供稳定的现金流,降低转型风险。

从行业发展规律看,亚太药业的转型路径具有典型性。在仿制药利润空间持续压缩的背景下,其通过 "引入产业资本 + 注入创新管线" 的方式实现升级,恰好顺应了中国医药 产业 "仿创结合" 的升级趋势。国家药监局数据显示,2024 年全年批准上市创新药 48 个、创新医疗 器械 65 个,我国在研新药数量跃居全球第二位,多款国产创新药在全球上市。

总之,节后的市场波动主要源于长假效应下的资金获利了结和其他板块行业的吸水。同时,部分BD项目预期回归理性后,短期市场预期被提前消化,导致股价出现调整。创新药行情的核心正从广泛的估值修复,转向关注企业的基本面兑现能力。

亚太药业借助星浩控股的资源,将自身的生产资质、文号储备与外部的研发能力、渠道资源相结合,有望在行业价值重估中实现重生。
打开淘股吧APP
9
评论(0)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