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氢能公司会谋求
中持股份 的控股权吗?
一、事件背景:中持股份控
股权转让引发市场遐想
10月12号,中持股份(股票代码:603903.SH)公告将公开转让控股权后,股票连续两个涨停板,市场对“谁将接盘”及“后续资本动作”高度关注,其中“华氢能(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反向收购中持股份、谋求控股权”的猜测尤为突出——作为中持股份参股25%的氢能核心企业,华氢能掌握常温常压固态储氢关键技术,且背靠香港蕐清科技(持股55%)、自然人李东林(持股20%)的资源支持,其是否具备“接盘中持股份控股权”的动机与条件,成为市场焦点。
二、华氢能与中持股份的股权关联:现状与潜在空间
要判断华氢能是否会谋求中持股份控股权,需先理清二者现有股权关系及华氢能的股东诉求。
2.1 现有股权结构:中持股份是华氢能“重要股东”,而非反之
根据工商登记信息,华氢能当前股权结构为“香港蕐清科技持股55%(控股股东)、中持股份持股25%(第二大股东)、李东林持股20%(第三大股东)”。从股权链条看,中持股份是华氢能的投资方,而非被投资方,华氢能目前未持有中持股份任何股权,若要谋求中持股份控股权,需通过“受让中持股份转让的控股权”或“二级市场增持”等方式实现,本质是华氢能(或其控股股东)对中持股份的“反向投资”。
2.2 华氢能股东的潜在诉求:技术产业化与资本平台的协同
华氢能三大股东的核心诉求,为“谋求中持股份控股权”提供了逻辑可能性:
• 香港蕐清科技(华氢能控股股东):作为掌握日本氢能核心技术的企业,其核心目标是推动固态储氢技术在国内规模化落地。中持股份作为上市环保企业,拥有成熟的项目渠道(如全国多地
污水处理厂)和资本市场融资能力,若华氢能通过控股中持股份,可快速将氢能技术嵌入中持环保项目(如污水处理厂绿电制氢、氢能
储能),实现“技术+场景”的深度绑定,加速商业化;
• 中持股份原股东:公告转让控股权,或与其近年经营压力相关(2024年营收10.58亿元,同比降33.83%;归母净利润-1.17亿元,为上市首亏),而华氢能作为高增长氢能企业,若成为接盘方,可注入优质氢能资产,改善中持股份业务结构与盈利预期,符合原股东“优化资产”的诉求;
• 李东林(华氢能第三大股东):作为氢能产业政策推动者,其更希望通过资本市场放大氢能业务影响力,中持股份的上市平台可助力华氢能对接更多资本资源,推进绿氢项目落地,与李东林“推动氢能规模化”的目标一致。
三、华氢能谋求中持股份控股权的可行性:优势与挑战
3.1 核心优势:技术、资源与时机的适配性
华氢能若要谋求中持股份控股权,具备三大关键支撑:
• 技术资产的稀缺性:华氢能的常温常压固态储氢技术(体积较高压储氢减少70%,能量密度为其3.5倍)是氢能产业核心瓶颈解决方案,已在商用车、储能领域落地(2024年营收超5亿元),该技术资产注入中持股份后,可显著提升中持股份估值,吸引资本市场关注,为控股权收购后的“业务整合+市值管理”奠定基础;
• 股东资源的协同性:香港蕐清的技术、中持原有的环保场景、李东林的政策资源可形成闭环——收购后,华氢能的氢能设备可快速切入中持的全国环保项目,同时借助李东林推动的“绿氢补贴”“
碳交易”政策,降低项目成本,提升盈利水平,形成“环保+氢能”双轮驱动的业务模式,增强中持股份的持续盈利能力;
• 市场时机的契合性:当前氢能产业处于政策红利期(2025年《能源法》明确氢能地位,全国超560项专项政策),资本对氢能资产关注度高,中持股份因控股权转让引发市场热度(连续涨停),此时华氢能介入,既能以相对合理的估值受让股权,又能借助市场热度完成资产注入后的市值提升,降低收购后的资金压力。
3.2 主要挑战:资金、监管与整合风险
尽管逻辑可行,华氢能谋求控股权仍面临三大现实挑战:
• 资金压力:中持股份作为上市公司,截至2025年上半年总市值约30亿元(按股价推算),控股权受让需至少15亿元以上资金(按50%+1股权比例计算)。华氢能目前注册资本1亿元、实缴8000万元,虽2024年营收超5亿元,但净利润规模尚未公开,仅凭自身资金难以完成收购,需依赖香港蕐清科技或外部融资,若融资渠道不畅,将直接制约收购进程;
• 监管合规风险:控股权收购涉及上市公司要约收购、信息披露、关联交易等多重监管要求,华氢能的股东中包含港澳台资本(香港蕐清),收购过程需通过商务部、证监会等多部门审批,若涉及外资准入限制(氢能部分领域属敏感产业),可能延长收购周期,甚至导致收购终止;
• 业务整合风险:中持股份主营环保业务,华氢能主营氢能技术,二者业务领域、管理团队、企业文化存在差异。收购后若无法快速实现“环保场景与氢能技术”的协同(如中持项目团队对氢能设备的接受度、技术适配成本),可能导致资产注入效果不及预期,反而拖累中持股份业绩,影响控股权的稳定性。
四、市场影响与潜在路径:若收购成行,将如何推进?
若华氢能最终决定谋求中持股份控股权,大概率会采取“分步推进、风险可控”的路径,同时对双方业务与资本市场产生显著影响。
4.1 可能的收购路径:从“参股”到“控股”的过渡
结合行业惯例与双方现状,华氢能或通过以下三步实现控股权收购:
1. 受让控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由香港蕐清科技联合华氢能共同设立收购主体,受让中持股份原股东转让的控股权(约25%-30%股权),成为中持股份第一大股东,此时华氢能仍作为独立子公司运营,降低初期整合压力;
2. 分步注入氢能资产:收购完成后6-12个月,逐步将华氢能的固态储氢设备研发、生产业务注入中持股份,同时将中持环保项目中的氢能需求(如污水处理厂制氢)划归华氢能注入资产板块,实现业务协同,提升中持股份营收与利润;
3. 优化股权结构,巩固控股权:通过定向增发、可转债等方式,华氢能股东(香港蕐清、李东林)进一步增持中持股份,将持股比例提升至50%以上,彻底巩固控股权,同时引入氢能产业基金作为战略投资者,缓解资金压力,优化股东结构。
4.2 对双方及市场的影响
• 对华氢能:获得中持股份的上市平台后,可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如定增、发债)支持氢能技术研发与产能扩张,同时借助中持的全国项目渠道,加速技术商业化,预计2026-2027年氢能业务营收可突破20亿元;
• 对中持股份:注入氢能资产后,业务结构从“单一环保”转向“环保+氢能”,估值逻辑从“环保行业”切换为“氢能+环保”,参考当前氢能企业平均估值(约50倍PE),中持股份市值有望从30亿元提升至50-80亿元,改善股东回报;
• 对氢能行业:华氢能通过反向控股上市公司实现资本化,为其他技术型氢能企业提供“产业+资本”结合的范本,可能引发更多氢能企业通过收购上市公司切入资本市场,加速行业资源整合与技术落地。
五、结论:可能性与不确定性并存,需关注三大信号
综合来看,华氢能存在谋求中持股份控股权的逻辑可能性——其技术稀缺性与中持股份的上市平台、环保场景高度契合,且股东诉求一致,同时当前氢能政策红利与中持股份控股权转让的时机,为收购提供了有利条件。但资金压力、监管合规、业务整合三大挑战,也使收购存在显著不确定性,短期内难以快速落地。
未来投资者可关注三大信号,判断收购概率:
1. 香港蕐清科技的资金动作:若其通过增资、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为华氢能补充资金(如完成10亿元以上融资),则收购资金压力显著降低;
2. 中持股份的控股权受让方背景:若受让方为“氢能相关企业”或“与香港蕐清有关联的主体”,则华氢能介入的可能性大幅提升;
3. 双方业务协同的落地进度:若中持股份环保项目中氢能设备采购量显著增加(如与华氢能签订超亿元订单),则表明双方已开始深度合作,为后续控股权收购铺垫。
短期内,华氢能更可能先通过“深化业务合作”验证协同效果,待资金与条件成熟后,再推进控股权收购;长期来看,若氢能产业持续高增长,这一收购动作或将成为华氢能实现资本化与产业化双重突破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