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刷到
华泰证券 的报告,差点以为看错了 ——
中芯国际 港股目标价从 63 港币直接调到 119 港币,A 股更是到 238 人民币,比现在股价(港股 91.05 港币、A 股 140.13 人民币)高出一大截!身边买半导体基金的老陈立马问我:“这是疯了吗?美国还在卡设备脖子,中芯凭啥值这么多?” 其实华泰黄乐平团队早把逻辑说透了,不是赌情绪,是抓准了 “先进工艺需求暴增” 和 “美国管制倒逼份额” 这两个硬逻辑,今天就扒给你看。
先解第一个悬念:目标价翻倍不是瞎喊?分析师盯的是 “95 亿美元的需求蛋糕”
你肯定也跟老陈一样,觉得 “半导体受管制,中芯难扩产”,但华泰分析师盯的是 “国内先进工艺的真实需求”,这才是底气。
先看一个关键数据:2024 年中国先进工艺(7nm 及以下)代工需求规模达 95 亿美元(华泰测算)!这可不是小数字,而且现在 70% 都是
台积电 在做,中芯已经拿到近 20% 份额,相当于 19 亿美元的订单 —— 要知道 2024 年中芯整体代工收入才 80.3 亿美元,先进工艺已经占了四分之一。
更重要的是,需求还在涨!华为刚发布新一代 AI 芯片,摩尔线程、沐曦这些初创公司也在推新品,这些芯片都需要先进工艺代工。以前国内设计公司可能优先找台积电,但现在美国管制越来越严,2024 年 11 月就限制台积电给中国公司做 300 平方毫米以上的流片(比如大算力 AI 芯片),2025 年 9 月又加了 “附属公司规则”,连台积电的子公司都不能做 —— 这就意味着,国内设计公司想做先进芯片,只能找中芯,因为没有其他选择了。
分析师的逻辑很实在:需求在,供给又被掐住,中芯作为国内唯一能规模化量产先进制程的上市公司,就是 “稀缺品”。比如华为的 AI 芯片,以前可能部分找台积电,现在只能交给中芯,这部分需求一转移,中芯的先进工艺收入肯定涨,目标价自然要上调。
再挖第二个关键:美国管制是 “双刃剑”?反而帮中芯抢份额
很多人怕美国管制,觉得中芯拿不到设备就做不了先进工艺,但华泰说 “管制反而帮中芯巩固地位”,这里面的逻辑要掰开看。
先看管制的具体影响:美国限制的是 “先进设备”,但中芯已经有一定的先进制程产能(2024 年 12 寸先进制程月产能 25 千片),而且通过 A 股增发募集的资金,接下来要进入扩产周期 —— 也就是说,中芯现在的产能能满足部分需求,接下来还能扩,而国内设计公司的需求又没地方去,只能找中芯,份额自然会提升。
举个例子:以前某国内 AI 芯片公司做 7nm 芯片,可能 50% 找台积电,50% 找中芯;现在台积电被限制不能做,这家公司就只能 100% 找中芯,中芯的订单量直接翻倍。而且华泰调研发现,中芯的先进工艺良率在提升,晶圆单价虽然有波动,但整体产能利用率保持在 90% 以上(2024Q4 产能利用率 92.5%),说明产能在有效利用,不是空有产能没订单。
还有估值逻辑,华泰不是瞎给目标价:他们参考了台积电(先进工艺)、联电(成熟工艺)这些同行的估值,2026 年 PB 均值是 3.8 倍,给中芯 5.5 倍 PB(溢价 45%),因为中芯既有先进制程(稀缺),又有成熟制程(稳现金流),比单纯做成熟工艺的联电更有价值。港股目标价 119 港币就是按 2026 年每股净资产 2.78 美元、汇率 7.8 算的,A 股 238 人民币是按年初以来 AH 溢价 120% 算的,每一步都有依据,不是拍脑袋。
最后说透:华泰的核心判断 —— 不是赌短期,是看 “长期战略价值”
可能有人会说 “中芯 PE 都 249 倍了,太贵了”,但华泰分析师根本不看 PE,因为半导体公司是重资产行业,PB(市净率)更合理 —— 中芯 2025E PB7.29 倍,看起来高,但对比台积电的 8.69 倍(2025E PB),考虑到中芯的稀缺性,这个溢价是合理的,而且中芯的 ROE 在提升,2027 年预计到 4.29%,会慢慢支撑估值。
总结下来,华泰把目标价翻倍,核心不是炒情绪,是两个硬逻辑:
需求端:国内 AI 芯片公司在出新品,先进工艺需求从 95 亿美元往上涨,而且没其他代工厂可选;
供给端:美国管制让中芯成了国内唯一选项,份额从 20% 往上涨,加上扩产,收入会持续增长。
老陈听完说:“原来不是赌设备松绑,是赌国内需求只能找中芯,这逻辑比情绪靠谱多了。” 你呢?你觉得
中芯国际 这波目标价上调,是长期逻辑还是短期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