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论语·为政》里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意思是孔子15岁立志做学问,到了30岁,已经建立自己人生稳定的价值观,做事做人的原则。到如今,“三十而立”被我们引申为成家立业,在社会上站住了脚。如果按一般60岁退休而论,30岁恰好是职业生涯一个重要的分界岭。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里写道:“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他的人生中途,即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人生的使命。”好在成功者的成功总是相似,王阳明在18岁时问道娄谅也得到过明确答复“圣人必可学而至。”若有心精进,通过观察大佬们的人生路径,其中必有我辈可资借鉴的宝藏。今天恰好我也三十而立,余生有志于投资,借此契机,对中外5位投资大佬早年经历做一梳理,以兹自勉。 01伯纳德·巴鲁克
伯纳德·巴鲁克(Bernard M. Baruch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通过证券投资成为顶级富豪的人,且因洞悉人性,在1929
年股市大崩溃之前,清仓名下全部股票,全身而退,毫发无损。不仅如此,他还辅佐过6
任美国总统,参与制定过两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政策,在美国政治和社会形态做出过突出贡献,其生前的声誉比如今的巴菲特和索罗斯更为显赫,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最为敬佩的投资人就是巴鲁克。巴鲁克是德裔犹太人,1870
年(庚午年,属马)出生于美国南部,父亲曾是南北战争时期,南军的军医。巴鲁克30
岁时,是1900
年,彼时他已经是百万富翁、华尔街数一数二的人物,但他的传奇人生才刚刚起步。1889
年,19
岁的巴鲁克从纽约市立学院毕业,一个学“
古典教育课程”
专业的大学生,究竟是怎么从事了金融行业呢?说来诡异,巴鲁克毕业时,家里本来是要他子承父业做个医生。但是母亲希望他能在商业上有所作为,正在为孩子前途惆怅举棋不定时,一位朋友建议她带孩子见见一位“
颅相师”
。这大概就像父母带我们去找个算命仙儿,掐掐八字来给未来人生走向拿拿主意。颅相师仔细摸完巴鲁克的头骨,告诉他妈妈,“
他会成为一名好医生。但我建议您带他到做大事的地方,比如说金融或政治等领域。”
自此,通过父亲介绍,巴鲁克从离华尔街不远的巴克莱 大街一家药用玻璃瓶批发商行周薪3
美元的学徒起步。一次偶然的机会,商行老板叫他到华尔街摩根公司取一些股票,这次他见到了约翰·皮尔庞特·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 Sr.
)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风云人物老J.P.
摩根。正是因为亲身感受过老摩根强大的气场和巨大的影响力,巴鲁克立志要去华尔街工作,开启他的传奇之路。我曾经听过一种说法,“
你见过什么样的人,就有可能成为那样的人。”
项羽年轻时围观过的仪仗浩浩荡荡路过,发出感慨“
彼可取而代也”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群氓往往是错的。——
伯纳德·巴鲁克通过读巴鲁克的自传,我总结他有几个突出的特点:1
、赌性强。巴鲁克十几岁时,跟家人出去度假,他可以为了节省50
美分的路费作为赌资,步行3
英里(约合4.8
公里)往返。在他20
岁立志去华尔街工作时,第一份工作是在交易行做套利交易,但此时他一心想的是“
发大财、发横财”
,甚至不辞而别跟同伴到西部科罗拉多州探险淘金。 到了科罗拉多,第一件事还是去赌博,他甚至说“
逛赌场是我最关心的事情。”
正是在赌场里的经历,让他洞悉了人性的奥义。包括随后在华尔街的经历,被他总结为“
在人性方面接受教育的漫长过程”
,悟透了股票市场就是人,是人们努力阅读未来,行情总会反复,因为“
人性毕竟还是人性。”
爱拼才会赢,中外企业家,无不是看准机会博出来的。2
、爱学。刚在证券公司 工作时,他利用一切闲暇时间阅读《金融年鉴》(Financial Chronicle
)和《普尔手册》(Poor’s Manual
)。在股票市场里,信息就是金钱。在铁路的黄金时代,他能一口气说出美国所有重要铁路运行路线和主要收入来源来自运输哪些商品和沿线物产。在华尔街他以“
随时可以提供很多有用信息的小伙子”
的名声逐渐鹊起。3
、会反思。20
岁时,他说服父亲投入8000
美元(大约相当于现在的30
万美元)买入一只所谓内幕消息的股票,结果赔的一分不剩。遭受重大挫折之后,他变得小心谨慎,并且养成一个惯,分析自己为何失败,认清都在哪方面出了差错。自我审视的惯被他贯彻终生,受益无穷。 02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
的知名度毋庸多言,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靠炒股票成为全球顶级富豪的人,离世界首富只有一步之遥。巴菲特出生于1930
年8
月(也是庚午年,属马),30
岁时是1960
年。30
岁的巴菲特儿女双全、手握巨额资金,堪称人生赢家。和巴鲁克一样,此时的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合伙投资公司,靠投资早于自己计划5
年成为了百万富翁。(按美元购买力平价计算,1960
年时的100
万美元相当于2020
年的874
万美元。)这一切或许源于他20
岁高中毕业时一次无奈的选择。1950
年春天,高中毕业的巴菲特便认为自己完全有能力在35
岁时成为百万富翁(Millionaire
)。要想实现这个目标,他认为应该去哈佛商学院读大学,因为那里有两样他需要的东西:声望威信和未来的人际关系网。事与愿违,虽然巴菲特的父亲贵为国会议员,但是也没帮上什么忙,哈佛的入学面试他还是失败了。不得已间,他偶然发现自己的偶像、《聪明的投资者》作者本杰明·格雷厄姆居然是哥伦比亚大学的金融学教授,与他合著《证券分析》的戴维·多德是哥大商学院主管招生的副院长兼金融系主任。于是他死马当活马医,在离开学仅剩一个多月时,给哥大金融系写了一封入学申请信。最终竟然没有通过面试环节,阴差阳错地被直接录取了。在格雷厄姆门下,巴菲特第一次深入系统地学了价值投资,“
捡烟蒂”
理论对他影响深远,为他后来的投资生涯打下了坚实坚础。 1954
年巴菲特通过不懈努力进入格雷厄姆的公司工作,短短两年后,便得到了成为合伙人的机会。但是,他拒绝了。因为他觉得自己不适合跟合伙人共同工作,尤其是作为下一级合伙人,还是要听命与人。厌倦了纽约的城市生活和职场,26
岁这年,他决定带上全部家当和家人回到老家奥马哈——
这个他后半生工作生活的中部小城。回到老家的他,说“
我大约有174000
美元,准备退休了。”
然而,赚更多钱的诱惑还是驱使着巴菲特继续前行。老巴曾经说过:“I always knew I was going to be rich.I don‘t think I ever doubted it for a minute.
(我一直坚信我会成为富人,我觉得我从未丝毫怀疑过。)”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随后的5
年间,他不断从亲戚朋友处募资,接连成立了11
家合伙公司(每家公司都类似于一只私募基金)投资股票。巴菲特依靠朴素的投资逻辑,伴随着复利的魔力(世界上唯一一个超过50
年,年化复合收益率超过20%
的人),他的个人财富此后节节攀升。巴菲特财富增长曲线生动地解释了复利为何被称为“
世界第八大奇迹”
巴菲特也有几个突出的特点1
、节俭。巴菲特传记《滚雪球》里描述:他只有因为衬衫皱到被人嘲笑时才会花钱去干洗;借别人的车用时从不加满油,自己有了车也从来都是在下雨天洗车;为了省钱,只买过期杂志;手里有几十万美元时也不愿意买房,而是付每月125
美元租金和一家人租房住;甚至有了自己的房子,为妻子花了13000
美元装修钱一直耿耿于怀······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老巴之所以这么“
吝啬”
,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为了节省每一分钱用于投资,获得极致回报。2
、爱学。早年在做股票经纪人时,厚达10000
页的《穆迪 手册》(评级公司穆迪编著的企业信息详编)被他逐页翻阅过两遍。被称作“
行走的图书馆”
的巴菲特导师、人生合伙人查理·芒格都说过:“
沃伦读书之多,可能会让你感到吃惊。”3
、化繁为简。巴菲特能远离华尔街,独自在奥马哈这个偏远小城工作生活,足以看出他的人生智慧。喧嚣的华尔街噪声繁杂,声色犬马下,人性的贪婪、欲望会被无限放大,最终迷失自我。芒格曾说过:“
整个华尔街的思维方式都有问题,虽然伯克希尔(巴菲特的主体公司)已经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功,但在华尔街上却找不到任何一家模仿它的公司。”
纵观巴菲特投资生涯,给他带来天量财富的投资不过20
笔,简单到极致的力量,可见一斑。 03
乔治·索罗斯同样出生于1930
年(庚午马年)的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
),仅比巴菲特大十几天。他曾以一己之力做空英镑,逼迫英国央行认输;做空泰铢、港币掀起1997
年亚洲金融 风暴。身为量子基金创始人的他在投资史上的地位,丝毫不输巴菲特。但是30
岁之前,索罗斯的人生乏善可陈。1930
年,8
月索罗斯出生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一个富裕家庭里,父亲是一位律师。17
岁时,举家搬到了伦敦;19
岁时,为了探寻赚钱的奥秘,他考入伦敦经济学院,师从后来的诺贝尔 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爱德华·米德(James Edward Meade
)。经济学科班的他却认为课堂上学的东西没什么用,反倒对哲学产生了巨大的兴趣。拜了著名哲学家卡尔·波普(Karl Popper
)为师。波普鼓励他严肃地思考世界运作的方式,并且尽可能地从哲学的角度解释这个问题。此后,索罗斯便一直沿着哲学道路修行完善自己的投资体系,当初为了研究中国市场,甚至深度学过王阳明的“
心学”
,体悟了坐而思、起而行、知行合一的真谛。索罗斯在来到中国逛西单书店时说过:“
凡是一个学金融的人,如果能够读哲学、读文学,肯定比纯粹学金融的学者更有出息。”“
反身性理论”
被他在金融投机领域运用地炉火纯青,且获得了总额以百亿美元计的利润,因其自成一体的投资理论,他也被称为“
金融哲学家”
。索罗斯一直被称为略带贬义的“
投机家”
。事实上,我认为投资和投机界限并不是泾渭分明,也无高低之分。“
投机者(speculator
)”
词源自拉丁文“speculari”
,原意是“
暗中查明情况并予以评判。”
早在百年前伯纳德·巴鲁克对投机者也有过精到定义:评判未来并在未来情形出现之前即采取行动的人。乔治·索罗斯也好,沃伦·巴菲特也罢,做的事概莫能外,都是提前预判、采取行动。索氏名言:“
世界经济史是一部基于假象和谎言的连续剧。要获得财富,做法就是认清其假象,投入其中,然后在假象被公众认识之前退出游戏。”
投资、投机真正的魅力也在于此,即某种程度上,投资能享受到作为先知的愉悦感,且能获得丰厚财富回报。 04
杰西·利弗莫尔1877
年,股票短线交易技术分析鼻祖杰西·利弗莫尔(Jesse Lauriston Livermore
)出生。他30
岁那年,恰逢1907
年美国金融 危机。在此次股市大跌中,他大举做空,挣得了人生中的第一个100
万美金(大约相当于现在的2800
万美金)。也是在这一年,他为自己购置了人生第一艘私人游艇。利弗莫尔的一生堪称传奇,他14
岁起便在股票经纪营业部做起了小伙计,凭借惊人的记忆力、对数字的高度敏感和对技术指标的独到判断力,不停做套利交易的他15
岁时便积攒下1000
美元,20
岁时资金达到10000
美元。但很快,他遭受了第一次重大亏损,本金缩水至2500
元。21
岁时他带着2500
元来到纽约,因为不熟悉纽约的实时报价机制,第一次破产。传奇的是,他靠着借来的500
美元很快翻身,仅用两年便做到了100
倍收益,资金突破5
万,过上了纸醉金的生活。但很快,第二次破产接踵而至。此后他又靠举债交易翻身,1914
年第三度破产。1915
年37
岁的利弗莫尔从500
股信用额度第四次东山再起,直到1929
年股市大崩溃时,通过做空,他赚到了1
亿美金,逼得当时的世界首富J.P.
摩根不得不哀求他高抬贵手,不要再做空。52
岁的利弗莫尔到达了人生最高光的时刻。杰西·利弗莫尔股市之王的一生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有很多,我认为最可贵的精神是坚韧。邓小平“
三起三落”
被人津津乐道,利弗莫尔的四起四落更是堪称传奇。正是一次又一次挫折和失败迫使他不断在反思、总结、提炼、实践—
再反思、再总结、再提炼、再实践中循环,最终认清自我、超越自我,达到化境。“
我不希望第二次重复同一个错误。我们只有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汲取教训,将它转化为将来的获利,才能原谅自己的错误”
。令人唏嘘的是,这位天才一生被抑郁症反复折磨,最终在63
岁时不堪忍受,开枪自尽。 05
张 磊1972
年,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出生于河南省驻马店市的一个双职工家庭。张磊30
岁时,是2002
年,此时的他经过在耶鲁捐赠基金实的洗礼,已经就任纽约证券交易所首任中国首席代表,并创建了纽约证券交易所驻香港和北京办事处。同样是在这一年,他做了一件影响深远的事——
和几个朋友把耶鲁捐赠基金掌门人大卫·史文森(David Swensen
)著作《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 ( Pioneering Portfolio Management: An Unconventional Approach to Institutional Investment
)翻译到了国内,经由母校人民大学旗下出版社出版。这本书被担任过中投公司董事长、中央汇金董事长、财政部长、全国社保基金理事长的楼继伟评价为:“
本书是我见到的阐述机构投资管理最好的著作。”
楼部长在奉命组建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主权财富投资基金之一)之初,甚至“
要求每一位高级管理团队成员都要认真学、研究此书。”30
岁之前的张磊是典型的学霸成长之路。18
岁时,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金融专业。毕业后,选择去了央企五矿集团。正是在五矿集团工作时收矿的经历,让他跑遍了大半个中国的“
穷乡僻壤”
,因此对三、四线城市的风土人情、基层生态多了一份独到的体会。“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走一步都算数”
,这段独特经历为张磊后来的投资决策提供了更多元的视角,其宝贵之处,远非所谓“
五环内精英”
所能体悟。不甘平庸的人往往不安于现状。26
岁时,张磊放弃了央企的工作,决定去美国留学看看更大的世界。此时的他,仅仅因为耶鲁是申请的七家大学中唯一愿意提供奖学金而做出的选择,绝不会想到,这一选择给他未来的人生带来了多大的影响。跟巴菲特一样,张磊在大学里结识了投资大师大卫·史文森(David Swensen
),并在其手下实。其“
投资的目标是盈利还是实现某种社会理想,其间的平衡必须把握”
的理念深深影响了张磊乃至整个高瓴资本的风格。恩师的贵人相助,不仅让张磊学到了价值投资的精髓,更是在其33
岁二次创业(张磊第一次创业是1999
年,休学一年回国创办“
中华创业网”
,次年恰逢互联网泡沫破裂,以失败告终。)时,一次性投资3000
万美元初始资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名师指路、贵人相助,四大成功要素在张磊身上一一集齐,想不成功,怕是也难。从2005
年高瓴资本初创算起,短短15
年后的今天,管理资金规模已经超过600
亿美金,成长速度之快,在世界私募发展史上,罕有匹敌。这背后必然有张磊的独到之处。或许是河南老乡的缘故,我对张磊的理念情有独钟。关于投资如何做出正确决策,张磊说除了要掌握金融理论和商业规律之外,“
还要全面回顾历史的曲折演进,通晓时事的来龙去脉,更要洞悉人们的内心诉求。”
高瓴资本创始人、河南人 张 磊我想这便是“
术”
与“
道”
的分野,一术易,得道难求。“think big
,think long”
,他一再强调做投资时,首先看重的是企业创始人格局,格局要大,大到不局限于本行业、本产业链,要立足本国、放眼世界。在此基础上,坚持长期主义和价值投资,不断疯狂地去创造价值。“
现代意义上的价值投资,不单单是价值发现,更是要价值创造。”
仅此一点,他的投资理念、认知高度已经领先于同时代绝大多数投资人(包括巴菲特)。不同于传统PE
投资人仅做财务投资的方式,张磊旗下的高瓴一旦投资,便会参与被投企业的经营管理,梳理上下游、整合产业链、重组行业格局,纵横捭阖一番操作下来,相比其他投资人,简直就是降维打击。由此获得超额回报,进一步强化资金优势和产业网络,资金优势叠加产业的网络效应,高瓴的飞轮便转起来了。作为一个坚定的爱国者,张磊认为“21
世纪是中国的世纪。”
到2050
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概率会在我们这代人手里实现。如果站在未来的角度看现在,我们还处在“Tip of an iceberg”
的阶段。风物长宜放眼量,未来的路还很长,潜力还非常大。这一点倒是和巴鲁克颇为相像。巴鲁克所处的时代,正值美国工业总产值、GDP
总值陆续超过当时的世界霸主英国,逐步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时代。后来者如巴菲特也坦承,自己之所以如此成功,是买中了出生在那个时代美国的“
卵巢彩票”
。那位长者的话,言犹在耳。个人的不懈努力叠加时代的助推,成功只是时间问题。生在当今时代,生在当今中国,资本市场也才刚刚建立30
年而已,一切都才刚刚开始,好戏还在后头。我们正值年富力强,没有理由不上进,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只是向上走,永远别低头,世界终究是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