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
我小舅是在去年年底走的,胃癌晚期,从确诊到走完,整整不到六个月。我们家人都在,他最后那几天,话说得不多,眼神倒是清醒。
我记得他住院那会儿,病房隔壁床也住着一个做完化疗的老头,七十了,嘴里老嚷嚷着要吃红烧肉,但护士每次都只让他喝点粥。他家儿女轮流照顾,看得出都挺孝顺,可也都很疲惫。我那时候就隐隐觉得,化疗这条路,要走得明白才行。
很多人觉得,化疗是治癌的唯一希望。可现实中,化疗一做完,病人反而撑不久了的情况并不少见。小舅走后,我就开始整理他那几个月的治疗记录,还特地去医院找了当时的主治医生聊了次。他说了一句,我一直记在心里:“其实很多病人不是死在癌症上,而是死在折腾上。”
化疗本质上,是毒攻毒。癌细胞分裂快,化疗药物就是抓住这个特点,把那些分裂速度快的细胞一锅端。
问题是,身体里分裂快的细胞不止癌细胞,还有头发、肠道黏膜、骨髓这些正常的组织,所以病人一做完化疗,掉头发、拉肚子、白细胞低,都是常见的事儿。可很多人没想过,身体一旦被拖垮了,哪还有力气抗病?
去年夏天,我带着一个老邻居去医院,她乳腺癌复发,医生建议她做六次化疗。她女儿特别坚持,觉得这是“最后的机会”,可老邻居自己却犹豫。她说她怕疼,也怕恶心,最怕的是死得不明不白。我当时没劝,也没拦,只告诉她:“你要做,就得知道自己在承受什么。”
化疗后活不久的第一个原因,就是身体扛不住了。很多老年人本身基础就弱,心脏不好、肾功能差、营养跟不上,一进化疗,那些药物像炸弹一样,直接冲着全身的细胞去。有的人还没等到下一轮化疗开始,整个人已经瘫在床上,吃不下、拉不出、站不起来,最后走得特别快。
邻居的母亲化疗后第三周,白细胞掉得特别厉害,医生让打升白针,针打了,烧也退了,人却从那天开始不说话了。她女儿问我:“是不是打错药了?”我没法回答她,因为我知道,这不是药的问题,是身体已经到了极限。
还有一个原因,更让人心酸。那就是心理被打垮了。化疗不是一次两次的事,每次打完都像打了一场仗。有的老人一听说要做六次八次,心里就先塌了一半。他们不说,但我们这些走在他们身边的人,能看得出他们的眼神已经变了。
我记得我母亲那年查出肺结节,我们一家人吓得不轻,赶紧跑去省医院复查。结果是良性的,可她从此就变得特别敏感,哪怕是小感冒,也怀疑是不是癌转移。我后来才意识到,人一旦被“癌”这个字吓住了,很多事,不是病先来,是心先垮。
在医院里,最怕听到的是“试试看这个方案吧”,因为那往往意味着医生也没把握。化疗方案不是魔法,而是风险与收益的博弈。我们
老百姓 不懂什么分子靶向、免疫机制,但我们能看得出,病人是越来越好,还是越来越虚。
我小舅做第一次化疗的时候,还能下楼走走,到第二次的时候,就只能坐轮椅了。到了第三次,他吃饭开始困难,嘴里老说“咽不下去”。他女儿当时哭着问医生:“要不别做了?”医生点了点头,说:“你们自己决定。”“决定”,在很多家庭里都像是一道难题,没有标准答案,每次都让人心碎。
很多家庭以为,只要还能化疗,就还有希望。但现实是,化疗本身并不是治好癌症的保证,它更多时候只是延长时间,或者缓解症状。如果这段时间是靠虚弱、痛苦换来的,那对病人来说,可能就是一种折磨。
我跟同行聊过,有个老大哥是肿瘤科退休的,他说得很直白:“不是所有癌症都适合一上来就化疗,有时候观察一段,反而更安全。”我懂他的意思,因为他见过太多因为急着治疗,反而把人逼到绝路的例子。
有一次在社区讲课,一个五十多岁的阿姨问我:“我爸肝癌晚期,医生说可以试试化疗,你觉得呢?”我没有直接回答她,而是问她:“你爸现在能吃能睡吗?”她说还能。我说:“那你们要想清楚,你们是想让他多活几天,还是活得稍微舒服一点?”
这不是冷漠,这是现实。治疗的意义,不能只是活着,还要看怎么活着。化疗不是万能钥匙,更不是延寿的法宝。有时候,病人最需要的,是疼痛控制、营养支持、心理安慰,而不是一针一针让身体越来越沉重的药物。
我到现在还记得小舅最后那顿饭,是稀饭配咸菜,他吃了两口,说:“好吃。”其实他那时候已经几天没吃下东西了,但他还在配合我们,怕我们担心。那一刻我才明白,有时候病人的坚持,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家人。
我愿意说这些,是因为我见得太多了。化疗后人活不久,不是化疗没用,而是太多人不清楚该怎么用。不分年龄、不看身体状况、不顾病人意愿,就一股脑儿往化疗上冲,这不是治疗,是一种盲目。
我不是反对化疗,我见过它救过人。但我也见过它毁掉一个原本还能活几个月的病人。有个大爷,肺癌晚期,坚决不化疗,靠着中药和食疗,活了一年多,最后走的时候清醒、安详。他的儿子说:“他最后那几天还能跟我们下棋。”这种“活着”,才是人该有的样子。
医生说的大多数人离不开这两个原因:一是身体垮得快,二是心理撑不住。这两条,听着简单,做起来难。我们做家属的,总是想再多陪一会儿,却常常忽略了病人真正的感受。
所以我常说一句话,不是所有能做的治疗,都值得去做。尤其是对于老年人,多想一步,多问一句,多听一次,可能就少一分遗憾。
我在社区干了二十年,见过太多类似的选择。也许每个家庭的答案都不同,但我真心希望,每一次决定,都是在充分理解之后做出的,而不是在慌乱和恐惧中仓促选择的。
参考文献: 1. 《肿瘤学基础与临床实践》 2. 《老年人癌症治疗指南》 3. 《化疗后身体恢复机制研究》 4. 《心理状态对癌症治疗影响的临床观察》 5. 《癌症晚期患者的治疗决策与家庭角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