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一个,别人写的:
---
思派健康股票博弈现状与未来可能的波动路径
以上是公司自上市以来的日K级别的股价走势图,什么感受呢?——价值毁灭者。除少数上市前机构投资者盈利外,其余全军覆没。
我们回顾一下思派314自上市以来的股价走势:
2022年12月底香港上市之初便遭遇香港股市的至暗时刻:外资抛售,南下资金也远未像现在如此活跃,公司没有融到多少钱,只能说各股东获得了阶段性账面价值可兑现的机会。公司股价自2023年4月13日冲到44.60后便开启一路瀑布式下跌,一路跌至2023年8月29日的4.89元/股,此后开启了两年的横盘震荡。在2024年股灾时,思派314其实是相对坚挺的(机构的合力维稳护盘?)。
但随着2025年3月18日公布2024年糟糕的年报(因为黑龙江药房骗保被罚了一亿元,加上主营业务的改善力度有限),2025年4月、5月完成了一轮50%左右的下跌,期间公司在2025年4、5、6月分别与
太平洋健康、众安保险、上海安达医院、复星
联合健康保险、平安健康险、安睿嘉尔达成战略合作,并进行了外宣。随着公司健康保业务的发力以及政策利好的不断出台,尤其是与安睿嘉尔的五年战略合作,公司股价在6月和7月连续上涨,实现了翻倍,且成交量大幅放大,一副要从底部走出的架势…
与公司股价波动相对应的是公司业绩,思派健康自上市以来是不折不扣的“价值毁灭者”——持续3年的大幅亏损,吞噬了公司净资产,继续下去不出几年便会亏个精光,享受腰斩的待遇是应该的。在群狼环伺的健康管理服务行业,没有健康险这一高毛利业务的放量,公司要盈利难度显然极大。
二、思派314股权结构与博弈状况
1、第一大股东
腾讯控股合计持有27.88%,未见减持动作。
(1)TPP Follow-on I Holding H Limited,持股4085万股,5.45%。
(2)Tencent Mobility Limited,持股1.683亿,22.43%。
2、第二大股东:思派创始人马旭广,未见减持动作。
(1)Lucky Seven Healthcare Co., Ltd.,持股5700万股,7.60%。
3、第三大股东:思派创始人李继,未见减持动作。
(1)Spire-succession Limited,持股4000万股,5.33%。
4、重要雇员激励平台,合计持股6653万股,8.81%,近期未见减持动作。
(1)
WISE APPROACH
INVE ST
MENT S
LIMI TED 持股4041万,5.39%。
(2)公司持股平台还有:Creative Pioneer(持股2.11%,1611.95万股)、Sail Far(持股1.31%,1000.4万股)。
综上,创始团队控制的合计持股达21.74%,腾讯合计持股27.88%,两者合计持股达49.62%。
5、机构投资者:
(1)mpresa Fund III Limited Partnership,持股6483万股,8.64%。
作为
富达投资集团体系内的专业投资实体,与FMR LLC、Eight Roads等机构同属美国富达投资集团,是思派健康上市前的重要投资者。
(2)Eight Roads Investments,持股5933万股,7.91%。
(3)其他机构投资者:IDG资本、时代资本、双湖资本、众为资本、鼎晖、中电中金(2.99%)等。
截至2025-07-22,Impresa Management LLC已将持股减至6.96%。2025-7-22,Eight Roads 再次减持444.72万股后,持股比例从5.13%降至4.66%。而根据
同花顺F10最新数据,Eight Roads Investments当前持有2875.23万股,占总股本3.76%。
6、二级市场投资机构:
2025-09-01,北京神农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减持1,076,000股后,持股降至36,631,400股,持股比例为4.88%。2025-09-17,
摩根大通公司减持88,600股后,持股降至38,174,600股,持股比例降至4.98%
假定静态情形下,本轮暴跌启动前港股通资金合计持股23%左右,加上创始团队和腾讯合计49.62%,加上富达系减持后剩余的10.72%,以及摩根大通的5%,合计持股88.34%。其余为其他上市前投资机构以及香港开户的投资者持股11.66%。
由于公司上市前大多数投资机构持股比例大多低于5%,减持没有公开披露义务,但结合股价在6月、7月的巨量换手(分别为73.54%、91.35%),以及富达投资从16.55%减持至10.72%(可能已更低),可以推测公司上市前投资机构减持已经完成大半。令人生疑的是,公司自8月中报公布后,已近两个月没有任何发声,与上半年频繁动作形成鲜明对比,为什么?协助上市前投资机构减持?
如前文所述,公司股票暂时退出港股通,实际并不一定会导致股价受到如此重挫(退出不代表一定要卖),但是公司股价跌破一定点位后,暴跌本身引发了更加明确的抛售,从港股通披露的数据看,南向资金在坚决的抛售平仓,是主要的砸盘力量。砸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人愿意接,其根本原因在于市场对公司的发展信心阶段性不足。
此时便需要公司层面强力干预,释放公司业务利好或者继续回购,稳定投资者信心,打破无人入场流动性枯竭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