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中国人何时才可以不再难民般地旅游啊?

25-10-10 12:18 119次浏览
风吹杨柳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转发:

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期,全国各地再次上演了熟悉的一幕:无数自驾者再次崩溃在高速公路,计划中的六小时车程,在高速公路上硬生生被拉长到二十小时,服务区人满为患,连口热水都成了奢求;长城上摩肩接踵,游客寸步难行,“不是在看景,而是在看人”;泰山的厕所里睡满了疲惫至极的游客;敦煌鸣沙山则铺天盖地都是熙熙攘攘的骆驼;北疆禾木和白哈巴的几平方的客房纷纷卖出1500-2000元的天价;某古城内,所谓的“手工银饰”实为批发市场的镀银工业品;三亚海鲜餐厅天价账单屡禁不止,几盘家常菜便掏空游客腰包......社交媒体上,充满了“旅游像逃难”、“花钱买罪受”的自嘲与无奈。


更痛心的是:据公安部最新数据,2025年国庆假期(9月30日至10月8日)全国道路交通事故总起数为68422起,涉及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2164起,直接财产损失1325万元,2473人受伤,另有794人在旅游的路上永远离开他们的家人……
为什么会这样?
打工人能够出去玩的时间机会太少了,一家人能够整整齐齐凑齐的时间太少了,所以每到假期只能吃一年里最贵的菜、住一年里最贵的房、排一年里最长的队、等一年里最堵的车、走一年里最长的路......
这种“牛马般”的旅游体验,已然成为中国式假期一道刺眼的风景线。
为何我们怀着对“诗和远方”的憧憬出发,换回的却常常是身心俱疲的“难民”体验?那些在各个景区密密麻麻蠕动的人群,那种连厕所都上不了的所谓旅游,不仅没有任何旅行体验,连最基本的尊严都快没有了。
究其根源,这是一个由结构性矛盾、制度缺失与商业伦理沦丧共同酿成的苦果。


首先,最根本的矛盾在于“井喷式的集中需求”与“有限且分布不均的优质供给”之间的巨大鸿沟。
中国的法定节假日高度集中,尤其是春节、国庆两大长假,催生了地球上规模最大、最密集的人口迁徙。数以亿计的游客在几乎同一时间涌向有限的几个知名景点,再好的基础设施和管理能力也会被瞬间冲垮。
这种“潮汐式”的旅游洪流,使得任何精细化管理都显得苍白无力。


其次,畸形的商业模式与监管的长期缺位,形成了“宰客经济”的温床。
在许多景区,旅游经济演变为“一锤子买卖”。商家深知大部分游客不会再来第二次,于是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天价餐饮、假冒伪劣商品、捆绑消费等乱象丛生。而地方监管部门往往“民不举官不究”,或处罚过轻,违法成本远低于收益,导致宰客行为屡禁不止,甚至形成地方保护主义,为不法商家提供庇护。
前一段时间我去洛阳一些文旅集团的景点和博物馆,可乐饮料一罐公然卖到10元,文创产品价格高得离谱!在市区居然没有任何人觉得不正常!


再者,旅游产业的粗放式发展与管理思维的落后。多年来,许多地方仍停留在“门票经济”的初级阶段,热衷于圈地收钱,却忽视了对整体旅游环境、文化体验和配套服务的深耕。只要你掏钱买票,绝对让你进景区,丝毫不考虑景区接待能力。
公共信息不透明,应急方案流于形式(如高速大堵车时,基本的物资补给和疏导效率低下),导致小问题演变成大混乱。这种管理上的“懒政”与“短视”,让游客的舒适度和安全感沦为最不被重视的一环。


最后,从众的旅游文化与尚未成熟的消费观念也加剧了困境。
“打卡式旅游”盛行,人们倾向于追逐网红地和热门景点,缺乏探索小众、深度路线的意识和勇气。同时,部分游客的维权意识不强,在遭遇不公时往往选择忍气吞声,这在客观上纵容了不良商家的气焰。
面对这一片狼藉,我们难道只能年复一年地重复这种“难民般的迁徙”吗?
答案是否定的。
要破局,需要政府、行业与游客三方协同,进行一场深刻而系统的变革。
对政府与监管者而言,必须“疏”“堵”结合,标本兼治。
大力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从根本上分流。这是解决集中出游问题的治本之策。必须通过立法和严格监管,确保劳动者休假权利的真实落地,鼓励“错峰出游”,将洪流化为细水,缓解系统性压力。
强化监管,建立“黑名单”与“一键淘汰”机制。对宰客、欺诈等行为实行“零容忍”,建立全国联网的商家和景区信用评级系统,一旦查实,重罚直至清出市场。同时,推行“旅游警察”和“旅游法庭”模式,为游客提供快速维权通道。
推动旅游产业升级,从“门票经济”走向“体验经济”。鼓励开发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如文化研学、乡村民宿、户外运动等,分散热门景区压力。提升目的地整体的服务水平和文化内涵,让游客愿意为“体验”付费,而非仅为“地名”买单。
对旅游行业与从业者而言,需重建商业伦理,着眼长远。
珍惜品牌声誉,回归诚信经营。商家应认识到,在社交媒体时代,任何一次宰客行为都可能引发毁灭性的声誉危机。唯有诚信、透明、优质的服务,才能赢得口碑,实现可持续发展。
利用技术提升体验。推广智慧导览、线上预约、人流预警系统,用技术手段优化游客动线,减少排队和拥挤,提升游览的舒适度与安全感。


对每一位旅游者而言,其实也可以主动求变。
转变观念,成为“旅行者”而非“游客”。勇于探索非热门目的地,尝试深度游、主题游,发现旅行真正的乐趣在于过程与体验,而不只是与地标合影。
理性消费,勇敢维权。提前做好功课,对明显低于成本价的“陷阱”保持警惕。遭遇不公时,保留证据,果断投诉,用自己的行动净化市场环境。


或许,中国人不再“难民般”旅游的那一天,并非遥不可及的奢望。
它意味着带薪休假从纸面走向现实;
它意味着监管之剑时刻高悬;
它意味着商家视信誉为生命;
它也意味着我们每一个人学会了如何真正去享受一段旅程。
那将不仅是旅游体验的升级,更是一个社会走向成熟、从容与精致的重要标志。
我们期待那一天早日到来。
打开淘股吧APP
1
评论(1)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中国软件

25-11-03 12:14

0
哈哈哈😃!高危度假!阁下如何应对?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