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最近,汽车圈里有个事儿闹得沸沸扬扬,242位
小米汽车的准车主联合起来,把小米汽车告上了法庭。
这事儿一出来,瞬间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要知道,小米在大家印象里一直是 “米粉” 众多,口碑不错,怎么就和自己的用户对簿公堂了呢?
事情得从小米 YU7 这款车上市说起。今年 6 月 26 日晚上,小米 YU7 一亮相就迅速成为焦点,开售仅仅 3 分钟,下单人数就突破了 20 万,不到一小时,订单量更是飙升至近 29 万台,这销售速度,简直像坐了火箭,直接刷新了
新能源车 的销售纪录。
当时雷军都忍不住感叹,这订单量远超想象。能有这么多人抢着买,原因也很简单,小米 YU7 性价比确实高,标准版续航可达835公里,起步价却只要25万多,比同类型的
特斯拉 Model Y 还便宜一万块呢。
而且对于很多小米手机用户来说,小米 YU7 能和
智能家居 联动,这功能太吸引人了,想想看,在回家路上就能通过手机控制家里的智能设备,到家就有舒适的环境等着,多方便。
可谁能想到,这火爆的订单背后,却隐藏着大问题。
这些准车主们满心欢喜地下单,本以为很快就能开上新车,结果等来的却是漫长的等待。
有车主反映,自己下单时,APP上明明白白写着 “预计8月开启首批交付”,可交了5000元定金锁定订单后没多久,交付时间就变成了 “锁定订单后预计31-34周交付”。
图片来源:车主提供
这时间一变,车主们可不乐意了,感觉自己被忽悠了。更让人着急的是,按照国家政策,2025 年是新能源车购置税全免的最后一年,从2026年开始就要减半征收了。
这意味着明年提车的话,光购置税就得比今年多花大约 1 万多,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对普通家庭来说,相当于多了一年的油钱和保养费呢。
面对如此漫长的等待,车主们纷纷找小米汽车沟通,希望能退定金,可小米方面却没有给出让大家满意的回应。
与此同时,主流投诉网站上几乎每天都有小米车主投诉相关交付问题:
无奈之下,一些车主只好抱团维权,现在参与集体起诉的人数已经达到了 200多人,而且看这架势,后续可能还会有更多人加入。
车主提供起诉状截图
那小米汽车为啥交付这么慢呢?主要还是产能跟不上。
目前小米主要依靠一期工厂进行生产,可这工厂不仅要生产 YU7,还要兼顾之前的 SU7,生产线早就满负荷运转,忙得不可开交了。
虽说二期工厂在 7 月份已经投产,但新工厂产能提升需要时间,初期月产能也就8000台,就算到四季度能提高到2万台,可面对几十万的订单,这点产能还是远远不够。
其实,产能不足这个问题,在汽车行业并不少见,尤其是对于新入局的车企来说,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新能源汽车和传统燃油车不同,它对动力电池、芯片等硬件的需求更大,涉及的供应链和生产环节也更为复杂。
而且部分车型在上市前,还得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和备案,流程繁琐又耗时。
就拿小米汽车来说,它作为跨界造车的新势力,在产能爬坡阶段,要协调众多零部件供应商,还要确保生产线的高效稳定运行,难度可想而知。
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比如零部件供应短缺、生产线改造升级不顺利、审批流程延误等,都可能影响整个交付时间。
这次 242 位准车主集体起诉小米汽车的事件,给整个汽车行业都提了个醒。
对于车企来说,在推出新产品、大力宣传的时候,一定要对自己的产能有清晰的认识,不能为了追求订单量,就给消费者许下不切实际的承诺。
要知道,消费者的信任一旦被破坏,想要重新建立起来可就难了。同时,车企也要加强供应链管理,和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降低供应链风险,提高产能的可靠性和灵活性。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在买车的时候,不能只看车辆的配置、价格和宣传,也要多关注一下车企的交付能力和口碑。
毕竟,买车是一件大事,不仅要买到心仪的车,还要能顺利提车,享受到良好的服务。只有车企和消费者都更加理性、成熟,汽车行业才能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