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氢能源会是明年股市的炒作主线之一吗

25-09-20 14:39 130次浏览
坐在金矿上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美国停止了对电动汽车的财政补贴却延长了对氢能源的税收抵免政策,中国可能明年减少对电动汽车的财政补贴而积极推动氢能源的试点工作,股市对电动汽车概念的挖掘炒作已经非常充分了,那么在牛市需要不断涌现炒作题材的背景下氢能源会是明年的炒作主线吗?

————————————

万亿氢能赛道崛起,重塑未来能源格局

商派网络科技
2025-09-19 16:44上海商派官方账号
关注
AI导读
听全文约16分钟

零碳清洁、能量密度是汽油的3倍、2060年需求将达1.3亿吨……氢能作为21世纪最理想的清洁能源,正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场绿色能源革命。
在全球碳中和目标驱动下,一场前所未有的能源变革正在加速推进。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且具有巨大应用潜力的二次能源,正从辅助能源加速转向主力清洁能源载体,成为各国竞相布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据行业数据显示,中国氢能产业规模从2020年1870亿元起步,以年均超13%的复合增长率持续扩张,至2024年已达3720亿元,预计2025年将跃升至4500亿元。

01 行业定义:清洁高效的二次能源,双碳目标下的关键路径
从能源基本形态分类看,一次能源指自然界原始存在的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而二次能源需通过加工转换获得(如煤气、汽油、氢能)。

氢能作为典型的二次能源,本质上是连接一次能源与终端应用的关键载体。当前能源转型的核心挑战在于传统化石类二次能源使用过程中持续产生碳排放与污染物,亟需发展低碳高效的替代性能源载体。

氢能凭借两大核心优势成为与锂电互补的战略选择:零碳清洁性——其燃烧或电化学反应仅生成水,彻底规避应用端碳排放;超高能量密度——质量能量密度达142MJ/kg,相当于汽油的3倍、酒精的3.9倍及焦炭的4.5倍。

这一特性使氢能特别适用于重载运输、工业供能等高能耗减排场景,为碳中和目标提供关键技术路径。

02 发展现状:灰氢主导当前格局,绿氢代表未来方向
基于制取工艺的碳排放差异,氢能可划分为三类:采用工业副产或化石燃料制取的灰氢;在灰氢基础上叠加碳捕集 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实现减碳的蓝氢;以及完全依赖可再生能源电解水生产的绿氢。

当前我国氢源结构仍以高碳路线为主导。据中国氢能联盟2023年统计,全国氢气产量逾3500万吨,其中煤化工制氢占比达62%,工业副产氢占19%,天然气制氢占18.1%,而真正零碳的电解水绿氢产量仅占0.7%。

从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看,灰氢排放强度最高,绿氢趋近于零,其能效优势显著。随着电解槽技术迭代与可再生能源成本持续下降,绿氢正加速从示范阶段迈向产业化,将成为重塑氢能供给格局的核心路径。

03 市场前景:需求爆发式增长,供给能力亟待提升
随着氢能技术迭代与应用场景拓宽,市场需求持续攀升。据行业研究显示,现阶段我国氢气年消费量约3342万吨,供需处于紧平衡状态。

但在碳中和目标驱动下,需求结构将发生根本性变革。预测到2030年,氢气年需求量将攀升至3715万吨,占终端能源消费总量的5%;至2060年将进一步跃升至1.3亿吨,占比达20%。

当前3400万吨级的供给能力与未来二十年的指数级增长需求形成鲜明对比,2060年预期需求量已达现阶段的3.8倍,凸显出氢能产业巨大的成长空间与发展动能。

这一增长轨迹表明,氢能正从辅助能源加速转向主力清洁能源载体,产业链扩张与技术创新将迎来长期机遇期。

04 政策支持: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产业获得强力支撑
我国已将氢能正式纳入国家能源战略体系,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升级。2022年3月由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发布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首次从顶层设计层面确立氢能的战略新兴能源地位。

该规划明确构建制储输用全产业链发展框架,并设定2025/2030/2035三阶段产业化目标。该纲领性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氢能产业进入国家战略驱动新周期,为技术攻关、基础设施建设和商业模式创新提供系统性政策保障。

从2019年氢能首次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到2023年将绿氢制备、多元储氢、管道输氢、加氢站纳入鼓励类产业目录,一系列政策举措显示出国家对于氢能产业的高度重视和长期支持决心。

05 产业链分析:四大环节构成完整生态,系统价值显著
氢能产业链涵盖制氢-储运-加注-应用全链条,各环节技术特点和经济性各不相同。

上游制氢环节主要包括化石能源重整、工业副产提纯及可再生能源电解三类技术路线;中游储运环节需根据氢能形态差异适配基础设施——气态、液态、固体吸附及有机液体储氢构成四大技术体系。

对应衍生出长管拖车(短途)、液氢槽车(中程)、管道(干线)、船舶/铁路(跨域)五类运输模式;加注环节通过加氢站实现终端供给,按储氢状态分为液氢加注站与高压气氢加注站两类基础设施。

下游应用呈现双轨并行特征:交通领域(燃料电池车/船舶)依赖加氢站网络;非交通领域则通过点对点氢能输送系统直供终端,其中工业场景(化工原料/冶金燃料/热电联供)与建筑供能(掺氢燃烧/分布式发电)已形成规模化应用路径。

06 上游制氢:电解水将成主流,成本下降是关键
制氢作为氢能产业链的源头环节,当前主流技术路线包括煤制氢(灰氢)、天然气制氢(灰氢)、煤制氢+CCUS(蓝氢)及电解水制氢(绿氢),其成本结构呈现显著差异。

经济性现状:煤制氢凭借原料优势成本最低(6.8-12.1元/kg),叠加CCUS技术后蓝氢成本升至19.1-24.5元/kg(碳捕集增量约12.3元/kg),而绿氢受制于电力成本占比超80%,综合成本达21.6-31.7元/kg。

成本演进趋势:现阶段绿氢在低电价区已接近蓝氢水平,但与灰氢仍有差距;伴随碱性电解槽设备单价中期降至1500元/kW、远期降至1000元/kW,且电价分别下探至0.20元/度、0.15元/度时,绿氢成本将大幅降至12元/kg(中期)与7.89元/kg(远期)。

实现与工业副产氢及煤制氢的平价。经济性突破叠加零碳属性,将驱动电解水制氢成为主流。IEA预测2030年其占比将跃升至34%,仅次于化石燃料制氢(66%),未来氢能供给体系将以电解水制氢为主导。

07 中游储运:产业价值高地,技术突破是关键
氢能储运环节是平衡脱碳效益与安全风险的关键枢纽,承担着连接生产端(西部/北部资源富集区)与消费端(东南沿海负荷中心)的核心职能。

受制于供需地理错配带来的长距离输送需求,叠加氢能自身易燃易爆、易扩散等物性挑战,储运成本在终端氢价中占比高达40%-50%,成为制约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瓶颈。

当前主流储氢技术分为物理法与化学法两类,其中物理储氢因产业化成熟度优势占据主导地位,高压气氢应用超百年历史(尤其医疗领域),技术成熟度最高,是目前商业化储运主力。

低温液氢虽具高密度(70g/L以上)和低压优势,但液化能耗高(>13kWh/kg),规模化应用仍受限;固态储氢依托金属氢化物实现安全储运,单位质量储氢密度优异,但材料成本与释氢动力学瓶颈尚待突破,处于工程验证阶段。

08 加注环节:基础设施加速扩建,高压化是趋势
加氢站作为燃料电池汽车能源补给的核心基础设施,其建设规模直接影响氢能交通商业化进程。我国加氢网络正经历高速扩张,2015-2022年间年均复合增长率突破55%。

截至2025年6月,全国累计建成加氢站527座,但距《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设定的2025年千座目标仍存在473座的增量空间,预示未来需加速建设。

技术结构层面,国内现役加氢站中35MPa压力等级占比近90%,高压气态储氢技术路线占据绝对主导。对比国际主流市场(欧美70MPa气氢站与液氢站占比超60%),我国在加注压力等级与储氢形态上存在显著代差。

随着燃料电池汽车续航里程需求升级,车载储氢系统正从35MPa向70MPa迭代,这一趋势将驱动加氢站技术形态同步革新,70MPa高压气氢站及液氢加注站建设提速。

09 下游应用:工业领域为先,交通领域潜力巨大
全球氢能消费集中于化工与炼油领域,工业部门是绿氢替代灰氢实现深度脱碳的核心场景。IEA预测,2030年全球工业氢需求将达1亿吨,2050年增至1.4亿吨。

中国工业用氢长期主导需求结构,2060年工业领域用氢规模达7794万吨。交通领域用量低于工业,但产业链带动效应显著,是增长潜力突破口。

交通碳中和需锂电与氢能技术互补,氢能在重载运输及长续航场景不可替代。现阶段氢能交通以燃料电池商用车为主,未来船舶燃料绿氨化、航空液氢发动机等应用将加速产业化。

10 代表企业:阳光氢能领跑制氢设备市场
阳光电源 作为国内光伏、储能设备龙头企业,主营产品为光伏和储能逆变器,逆变器市占率国内第一。公司是国内最早布局氢能领域的新能源企业,设立子公司阳光氢能。

阳光氢能主要产品有碱性电解槽和PEM电解槽,拥有PWM制氢电源、ALK和PEM电解槽、电解槽数字化管理系统、气液分离与纯化设备、智慧氢能管理系统等一体化系统设备的研发制造和交付能力。

2023年开始已成为氢能制氢设备行业龙头,出货量行业第一,2023年净利润已实现1.13亿,发展较为迅速。2024年,根据势银(TrendBank)统计,阳光氢能签约市占率位居行业第一。

成功签约中能建松原绿色氢氨醇一体化、大唐多伦15万千瓦风光制氢一体化、辽源天楹风光储氢氨醇一体化等多个大型绿氢示范项目。

11 面临挑战:经济性、基础设施、标准与安全四大瓶颈
尽管氢能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但仍面临多重挑战。经济性瓶颈:绿氢成本较煤制氢溢价超100%,电解设备进口依赖(质子交换膜电解槽国产化率较低)及可再生能源电价占比高。

储运环节占终端氢价40%-50%,高压气氢运输成本达8-12元/吨·百公里,液氢储运更因-253℃深冷能(>13kWh/kg)使成本倍增。

基础设施不足:加氢网络稀疏,截至2025年6月国内仅527座加氢站,70MPa高压站占比不足10%,距2025年千座目标缺口较大,难以满足交通应用的配套需求。

行业标准缺失:氢气作为能源管理的法规尚未出台,储氢容器认证周期超18个月(较LNG设备长2倍);化工副产氢提纯燃料标准缺失,限制灰氢低碳化利用。

安全应用风险大:氢气爆炸极限宽,扩散系数为汽油的数倍以上,现有传感器响应速度难满足泄漏实时控制,安全事故发生难以及时预警阻止。

12 未来趋势:市场扩容、政策驱动、需求爆发、产业链机遇
中国氢能产业近5年复合增速超过18%,且增长处于提速阶段,23/24增速均超过20%,2024年市场规模突破3700亿,预计2025年在政策驱动下有望维持高增,市场规模突破4500亿。

行业持续扩容,规模突破数千亿,行业发展空间巨大。政策驱动行业成长:氢能产业已上升为国家能源战略核心组成部分,政策驱动将成为未来三年行业爆发式增长的关键引擎。

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氢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位的背景下,中央与地方政策协同发力,通过财政补贴、应用场景创造(7大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及制度破壁三维政策工具包。

氢能作为清洁且高效能源,未来需求缺口大:在全球碳中和的目标下,氢能作为无碳的清洁能源,其能源密度也超过了传统的化石燃料,是21世纪理想的能源。

未来各个高排放的行业将需要通过氢能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从需求端预测,2050年氢能需求将接近1亿吨,目前的产能远远不足,未来有巨大的需求缺口。

产业链存在巨大发展机遇:上游制氢端,清洁度最高的绿氢占比较小,随着电解水制氢技术成熟且成本降低,绿氢有望平价从而替代灰氢、蓝氢,预计2050年占比接近34%,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下游应用侧,交通应用方兴未艾,燃料电池汽车在汽车占比极低,且在氢能应用也不足5%,预计未来随着加氢站基础设施完善,燃料电池成本下探,有望推动交通侧氢气应用快速爆发。

氢能革命的号角已经吹响,万亿级市场正在加速形成。

随着技术不断突破、成本持续下降、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氢能产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那些提前布局、掌握核心技术、具备整体解决方案能力的企业,将在这一轮能源革命中占据先机,引领行业走向更加绿色、高效、可持续的未来。
——————————————

氢能产业爆发:读懂从政策到市场的三个关键阶段

鑫观点
2025-09-19 08:32广东
关注
AI导读
听全文约3分钟
近日,亿华通 等氢能概念股的暴涨引发市场广泛关注。但这并非偶然的情绪爆发,而是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结果。要彻底看懂氢能的未来,我们需要结构化地拆解其发展的三个核心驱动力


一、政策驱动:从“要不要做”到“怎么做好”
我们首先要理解政策层面的变化。过去,各国对氢能的政策多停留在战略规划层面,解决的是“Why”的问题。而现在,全球政策的重心已经转移。

美国: 将氢能项目的税收抵免延长至2028年,核心目的不是“补贴”,而是为长期、大规模的资本投入提供“确定性”,解决了“敢不敢投”的问题。

中国: 国家能源局组织开展能源领域氢能试点工作,重点在于探索可复制的商业模式,解决的是“How to do”的问题。

搞清楚了政策从“战略”转向“执行”的背景,我们再来看产业自身发生了什么。


二、技术与成本:产业化的核心引擎
氢能能否成功的唯一标尺是成本。近年来的最大突破,正是在这个核心命题上,其逻辑非常清晰:

核心技术突破 -> 关键装备国产化 -> 系统性成本下降 -> 商业化应用成为可能

新闻中提到的90兆帕氢气压缩机、70兆帕四型气瓶等核心装备实现国产化,就是这一逻辑链中最关键的一环。它意味着中国正在复制其在光伏和电动汽车领域的成功路径:通过强大的制造业能力,将曾经高昂的技术成本“打下来”,为全球氢能产业化提供了最坚实的“底座”。

理解了成本下降的内在逻辑,我们就能看懂巨头们的真实意图。


三、市场驱动:国际巨头的战略选择
当成本曲线越过某个临界点,市场的力量便会超越政策。丰田与亿华通 成立合资公司,就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这背后不是简单的财务投资,而是全球产业巨头的战略“卡位”。丰田作为全球燃料电池技术的领导者,其选择深度绑定中国产业链,意图有二:一是利用中国的制造成本优势,加速自身技术的全球商业化;二是在全球最大的潜在市场中,抢占先发优势。

综上所述,从政策的精准化,到成本的实质性下降,再到市场巨头的战略入局,这三个阶段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了当前氢能产业爆发的完整图景。
打开淘股吧APP
0
评论(3)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坐在金矿上

25-09-22 12:29

0
氢能共享单车上路!补能1分钟续航可达100公里

中工网
2025-09-19 04:21
关注
听全文约3分钟
本报讯(记者张嫱)9月16日上午8时许,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泊里镇河东村,市民程焕娟熟练地扫码、开锁,骑上一辆氢能共享单车,赶往自家的海鲜烩饼店。“这个车子挺好,跑得快,还环保。”最近,程焕娟已经惯了这种绿色出行方式。
这辆共享单车,看上去跟普通电单车类似,却是以氢燃料电池为动力。车身绿白两色,座椅下方是储氢罐和电池系统,整体小巧精致。
今年6月,这种新型共享单车在泊里镇投入运营,目前已投放400辆,8月下旬将增至1000辆。因为速度比电动车快,价格也比较划算,骑乘居民逐渐增多,一些前来赶大集的游客也好奇地体验尝鲜。
为推进氢能产业发展,青岛泊里城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专门成立了华旺(青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董事长刘博说:“共享单车投放区域覆盖泊里镇域及周边,共设置338个规范停放点位。”基于固态储氢模式设计,氢能共享单车单次补能仅需1分钟,续航可达100公里。由于以氢为燃料,排放物只有水,真正做到绿色环保。
镇域范围规模化投放氢能两轮车,这一做法在山东省尚属首次。在氢能产业快速发展但场景仍然不够丰富的情况下,这绝非易事。泊里镇在车辆生产、气源供应、技术保障等全产业链上下足了功夫——
在气源供应方面,与金能科技合作建设“供—输—储—加—用”氢气一体站,配建全省首条入园式输氢管道,金能化学副产氢提纯后可直接输送进站,日最高充装加注能力可达10吨;总投资10亿元的光伏发电制氢一体化项目一期已投产运营,现全部供已运行的共享单车使用。
在车辆与技术方面,创新“国企直投+基金跟投”孵化模式,已成功孵化华中科技大学低速氢能源动力交通项目。同时,落地澎华氢燃料电池电堆生产线,实现单车电堆系统本地化生产,后续将建设整车组装基地。
氢能共享单车的铺开推广,是青岛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一个缩影。2024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为此,青岛加快在泊里镇建设青岛市氢能产业园,依托当地港口及化工园区的区位优势,整合副产氢气、风光及生物质等资源,全力打造先进的氢电耦合型低碳园区。
今年以来,青岛市氢能产业园持续推动氢能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加快集链成群、集群成势。今年3月,该产业园第二次集中签约暨重点项目投产(启用)活动举行,总投资超40亿元的14个氢能重点项目签约或投产。
来源:工人日报
坐在金矿上

25-09-21 20:49

0
新突破!美媒关注中国光热空气集水制氢新技术



北青网

2025-09-21 14:38北青网官方账号

关注



  美国“interestingengineering”网站9月20日关注了中国科研团队的一项最新技术——由太阳能驱动的新型制氢系统能够直接从空气中捕获水分并生产绿色氢气。

  该网站在文章中表示,氢气被视为未来最重要的清洁燃料之一,有望为工业、交通运输和能源系统提供动力且不产生碳排放,但如何实现可持续制氢仍是重大挑战。

  文章指出,目前大多数绿色制氢工艺依赖高纯度水源,导致其在缺水地区难以推广应用。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团队通过创新方式突破了这一限制,他们的系统采用特殊设计的有序多级孔碳材料高效吸附空气中的水分,随后利用太阳能将收集的水分蒸发并直接输送至定制电解槽生产氢气。这种多级孔碳材料通过模板法和高温煅烧工艺制备,并经过特殊处理增强其吸湿能力。

  文章强调,该系统即使在干燥条件下也具有高性能。实验室测试显示,即使在低至20%的湿度环境下,这一系统仍能保持稳定的吸湿与光热蒸发性能。当环境湿度达到40%时,制氢速率可达每小时近300毫升,表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长期运行可靠性。野外环境测试结果显示,该系统无需外部加热或额外能量输入,实现了全太阳能驱动、零碳排放的绿色制氢。

  文章援引研究人员的话表示,这项研究为缺水地区的绿色制氢开辟了新路径。仅需利用阳光和空气湿度,中国研发的这一系统就能为偏远或干旱地区提供可靠且环保的氢能燃料来源。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坐在金矿上

25-09-21 20:00

0
刚刚,日本氢电池重大突破!氢动力氢能源时代或将到来?

原创 徐德文 徐德文科学频道

2025年09月20日 14:43 四川 901人

今天,整个科技圈和能源圈都被一篇来自日本东京科学大学的论文刷屏了。一个困扰世界数十年的终极能源难题,可能已经被他们找到了答案。

这是日本科学家9月18日刚刚在顶刊《科学》上扔出的重磅炸弹,简单来说,他们发明了一块“超牛”的电池——一块可以在90℃低温下高效储氢的固态氢电池。

你可能问,90℃?怎么低温了,这不还是挺热的吗?

好吧,你太小看这个数字了。在此之前,同类技术需要至少300℃以上的高温才能工作,那是什么概念?那是工业炼钢炉边缘的温度!而现在,他们把炼钢厂的温度,降到了一个大号保温杯的水平。

这一降,直接把氢动力、氢能源从遥不可及的未来科技,拉到了触手可及的现实世界。



一、困扰世界的“氢”三角难题

为什么全球顶尖的科学家都对“氢”如此痴迷?

因为氢,是公认的“终极清洁能源”。它燃烧只产生水,能量密度是汽油的3倍,是锂电池的上百倍。但就是这么一个完美的能源,却有个致命的阿喀琉斯之踵——储存。

过去的储氢技术,就像一个永远无法完美的三角恋情:安全、高效、便捷,你最多只能拥有两个。

想便捷(加氢快)又高效(储量大)?那就得用700倍大气压的超高压气罐,把氢气硬塞进去。车上随时带着个“高压炸弹”,你慌不慌?——不安全。

想安全又高效?那就得把氢气冷却到-253℃变成液体。这个温度比冥王星表面还冷,光是维持这个低温就要消耗巨大能量。——不便捷。

想安全又便捷?科学家们想到了固态储氢,用一种叫“氢化镁”的材料像海绵一样把氢吸进去。这很安全,但想让它把氢吐出来,就得把它加热到300℃以上!——不高效,能耗太高。

几十年来,这个“不可能三角”就像一座大山,死死地压住了氢能源前进的道路。而今天,日本科学家的这项突破,就是那把劈开大山的惊天巨斧!



二、一条为“氢”打造的超级高速

这次突破的核心,是一种新研发的“固态电解质”。

如果说之前的技术是让氢离子在崎岖泥泞的乡间小路上艰难跋涉,那这项新技术,就是为氢离子专门修建了一条畅通无阻的八车道超级高速公路。

在这条“高速”上,携带能量的氢负离子(H⁻)可以自由、快速地穿梭,使得整个储氢、放氢过程的效率提升了数百倍。正因如此,才不再需要“暴力加热”来逼迫氢气释放,只需90℃的“温和模式”即可。



这项技术,直接解锁了氢化镁材料高达7.6%的储氢潜力,实现了2030 mAh/g的理论极限容量。 这是什么概念?我们直接和现在的王者——锂电池做个对比。

特性比较日本新型氢电池系统顶级商用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储存燃料,再发电直接储存电能加注/充电时间3-5分钟快充30分钟-1小时系统能量密度极高 (约500-1500 Wh/kg)较低 (约150-250 Wh/kg)材料比容量~2030 mAh/g~200 mAh/g

数据是冰冷的,但结论是滚烫的:全方位碾压。

这意味着什么?

当你的电动车还在充电桩上苦苦排队一小时,人家的氢能车已经加满氢,在几百公里外的高速上驰骋了。

未来的电动车,可能不再有里程焦虑,只有选择困难症:今天去哪儿玩?

这不仅仅是为私家车续命,对于那些对续航和补能要求极高的重型卡车、轮船、甚至飞机而言,这才是真正的“救世主”。一个清洁、高效的氢动力时代,从未如此接近。



三、氢能源时代,真的来了吗?

冷静一下,先别急着卖掉手里的股票。

科学的突破点亮了火把,但从火把到燎原之火,还需要产业的万千东风。

这项技术目前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如何将这种新材料低成本、大规模地生产出来?如何围绕它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电池系统?以及最重要的,如何建立起像加油站一样普及的加氢站网络?

这些都是摆在氢能源面前,需要用时间和真金白银去翻越的崇山峻岭。

但无论如何,这扇通往未来的大门,可能都已经被一脚踹开。它解决的是“能不能”的根本问题,剩下的“好不好”、“贵不贵”,可能都只是时间问题。

一个由氢气驱动,动力澎湃、绝对环保、补能迅捷的全新时代,已经在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而我们,都是这场伟大能源变革的见证者?

不好说,但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Hirose, T., Matsui, N., Itoh, T., Hinuma, Y., ... & Kanno, R. (2025). High-capacity, reversible hydrogen storage using H–-conducting solid electrolytes. Science, 389(6766), 1252-1255. DOI: 10.1126/science.adw1996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