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导体国产化和新能源材料革命的浪潮下,一家原本专注于PVC助剂的北交所企业,正以惊人的速度切入
光刻胶、
固态电池等核心赛道。蚌埠国资委实控的
佳先股份 凭借对英特美科技的战略投资,跃升为光刻胶单体核心供应商;同时依托钛酸酯、锆酸酯等材料技术,悄然打入固态电池材料供应链。这家市值仅30余亿元的公司,如何在两大尖端领域同时卡位?
国企改革 下的材料新势力
佳先股份成立于2006年,原主营PVC环保热稳定剂助剂,是国家级
专精特新 “小巨人”企业。2023年,公司开启战略转型,在蚌埠国资委主导下,通过收购英特美科技30%股权切入半导体光刻胶材料领域,后又于2025年4月增持至37.5%实现并表,成为其第一大股东。这一动作标志着公司从传统化工向高端电子材料的跨越。与此同时,公司依托原有化工技术积累,将产品线延伸至生物可降解材料助剂及固态电池材料领域。通过年产1.5万吨生物可降解材料功能助剂项目,开发出应用于固态电池的钛酸正丁酯、锆酸正丁酯等核心材料,形成“传统业务保稳定,新兴业务拓空间”的战略布局。
光刻胶国产化的关键卡位
在半导体材料国产替代的迫切需求下,佳先股份的布局直指光刻胶这一“卡脖子”环节: 核心材料突破:联营企业英特美于2024年10月正式下线年产500吨对乙酰氧基苯乙烯,该单体是制造KrF/EUV光刻胶的核心原料,可用于合成光刻胶主要成分聚对羟基苯乙烯。此前英特美已获得下游客户5000余万元订单,产品通过验证并实现量产。
市场空间巨大:按200万元/吨的售价估算,500吨产能对应约10亿元年营收。若参考可比公司
华岭股份 40倍PS的估值,仅此业务便可支撑120亿估值。
国资整合预期:英特美剩余股权主要由蚌埠国资委持有,且已被质押给国资委。市场对光刻胶资产全部注入上市公司的预期强烈,未来有望深度受益于国产光刻胶需求爆发。
固态电池材料的隐形布局
在新能源领域,佳先股份通过生物可降解材料助剂项目,切入下一代电池技术供应链: 固态电池材料:公司开发的钛酸正丁酯、锆酸正丁酯是硅负极电池和固态电池的关键材料。其中锆酸正丁酯主要用作PBS、PBT等
可降解塑料与淀粉基材料的偶联剂,可提升电池材料的机械性能。
产能落地进展:年产1.5万吨生物可降解材料功能助剂一期项目已于2024年建成试产,正在进行工艺优化,2024年二季度起逐步释放产能。
技术合作深化:与合肥工业大学共建“生物可降解材料应用技术研究中心”,推动PBAT/PLA基生物可降解改性材料产业化,进一步强化技术壁垒。
多元布局的业绩弹性
除光刻胶和电池材料外,公司同步拓展三大增长曲线:
1. 生物可降解材料:受益于“禁塑令”政策推动,我国PBAT产能预计2025年新增超300万吨/年。公司开发的生物可降解功能助剂与现有PVC渠道协同,有望快速放量。
2. 环保助剂升级:年产1万吨二元酸酯一期项目试产,作为环保溶剂应用于涂料、油墨等领域;乙酰丙酮盐共线项目预计2025年一季度试产。
3. 绿色化学延伸:子公司佳先新材料建设年产1.5万吨水性液体润滑剂(用于合成橡胶、造纸等)和4.26万吨表面活性剂项目,打造绿色助剂平台。
长周期看,随着2025年多个项目投产:
▶ 英特美光刻胶单体产能爬坡
▶ 生物可降解助剂产能释放
▶ 钛酸酯/锆酸酯在固态电池应用突破公司有望在2026年后迎来业绩与估值双击。
总结从PVC热稳定剂龙头,到光刻胶单体、固态电池材料的国产化先锋,佳先股份的跨界转型堪称传统企业升级的范本,其在半导体材料与新能源领域的深度卡位,已为未来增长埋下伏笔。随着英特美并表完成、可降解材料项目放量,这家国资背景的北交所企业,或将在国产替代浪潮中迎来价值重估。下一个爆发点,或许就在产能与市场需求共振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