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淘县学以来,第一次系统性认知塑造,来自于92科比的龙头补涨切换。
后续学到的模式一般有:打板,半路,低吸。
突然意识到,所谓的模式,手法,只是技术的层面。只核大学生之前就说过这个话题。
炒股靠技术么。以我炒股2年的经验来说,好像和技术没关系。因为不是所有人都打板。没有低吸何来分时冲高?没有半路怎么冲板?没有打板怎么封涨停?所以最没用的就是手法。
我一直在想最有用的是什么?
都说辨识度。如何量化辨识度?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绝大多数人的自选里,那它就是辨识度。其实不管你是什么模式,大家自选里的票大差不差,无非就是买点不同。因为买点不同,所以形成模式不同。也能验证模式其实没啥用。
有用的是择股,择时。
成为92科比,成为陈小群,不是因为他打板比我打得好。一定是他会在正确的时间买正确的股票。
就拿最近来说。
首开股份 。管你是低吸,半路,打板。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买。只要你买了,赚钱就和呼吸一样简单。
回看的话,我会说,首开4板,5板弱赚强是买点。也可以说反包板是买点。
我为什么非要去纠结这个买点呢。反包后还意识不到首开对短线的影响么?你闭着眼睛买入,就是最好的买点。
在合理的市场氛围,市场情绪中,寻找可以一锤定音的股票,寻找万众瞩目的股票,然后闭上眼睛买入。
市场共识,行为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