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莫言:长大后还能“跟妈亲”的孩子,多数是妈妈做对了这3点

25-09-09 12:48 75次浏览
微凉红酥手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转发:

季羡林曾感叹:“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
可现实中,多少母子情,走着走着就淡了,处着处着就远了。
其实,孩子长大后还愿不愿亲近你,不是靠血缘捆绑,而是看妈妈早年种下了什么因。
那些成年后依然和母亲亲密无间的孩子,背后往往站着一位智慧的母亲。
她们做对了这三件事,修来了这份难得的福气。

01
换位思考,善于沟通
有人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很多妈妈觉得和孩子隔了心,问题往往出现在沟通上。
真正的沟通,不是单方面的说教与命令,而是双向的理解与流动。
孩子虽小,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困惑委屈。
母亲若只顾宣泄自己的情绪,或要求孩子服从,只会让孩子感到窒息和疏远。
唯有心门敞开,爱才能顺畅流淌,孩子才愿意在长大后,依然向你袒露心扉。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小时候家境贫寒。
有一次看到邻居家孩子吃的米糕掉在了地上,他忍不住捡起吃了。
邻居发现后,骂他是“偷糕贼”,陶行知委屈又害怕地跑回家。
母亲曹翠仂没有像常人那样立刻责骂或觉得丢脸。
她先蹲下来,擦干儿子的眼泪,轻声问:“告诉娘,是不是肚子太饿了?”
等儿子抽噎着说完缘由,她才温和而坚定地说:
“饿肚子很难受,娘知道。可捡地上的东西不干净,吃了会生病。别人的东西,没经过允许不能拿。下次饿了一定先回家,娘想办法。”
这次充满理解与尊重的沟通,让陶行知铭记一生。
也奠定了他日后“爱满天下”教育思想的基础。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生命的本质需求,是渴望被看见。”
沟通的秘诀在于让孩子感受到,你懂他的委屈,在乎他的感受。
母亲能“换位”,孩子才愿“交心”。
这份被理解的安全感,是孩子一生亲近母亲最牢固的纽带。
别让你的冷言冷语,冻伤了孩子想靠近你的心。
蹲下来,听听他心里的话,你会发现,亲子之间本没有那么多隔阂。


02
平等尊重,细水长流
《正面管教》一书中说:“赢得孩子信任的最好方法,一定是以尊重、理解的态度,先和他们站一边。”
孩子再小,也是一个独立的灵魂,渴望被理解,被尊重。
把他当成平等的个体,放下家长的权威架子,是走进孩子内心的第一步。
当母亲学会平视孩子,那份因尊重而产生的空间,反而成了亲情自由生长的沃土。
真正的亲近,不是捆绑,而是尊重边界后的自由呼吸。
想到了著名学者梁漱溟先生和他的母亲郭氏。
梁漱溟少年时对科举毫无兴趣,反而沉迷于思考一些不着边际的社会人生问题。
换作一般家庭,可能早就斥责他“不听话”、“胡思乱想”。
当时许多亲戚邻居也觉得这孩子没出息,劝郭氏严加管束。
郭氏却顶住压力没有强迫儿子走“正途”,而是默默观察,发现儿子是真的在认真思考。
她选择相信儿子的判断,允许他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探索。
哪怕那条路在当时看来荆棘密布,前途未卜。
这份沉甸甸的信任和尊重,给了梁漱溟巨大的精神支撑。
作家周国平曾说:“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尊重孩子则是一种教养。”
本能的爱,往往带着占有和控制,而教养的尊重,才能滋养出独立又亲近的灵魂。
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人来对话,而不是你意志的延伸物。
认真倾听他的想法,哪怕不成熟;慎重对待他的选择,即使你不认同。
母亲放下身段的那一刻,就是孩子心灵向你敞开大门之时。


03
言传身教,成为榜样
莫言曾这样回忆自己的母亲:
“我母亲没读过书,不认识字,但她对我讲过的话,有些是深深地印在我脑海中,使我一生都受用不尽。”
他在文章中讲过两个关于自己母亲的故事。
小时候,他跟随母亲在地里拾麦穗,看守麦田的人突然出现,打了他母亲耳光后扬长而去。
多年后,莫言在集市遇见白发苍苍的看守人,欲报仇时却被母亲拉住。
母亲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这句话教会了莫言宽容与理解。
另一故事发生在除夕,家中难得吃饺子时,来了位老乞丐。
莫言本想给红薯干把他打发走,母亲却将自己那份饺子全给了乞丐。
要知道,在粮食匮乏的年代,吃一次饺子十分难得,母亲这一举动令莫言十分不解。
而母亲解释说:“我不吃饺子还能啃馒头,但他不吃可能就活不过这个冬天。”
这句话让莫言懂得了善良与同情。
教育家井深大说:“父母的言行就是子女最好的教材,一流的父母造就一流的孩子。”
孩子是天生的观察家,更是最直接的模仿者。
母亲说一千道一万的道理,抵不过她日常的一举一动。
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先得活成那个样子。
真正的教育是无声的。
它藏在母亲待人接物的态度里,藏在面对困难时的选择里,藏在日复一日的坚持里。
当孩子骄傲地说“我要像妈妈一样”,就是教育最顶级的成功。
当你自己成为值得效仿的榜样,那份血脉相连的亲近感,自然会穿越岁月,历久弥新。

教育家池莉感慨:“母亲是孩子生命里第一个,也是永远的参照物。”
血缘给了母亲孩子相遇的缘分。
但真正维系一生亲密的,是母亲给予的理解、尊重和那份无声的引领。
当孩子回望时,看到的不仅是操劳的身影,更是一个值得信赖、愿意靠近的灵魂。
种下理解的因,才能收获亲近的果。
好母亲,是孩子一生都想回望的港湾。
打开淘股吧APP
1
评论(0)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