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深度挖掘第1期】老牌电池企业:骆驼股份

25-10-09 18:17 119次浏览
铁血板王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骆驼股份(sh601311)$

一、公司概况

骆驼股份 成立于 1980 年,2011 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总部位于湖北襄阳,是国内汽车低压电池领域的龙头企业,同时布局回收与储能业务的综合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深耕行业四十余年,已形成 “汽车低压电池 + 回收业务 + 储能业务” 三大核心板块,产品覆盖 8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全球 200 余家主机厂,连续 12 年入选中国民营企业 500 强,位列全球新能源企业 500 强。
公司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全产业链布局与全球化运营能力:铅酸电池年产能达 4000 万 kVAh,国内主机配套市场份额提升至 48%,在大众、福特、吉利等主流车企中保持主要供货地位;构建了 “1+1+N” 铅酸电池循环产业链,废旧铅酸电池回收处理能力达 86 万吨 / 年;同时加速新能源转型,布局低压锂电与储能赛道,形成 “铅锂双循环” 产业生态体系。

二、核心业务与竞争优势

(一)三大业务板块协同发展

汽车低压电池业务:基本盘稳固,锂电转型加速铅酸电池是公司压舱石业务,2024 年销量达 3830.08 万 KVAH,同比增长 10.69%,凭借高性价比与稳定性能,在售后市场与商用车领域仍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公司精准把握 “铅改锂” 趋势,推出 12V/24V/48V 低压锂电产品,2024 年锂电收入 1.19 亿元,2025 年上半年激增至 3.53 亿元,同比增长 197%。目前已完成 29 个主机厂项目定点,第一条锂电产线于 2024 年底投产,新能源低碳产业园规划年产 1200 万套低压锂电产品,将逐步实现对铅酸电池的替代衔接。

回收业务:构建成本壁垒,实现绿色循环公司是国内领先的再生铅生产企业,形成 “生产 - 销售 - 回收 - 再生” 的闭环模式,再生铅产品大部分内供,有效对冲铅价波动风险(铅成本占铅酸电池营业成本比重达 65%)。通过 “销一收一” 政策与标准化处理工艺,既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又保障原材料稳定供应,2025 年华证 ESG 评级升至 AA 级,彰显绿色发展优势。此外,锂电回收业务稳步推进,10 万吨废旧锂电池项目一期布局完善锂电循环产业链。

储能业务:第二增长曲线,全链条布局成型公司将储能列为核心增长极,覆盖储能电芯、BMS、EMS 及系统集成全链条,产品包括 3.35MWh/5MWh 工商业集装箱系统、5-20kWh 户用系统及 0.5-2kWh 便携式电源。襄阳 10GWh 储能锂电池生产基地一期 2GWh 已开工,集成工厂具备整装能力,已与三峡电能签署≥1GWh 战略合作协议,首批 50MWh 完成供货,150MW 光伏 + 1GWh 储能项目一期并网发电,海外市场通过渠道合作主攻欧美家庭储能场景。

(二)核心竞争优势

品牌与渠道壁垒:“骆驼” 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累计为 4000 万 + 车主提供服务,国内售后渠道覆盖广泛,海外已进入 60 + 国家,新增 33 家海外后装渠道商,北美基地实现本地化交付。

全产业链协同:铅酸领域 “制造 + 回收” 闭环降低成本,锂电领域 “低压锂电 + 储能 + 回收” 协同发展,物流板块(国家 4A 级)进一步优化供应链效率。

全球化产能布局:美国工厂一期 100 万 KVAH 产能满负荷运转,规避关税壁垒,带动北美市场销量增长超 60%;马来西亚工厂二期新增 2GWh 储能产能,主攻东南亚及中东市场。

技术研发积淀: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累计获专利 1100 多项,自主开发 BMS、EMS 系统,锂电产品能量密度达 180Wh/kg,同时联合高校研发固态电池,完成圆柱钠电样件交付。

三、研发投入与技术创新(一)近年研发投入趋势公司坚持技术驱动战略,研发投入持续向新能源领域倾斜,2021-2024 年研发费用从 1.5 亿元增至 4.96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 40%,研发强度(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从 1.21% 提升至 3.18%,2025 年上半年研发投入占比进一步提升至 3.5%。研发投入全部采用费用化处理,聚焦技术快速落地与迭代优化,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数据来源:公司年报、2025 年半年报及行业分析

研发资源配置持续升级,目前已形成襄阳、武汉、美国(德国)“三位一体” 的研发中心布局,研发团队规模超 1200 人,其中博士及高级职称技术人员占比达 15%,核心研发人员均具备 10 年以上电池领域经验。

(二)研发投入结构与核心成果

传统铅酸电池技术升级:累计投入超 5 亿元用于铅酸电池性能优化,自主研发的 “螺纹一体注塑技术” 使生产成本降低 15%,开发的超长寿命启停电池循环次数突破 1.5 万次,寿命超 8 年,铅耗量降至 1.2g/Ah 以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铅酸电池相关专利达 420 项,牵头制定《电动车辆用铅酸蓄电池》等 5 项国家标准。

低压锂电技术突破:聚焦 12V/24V/48V 低压锂电产品,攻克极端环境适应性难题,其产品在零下 40℃低温环境下仍能保持高倍率放电性能,通过穿刺、挤压不起火不爆炸等安全测试,相关技术累计斩获 508 项专利,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凭借技术优势,已获得宝马、奔驰、华为、小鹏等国内外主流车企超 100 个项目定点,2025 年上半年低压锂电池销量同比增长 274%。

储能与新型电池布局:在储能领域自主开发 BMS 核心算法,可精准监控电池状态并实现智能均衡管理,配套的液冷储能系统能量密度达 160Wh/L,循环寿命超 12000 次。同时布局钠离子电池技术,已完成圆柱钠电样件交付,后续将根据市场需求推进批量供应。

(三)固态电池技术布局与行业定位

技术路线与研发进展:公司将固态电池视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核心方向,目前主攻半固态电池路线,重点突破固态电解质制备、电极界面相容性等关键技术。2024 年起与清华大学等高校建立联合研发机制,依托院士工作站平台开展无机纳米材料在固态电池中的应用研究。截至 2025 年 8 月,已完成半固态电池实验室原型开发,能量密度达到 450Wh/kg,较现有锂电产品提升 150%,通过 1C 充放电循环 500 次后容量保持率仍达 85%。

产业化推进计划:公司制定 “三步走” 产业化策略:2025 年完成半固态电池中试线建设,实现样品送样检测;2026 年优化生产工艺,建立年产 10 万套的示范产线;2027 年实现半固态电池小批量生产,优先应用于高端低压电源及便携式储能场景。2025 年计划投入 1.2 亿元用于固态电池中试及设备采购,占全年研发预算的 20%。

行业竞争格局对比:目前固态电池领域呈现 “头部电池企业主导、跨界企业协同” 的竞争格局,宁德时代比亚迪 等企业已进入半固态电池试量产阶段,能量密度普遍在 400-500Wh/kg。公司凭借低压电池场景优势,聚焦半固态电池在汽车低压电源领域的应用,形成差异化竞争路线,与主机厂的深度合作有望加速技术商业化落地。

四、行业格局与发展机遇

(一)行业景气度持续提升

汽车电池市场:2024 年中国新车产销突破 3100 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销突破 1200 万辆,市场占有率 40.9%。低压电池作为必备部件,传统燃油车仍需铅酸电池,新能源汽车需低压辅助电池,叠加汽车出口量 585.9 万辆(同比 + 19.3%),催生持续需求。“铅改锂” 为中长期趋势,2025-2030 年 48V 轻混与新能源乘用车 12V 锂电渗透率将逐步提升,市场空间广阔。

储能市场:全球储能需求爆发,2024 年中国储能锂电池出货量 345.8GWh,同比增长 64.9%,在 “双碳” 目标推动下,发电侧、电网侧及工商业储能需求将持续释放,为公司第二赛道提供增长动能。

回收市场:随着动力电池与铅酸电池报废量增加,2025 年国内废旧动力电池回收量预计超 100 万吨,政策强制回收体系完善,具备技术与规模优势的企业将抢占市场先机。

固态电池赛道:全球固态电池市场规模预计 2030 年突破 300 亿美元,半固态电池作为过渡技术将率先实现商业化,在汽车低压电源、储能等领域的应用有望早于动力电池,为公司技术布局提供先发机遇。

(二)竞争格局优化

铅酸电池领域集中度高,公司与天能、超威形成头部格局,公司凭借主机配套优势市占率领先;低压锂电领域,公司依托主机厂合作关系实现快速突破;储能领域竞争激烈,但公司全链条能力与渠道优势有望实现差异化竞争;固态电池领域,公司通过高校合作与场景聚焦,有望在细分应用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五、财务表现与盈利预测

(一)近期财务数据公司业绩保持稳健增长,2024 年实现营业收入 155.92 亿元(同比 + 10.75%),归母净利润 6.14 亿元(同比 + 7.26%),扣非净利润 5.93 亿元(同比 + 10.85%),毛利率 15.16%,净利率 4.06%。2025 年上半年业绩加速释放,实现营业收入 79.95 亿元(同比 + 6.22%),归母净利润 5.32 亿元(同比 + 69.46%),主要得益于锂电销量激增、费用率下降及汇兑收益增加。
财务结构健康,2024 年末总资产 149.96 亿元,归母净资产 95.55 亿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6.51%,较上年提升 0.23 个百分点。分红政策稳定,2024 年拟每 10 股派现 2.90 元,分红率达 55.41%,彰显长期投资价值。

(二)盈利预测券商预测公司 2025 年归母净利润有望达 9.3-9.6 亿元,同比增长 56% 以上。增长动力来自三方面:一是低压锂电产能释放,收入占比持续提升;二是储能业务逐步放量,成为新增量主力;三是海外市场拓展与回收业务盈利改善。长期看,随着 “铅锂双循环” 与全球化布局深化,叠加固态电池等新技术落地,公司盈利有望保持两位数增长。

六、估值分析

截至 2025 年 9 月 30 日,公司总市值 132.33 亿元,滚动市盈率 12.44 倍,市净率 1.36 倍,市销率 0.83 倍。横向对比来看,当前市盈率显著低于电池行业平均水平(32.64 倍)与中值(45.98 倍),也低于天能股份 (超 4% 研发强度对应估值)等同行。
考虑到公司锂电与储能业务的高增长潜力,以及固态电池布局带来的技术溢价空间,当前估值具备显著安全边际。机构预测,若 2026 年低压锂电业务营收突破 15 亿元,储能业务实现盈亏平衡,合理估值有望向 20 倍市盈率靠拢。

七、风险提示

技术迭代风险: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技术若加速商业化,可能对现有铅酸与锂电产品形成替代;公司固态电池目前仅处于联合研发阶段,中试及量产进度可能不及预期。

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铅价占铅酸电池成本比重高,锂、等锂电原材料价格波动可能影响新能源业务盈利水平,尽管回收业务可部分对冲,但仍存在成本控制压力。

新业务拓展风险:储能与低压锂电业务尚处于成长期,面临行业竞争加剧、产能爬坡不及预期、订单交付延迟等风险,可能影响业绩兑现节奏。

国际贸易风险: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若主要出口国关税政策变化或贸易摩擦加剧,将对海外业务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八、投资结论

(一)核心投资逻辑
基本盘坚实:铅酸电池市占率近半,回收业务构建成本壁垒,为转型提供稳定现金流支撑。

成长明确:低压锂电契合 “铅改锂” 趋势,超百个项目定点与产能释放保障高增长;储能业务全链条布局,受益于行业爆发红利,第二增长曲线清晰。

技术储备深厚:持续高研发投入支撑技术突破,低压锂电技术达全球领先水平,固态电池布局卡位下一代技术方向,打开长期成长空间。

估值低估:当前市盈率仅 12 倍左右,显著低于行业均值,叠加高分红率,安全边际充足。

催化剂多元:锂电产能爬坡、储能订单落地、海外基地放量及固态电池技术突破均有望推动估值修复。

(二)投资评级与建议
综合考虑公司行业地位、增长潜力与估值水平。短期关注 2025 年锂电产能释放进度与储能项目交付情况,中长期看好 “铅锂双循环” 与全球化战略下的价值重估机会,同时重点跟踪固态电池中试进展与钠电产品商业化节奏。风险因素需重点跟踪原材料价格走势与新技术发展动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是基于行业以及公司基本面的静态分析,仅为个人投资笔记,非动态买卖指导,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操作请风险自担!收录于电池个人观点,仅供参考阅读 7
打开淘股吧APP
0
评论(0)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