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龙头思维:藏在历史、俗语与时代里的“核心破局法则”

25-10-07 14:50 282次浏览
龙头信仰回忆录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提起“龙头”,很多人会下意识想到“行业第一”“销量冠军”,但往深了想,那些真正能被记住、被传颂的龙头,从来不是靠“跟风内卷”拼出来的,而是靠“抓核心、定规则”立起来的。就像老祖宗传下来的四句俗语——“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万军丛中取敌将首级”“斩首行动”,说的其实都是同一个道理:做事要抓关键,破局要找核心,这才是龙头思维的本质。


纵观历史长河,能被我们脱口而出的人物,是人类界的龙头;能被代代相传的古董字画,是艺术界的龙头;能成为城市地标的建筑,是建筑界的龙头。它们之所以被记住,不是因为“比别人强一点”,而是因为它们找准了自己领域的“七寸”,抓住了时代的“王”,用一次又一次的“核心破局”,成为了不可替代的存在。李子柒在短视频领域杀出重围,靠的不是模仿别人的搞笑或带货,而是抓住“国风生活美学”这个没人深耕的核心;刘邦能打败不可一世的项羽,靠的不是拼武力,而是抓住项羽“粮草不稳、后方空虚”的七寸。这就是龙头思维——不跟别人在同一个维度竞争,而是直接切入核心,用“擒王”“打七寸”的逻辑,开辟自己的赛道,成为规则的制定者。

一、历史里的龙头思维:以“擒王打七寸”定时代格局

翻开中国历史,那些能在乱世中崛起、在治世中开创盛世的人物,无一不是“龙头思维”的践行者。他们没把精力放在“和对手比力气”上,而是盯着对手的“七寸”、时代的“核心矛盾”,用“擒贼先擒王”的精准,“万军丛中取首级”的魄力,一举破局,定义一个时代的走向。

1. 刘邦灭楚:不拼武力拼“七寸”,以弱胜强的龙头智慧

秦末乱世,项羽和刘邦是最耀眼的两颗星。论武力,项羽是“力能扛鼎”的猛将,巨鹿之战破釜沉舟,以两万楚军打败四十万秦军,何等威风;刘邦呢,出身亭长,打仗常败,彭城之战中,五十多万大军被项羽三万精兵打得丢盔弃甲,连老婆孩子都丢了。可最后,偏偏是刘邦得了天下,项羽自刎乌江。这背后,正是刘邦的龙头思维——他知道自己打不过项羽的“武力”,就专打项羽的“七寸”。

项羽的“七寸”是什么?是“粮草”和“后方”。项羽虽然能打,但他的军队粮草全靠后方补给,而且他性情暴躁,得罪了不少诸侯,后方并不稳固。刘邦看透了这一点,就制定了“断粮道、扰后方、联盟友”的策略:他派韩信率领大军北上,攻占齐国,切断项羽从山东运来的粮草;又派彭越在梁地(今河南东部)不断骚扰项羽的后方,今天烧他的粮仓,明天截他的粮车,让项羽首尾不能相顾;同时,他拉拢英布等原本依附项羽的诸侯,让他们在南方反楚,牵制项羽的兵力。

项羽虽然能打赢每一场战斗,却架不住粮草被断、后方着火。每次他带兵去打彭越,刘邦就趁机进攻他的大本营彭城;等他回来救彭城,彭越又在后面捣乱。一来二去,项羽的军队疲于奔命,粮草越来越少,士兵越来越累。最后,刘邦在垓下布下十面埋伏,项羽的军队饿得拿不动刀,这才被打败。临死前,项羽还说“天亡我,非战之罪”,可他到死都没明白,刘邦赢的不是“天”,而是抓住了他的“七寸”——这就是龙头思维的厉害:不跟对手拼他的强项,而是直击他的要害,以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破局。

2.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擒贼先擒王”,一秒定权力核心

唐朝的建立,李世民功不可没。太原起兵,他率军攻破长安;击败薛举、刘武周,平定北方;打败窦建德、王世充,统一中原。可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太子是他的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又跟李建成联手,处处排挤他,甚至想下毒害死他。眼看自己的功劳越大,危险越大,李世民没有选择“忍气吞声”,也没有选择“拉拢大臣慢慢对抗”,而是用了“擒贼先擒王”的龙头手段——直接解决核心矛盾:李建成和李元吉。

公元626年,李世民得知李建成要在昆明池设宴杀他,还想调走他手下的将领。他当机立断,带着长孙无忌、尉迟恭等十名心腹,埋伏在玄武门——这是李建成和李元吉上朝的必经之路。等李建成、李元吉骑马过来,李世民突然冲出,一箭射死李建成;尉迟恭紧随其后,杀了李元吉。东宫和齐王府的士兵听说太子和齐王被杀,赶来报仇,可群龙无首,很快就溃散了。李渊见大势已去,只能立李世民为太子,不久后禅位给他。

很多人说玄武门之变“残忍”,但从龙头思维的角度看,这是最精准的破局。当时的核心矛盾不是“李世民和大臣的矛盾”,也不是“李世民和李渊的矛盾”,而是“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的权力之争”。只要解决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这两个“王”,整个局面就瞬间清晰了。如果李世民选择慢慢对抗,只会让矛盾越来越激化,最后可能引发更大的内乱。这就是“擒贼先擒王”的精髓:找准问题的核心人物、核心节点,一击致命,不做无用功。



二、艺术里的龙头思维:以“斩首旧模式”抓美学核心

艺术领域的龙头,从来不是“画得像、唱得准”那么简单。王羲之的《兰亭序》能成为“天下第一行书”,梅兰芳的“梅派艺术”能让京剧走向世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能流传千古,靠的都是“斩首旧模式”的勇气——打破前人的规矩,抓住艺术的核心灵魂,开辟新的美学范式。这就像“斩首行动”,不是小修小补,而是直接斩断旧的束缚,建立新的标准。

1. 王羲之《兰亭序》:斩首“实用书法”,以“抒情”定行书核心

在王羲之之前,书法大多是“实用为主”。官府的文书、文人的信札,讲究的是工整、规范,比如隶书端庄、楷书严谨,没人把书法当成“表达情绪”的工具。王羲之却不这么想,他觉得书法不应该是“写字的规矩”,而应该是“内心的镜子”——高兴时,笔法要流畅;难过时,笔锋要沉郁。这种想法,在当时就是“离经叛道”,可他偏偏要这么做。

公元353年,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位文人在绍兴兰亭雅集。大家喝酒赋诗,轮到王羲之为诗集作序时,他已经喝得半醉。趁着酒兴,他拿起毛笔,挥毫而就,写下了《兰亭序》。这幅作品里,21个“之”字,没有一个写法相同:有的轻盈如飞,有的厚重如石,有的流畅如流水,有的顿挫如惊雷——这不是故意炫技,而是他当时情绪的自然流露:写“之”字时,有时想到春光正好,笔就轻了;有时想到人生短暂,笔就重了。

等他酒醒后,再想重写一遍,却怎么也写不出当时的感觉了。因为那幅《兰亭序》,不是“练出来的”,而是“流出来的”——是他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都融入了笔墨里。就是这幅“不规矩”的作品,彻底改变了书法的走向:从此,书法不再只是“实用的工具”,而是“抒情的艺术”。后世的书法家,比如颜真卿写《祭侄文稿》,故意把笔画写得潦草,就是学王羲之“以字抒情”;苏轼写《寒食帖》,笔锋忽轻忽重,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失意。

王羲之的龙头地位,不是因为他“写得最好”,而是因为他“斩首”了旧的书法观念,抓住了“抒情”这个艺术核心。模仿他的人很多,有的学他的笔法,有的学他的结构,但都只学了皮毛——因为他们没有王羲之那种“打破规矩”的勇气,也没有那种“把情绪融入笔墨”的真诚。这就是艺术龙头的厉害:他们不跟前人比“技巧”,而是跟前人比“思想”,用新的核心,定义新的艺术。

2. 梅兰芳“梅派艺术”:斩首“旦角配角”,以“形神兼备”立京剧新标杆

京剧在梅兰芳之前,是以“老生”为核心的。程长庚、谭鑫培这些名家,都是唱老生的,旦角只是“陪衬”,戏份少,表演也简单,无非是走走台步、唱几句戏词。梅兰芳却偏偏选择了旦角,还说“旦角也能当主角”。当时很多人笑话他,说“一个大男人,演女人还想当主角,简直是胡闹”。可梅兰芳不管这些,他要做的,是“斩首”旦角的“配角定位”,让旦角成为京剧的核心。

他怎么干的?首先是改革唱腔。以前旦角的唱腔又细又尖,听起来不舒服,梅兰芳就把唱腔改得圆润、饱满,还加入了昆曲的旋律,让旦角的戏更好听。然后是改革表演。以前旦角只是站着唱,梅兰芳加入了“身段”和“舞蹈”:演《贵妃醉酒》时,他用“卧鱼”(身体慢慢下蹲,像鱼儿卧在水里)表现杨贵妃的娇憨;演《霸王别姬》时,他用“剑舞”(手持双剑,旋转跳跃)表现虞姬的忠贞。这些动作,不是随便加的,而是为了“以形传神”——用动作来表达人物的内心。

最关键的是,他打破了“男演男、女演女”的规矩。当时京剧里,旦角都是男人演的(叫“男旦”),但很多人演得“不男不女”,很别扭。梅兰芳却不一样,他演女人,不是“装女人”,而是“懂女人”——他观察身边的女性,看她们说话的语气、走路的姿态、微笑的表情,然后把这些细节融入表演里。比如他演《游园惊梦》里的杜丽娘,一个眼神、一个转身,都透着大家闺秀的温柔和娇羞,让观众忘了他是个男人。

1930年,梅兰芳率团赴美演出,引起了轰动。美国观众说:“我们第一次知道,原来京剧里的女人可以这么美。”从此,旦角成为了京剧的核心角色,梅兰芳也创立了“梅派艺术”,成为京剧史上的一代宗师。后世的“梅派传人”,比如梅葆玖、李胜素,虽然也能唱出梅派的韵味,但终究无法超越梅兰芳——因为梅兰芳是“斩首者”,他斩断了旦角的配角命运;而传人只是“继承者”,他们守着梅兰芳的规矩,却没勇气再开辟新的道路。

3.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斩首“文人山水”,以“市井写实”开绘画新境

在张择端之前,中国画大多是“文人山水”或“宫廷肖像”。文人画家喜欢画山、画水、画竹子,讲究“写意”,不注重细节;宫廷画家喜欢画、画功臣,讲究“庄重”,不接地气。张择端却跳出了这两个圈子,他既不画山水,也不画贵人,而是画“市井百姓”——画汴河上的商船,画街边的小贩,画骑马的官员,画挑担的脚夫。这种“接地气”的题材,在当时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可张择端偏要画,还画得细致入微。

《清明上河图》长5.28米,宽0.24米,画了814个人物、28艘船、30多栋建筑,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汴河上的商船,船帆是展开的,船工们有的在划船,有的在卸货,有的在和岸边的人讨价还价;街边的小吃摊,桌子上摆着碗碟,摊主在吆喝,客人在吃饭;城门口的骆驼队,骆驼低着头,驼夫在牵着缰绳,旁边还有小孩在追着骆驼跑。这些细节,不是张择端凭空想象的,而是他在汴京街头观察了好几年,一笔一笔画下来的。

他为什么要这么画?因为他觉得,“艺术不应该只给文人看,也应该给百姓看;不应该只记录贵人,也应该记录时代”。《清明上河图》里,有官员的傲慢,有商人的精明,有百姓的辛劳,有孩子的天真——它不是一幅“好看的画”,而是一部“活的北宋生活史”。通过这幅画,我们能知道北宋的漕运有多发达,商业有多繁荣,百姓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后世也有很多人模仿《清明上河图》,比如明清时期的仇英、清院本,但都没画出张择端的“魂”。仇英的仿本,把汴河画成了江南水 乡,失去了北宋都城的大气;清院本的仿本,把人物画得过于精致,失去了市井的烟火气。因为他们没抓住张择端的核心——“写实”不是“画得细”,而是“画得真”;不是“画场景”,而是“画时代”。张择端的龙头地位,就在于他“斩首”了文人画的“写意传统”,抓住了“记录时代”这个艺术核心,让中国画从“象牙塔”走进了“市井间”。

三、建筑里的龙头思维:以“擒核心灵魂”立时代地标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也是“立体的历史”。能成为龙头的建筑,从来不是“盖得高、装得豪华”,而是抓住了“核心灵魂”——长城抓的是“民族精神”,故宫抓的是“礼制皇权”,苏州园林 抓的是“天人合一”。它们就像“万军丛中取敌将首级”,不跟其他建筑比“规模”,而是直接抓住建筑的灵魂,成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象征。

1. 长城:擒“民族精神”之魂,以一堵墙定华夏脊梁

从春秋战国开始,各国就开始修长城,用来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但只有,把各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了“万里长城”的雏形。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凝聚民族精神”。当时,秦朝刚刚统一六国,百姓们还想着自己是“赵人”“楚人”“齐人”,没有“中国人”的概念。修长城,就是要告诉大家:“我们有共同的敌人,有共同的家园,我们是一个整体。”

长城的“核心灵魂”,从来不是“防御工程”,而是“精神屏障”。在冷兵器时代,长城确实能抵御匈奴的入侵——城墙高7米,宽5米,游牧民族的骑兵很难攻破;烽火台每隔几里就有一个,一旦发现敌情,点起烽火,一天之内就能把消息传到千里之外。但更重要的是,长城让百姓们有了“归属感”——站在长城上,往北看是草原,往南看是中原,大家知道,长城以内,就是自己的家。

汉朝、明朝的,也不断修缮和扩建长城。汉朝的长城,向西延伸到河西走廊,保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明朝的长城,向东延伸到山海关,抵御了女真族的入侵。每一次修长城,都不是简单的“补墙”,而是在强化“民族凝聚力”。即便到了今天,长城已经失去了防御功能,但它依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我们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不是说爬长城有多难,而是说长城代表着“坚韧、团结、不屈”的民族精神。

世界上有很多“长城”,比如英国的哈德良长城、罗马的安东尼长城,但它们都没有中国长城 这样的“灵魂”。哈德良长城只是罗马帝国的边界,罗马灭亡后,它就成了一堆废墟;安东尼长城更是只修了几百里,没几年就被废弃了。而中国长城,因为抓住了“民族精神”这个核心,所以能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这就是建筑龙头的厉害:它们不只是“石头和泥土的堆砌”,而是“精神和文化的凝聚”。

2. 故宫:擒“礼制皇权”之魂,以一座城定封建秩序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朝永乐朱棣下令修建的,历时14年才建成。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70多座,房屋9000多间,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巅峰之作。故宫的“核心灵魂”,不是“豪华”,而是“礼制”——它的每一座建筑、每一个细节,都在体现“皇权至上”“等级森严”的封建秩序。

首先是布局。故宫严格按照“中轴线对称”的原则修建:从午门到神武门,是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左边是太庙(祭祀祖先),右边是社稷坛(祭祀土地神),前面是太和殿(上朝),后面是后宫(和后妃居住)。这种布局,不是随便安排的,而是在告诉所有人:“是天下的中心,祖先和土地是国家的根本,前朝后寝是规矩。”

然后是建筑等级。太和殿是故宫里最大、最高级别的建筑,它的屋顶是“重檐庑殿顶”——这种屋顶只有才能用,角上有10个走兽(一般建筑最多用9个),象征着的至高无上;殿内的柱子是“金龙和玺彩画”,用黄金和朱砂绘制,富丽堂皇;台阶有三层,共39级,代表着的“九五之尊”。而嫔妃住的宫殿,比如储秀宫,屋顶是“歇山顶”,比太和殿低一级;柱子上的彩画是“苏式彩画”,比金龙和玺彩画简单;台阶只有一层,代表着她们的等级。

最关键的是细节。故宫的门钉,太和殿的门是9行9列,共81个,因为“9”是最大的阳数,代表;而嫔妃宫殿的门钉,是8行8列,共64个,比低一级;普通大臣的房子,门钉只能是6行6列,共36个。就连屋顶上的瓦片,太和殿用的是“黄琉璃瓦”,只有能用;王爷的房子用“绿琉璃瓦”;大臣的房子只能用“灰瓦”。这些细节,看似繁琐,实则是在强化“等级秩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不能越界。

故宫不仅是一座宫殿,更是一部“封建礼制的百科全书”。它记录了明朝和清朝24位的生活和执政,见证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与衰落。即便到了今天,故宫已经不再是皇宫,但它依然是中国的“文化名片”——因为它抓住了“礼制皇权”这个核心,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活化石”。世界各地的宫殿,比如法国的凡尔赛宫、俄罗斯的克里姆林宫,虽然也豪华,但都没有故宫这样的“礼制内涵”——凡尔赛宫追求的是“浪漫奢华”,克里姆林宫追求的是“威严坚固”,而故宫追求的是“秩序与和谐”,这种独特的核心,让它成为了建筑界的龙头。

3. 苏州园林:擒“天人合一”之魂,以一方园定文人风骨

与长城、故宫的“宏大”不同,苏州园林走的是“精致”路线。拙政园、留园、狮子林……这些园林大多只有几亩地,却能营造出“一步一景、移步换景”的意境。它们的“核心灵魂”,是“天人合一”——把山水、花草、亭台、楼阁浓缩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就说拙政园,它是苏州园林中最大的一座,以“水”为中心。园林里的池塘,不是方方正正的,而是弯弯曲曲的,像天然的湖泊;池塘边的柳树,不是整齐排列的,而是随意栽种的,像野外的柳树;池塘上的小桥,是石头做的,没有栏杆,走在上面,像走在山间的小路上。园子里的亭台楼阁,也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藏”在山水之间:“与谁同坐轩”藏在竹林里,“香洲”浮在水面上,“见山楼”靠在山边。站在园子里,看不到外面的高楼大厦,只能看到山水、花草、亭台,让人仿佛置身于“天然的山水之间”。

留园则以“奇石”著称。园子里的“冠云峰”,是江南园林中最大的太湖石,高6.5米,形态奇特,像一朵云彩。这块石头不是随便搬来的,而是工匠们从太湖里捞出来,精心挑选、打磨的——它的表面有很多孔洞,下雨时,雨水从孔洞里流下来,像瀑布;晴天时,阳光透过孔洞,在地上洒下光斑,像星星。留园的主人,是明朝的徐泰时,他辞官后修建这座园林,就是想“以石为友,以园为家”,远离官场的纷争,享受自然的宁静。

苏州园林的“天人合一”,不是“模仿自然”,而是“融入自然”。园子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每一座亭子,都有它的寓意:石头象征“坚韧不拔”,竹子象征“高风亮节”,荷花象征“清正廉洁”。这些寓意,是文人精神的体现——他们不想在官场上同流合污,就躲到园林里,与自然为伴,修身养性。

后世也有很多人模仿苏州园林,比如北方的“皇家园林”,虽然也有山水、亭台,但大多过于“奢华”,用了太多的黄金、玉石,失去了“天然之美”;比如现代的“中式小区”,虽然也种了树、挖了池,但大多过于“整齐”,失去了“意境之美”。因为他们没抓住苏州园林的核心——“天人合一”不是“有山有水”,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不是“好看的景观”,而是“文人精神的栖息地”。苏州园林的龙头地位,就在于它抓住了“天人合一”这个灵魂,让建筑成为了“文人风骨”的物化。

四、商业里的龙头思维:以“打赛道七寸”创不可替代

进入商业时代,龙头思维有了新的演绎。不再是“定时代格局”“凝民族精神”,而是“找赛道七寸”“创独特IP”。李子柒、董宇辉、华为这些商业龙头,没在红海市场里跟风内卷,而是找准了自己赛道的“七寸”,用“擒贼先擒王”的精准,“斩首行动”的魄力,开辟了属于自己的蓝海。

1. 李子柒:打“国风生活美学”七寸,开辟短视频新赛道

在李子柒之前,短视频平台上的内容是什么样的?要么是“搞笑段子”,要么是“美妆带货”,要么是“美食教程”,千篇一律,同质化严重。李子柒刚做短视频时,也拍过搞笑视频、美妆视频,可没火——因为她跟别人一样,没找到自己的“七寸”。

后来,她回到四川农村老家,拍自己“种庄稼、做美食、做手工”的日常:春天,她采桃花做桃花酒,从摘桃花、洗桃花,到发酵、装坛,整个过程拍得安安静静;夏天,她摘葡萄做葡萄干,从剪葡萄、挂葡萄,到晾晒、收藏,每一个细节都透着匠心;秋天,她收水稻做米粉,从割稻子、打谷子,到磨米粉、做米粉,让观众看到“一粒米变成一碗粉”的全过程;冬天,她挖冬笋做笋干,从找冬笋、挖冬笋,到剥笋、晒笋,充满了田园气息。

她的视频没有旁白,没有字幕,只有画面和背景音乐,却一下子火了。为什么?因为她找到了短视频赛道的“七寸”——“国风生活美学”。当时,没人把“中国传统文化”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拍短视频:有人拍传统文化,要么是讲历史,要么是秀技艺,太“严肃”;有人拍日常生活,要么是搞搞笑,要么是晒娃,太“接地气”。李子柒却把两者结合起来:她拍的不是“传统文化”,而是“传统文化的生活化”;不是“农村生活”,而是“农村生活的诗意化”。

她拍做蜀锦,不是讲“蜀锦有多少年历史”,而是拍自己跟着老艺人学做蜀锦,从纺线、染色,到织布、绣花,让观众看到“一块蜀锦背后的匠心”;她拍做文房四宝,不是讲“文房四宝有多珍贵”,而是拍自己采竹做纸、烧松制墨,让观众看到“古人是怎么写字的”。这种“不说教、只呈现”的方式,让传统文化变得“可感、可触、可亲”,不仅国内观众喜欢,国外观众也喜欢——她的YouTube账号粉丝量超过1.5亿,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中文创作者之一。

后来,无数人模仿李子柒:有的拍“农村做饭”,有的拍“传统手工艺”,有的甚至直接照搬她的视频风格,但大多只是“昙花一现”。因为他们没抓住李子柒的“七寸”——他们拍的“农村生活”只是“干活”,没有“诗意”;他们拍的“传统手工艺”只是“流程”,没有“匠心”;他们没有像李子柒那样,花半年时间学做蜀锦,花三个月时间学造纸,更没有像她那样,把自己的情感和对文化的理解融入视频里。模仿者只是“跟风者”,而李子柒是“龙头”——跟风者只能在龙头划定的赛道里抢饭吃,而龙头早已成为了赛道的“规则制定者”。

2. 董宇辉:擒“知识直播”之王,打破带货内卷

在董宇辉之前,直播带货的主流模式是什么?是“喊口号、低价促销”:主播们拿着产品,对着镜头喊“家人们,上链接!”“9.9元包邮,错过今天再等一年!”,靠低价和激情吸引用户,拼的是“谁的嗓门大、谁的价格低”。这种模式虽然能短期冲销量,但用户粘性低,主播也容易陷入“低价内卷”——你卖9.9元,我就卖8.9元,最后大家都不赚钱。

董宇辉却跳出了这种内卷,他在东方甄选 的直播间里,不卖“低价”,卖“知识”。他卖大米,不只是说“这米好吃、便宜”,而是讲“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讲“一粒米从播种到收获的过程”;他卖牛排,不只是说“这牛排新鲜、多汁”,而是讲“西方饮食文化的起源”,讲“蛋白质对人体的好处”;他卖图书,不只是说“这本书好看、实用”,而是讲“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讲“阅读对人生的意义”。

他的直播间,没有激情的口号,只有安静的分享;没有低价的诱惑,只有知识的温度。可就是这样,他的直播间火了——单场直播销售额突破1亿元,粉丝量超过3000万。为什么?因为他抓住了直播带货的“王”——用户对“有意义消费”的需求。以前,用户买东西,只看“便宜不便宜”;现在,用户买东西,还看“值不值得”——能不能学到知识,能不能感受到文化,能不能获得情感共鸣。

董宇辉的“知识直播”,不是“生硬地背书”,而是“自然地融入”。他卖《唐诗宋词》,会现场背一首李白的诗,讲这首诗的背景;他卖农产品 ,会讲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讲农民种庄稼的辛苦。这种方式,让用户在买东西的同时,还能学到知识、感受到温暖,自然愿意买单。东方甄选也因此从“一个普通的带货直播间”,变成了“有温度、有文化的知识平台”。

后来,很多主播也开始模仿董宇辉,在直播里“讲知识”:有的卖化妆品,讲“皮肤护理的原理”;有的卖家电,讲“电器的工作机制”。但大多只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他们讲的知识,要么和产品无关,要么讲得枯燥乏味,用户根本不爱听。因为他们没抓住董宇辉的核心——“知识不是噱头,而是价值”。董宇辉之所以能做好“知识直播”,是因为他有“教师经历”(以前是新东方 的英语老师),有扎实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他真诚——他不是在“卖知识”,而是在“分享知识”;不是在“赚用户的钱”,而是在“给用户创造价值”。这就是龙头和模仿者的区别:龙头创造价值,模仿者复制形式。

3. 华为:打“核心技术”七寸,扛住制裁不倒

在科技行业,华为是当之无愧的龙头。它的龙头思维,体现在“抓核心技术”这个七寸上。在华为之前,很多中国科技企业都是“组装厂”——买国外的芯片、国外的系统,自己组装成产品,赚点差价。这种模式虽然能短期赚钱,但核心技术掌握在别人手里,别人一旦“卡脖子”,企业就完了。

华为却不这么做,它从一开始就把“研发核心技术”作为战略核心。上世纪90年代,华为刚起步时,就把营收的10%投入研发;到了2024年,华为的研发投入超过1500亿元,占营收的16%,研发人员占比超过50%。它研发芯片,从低端的K3V2芯片,到高端的麒麟9000S芯片;它研发操作系统,从早期的鸿蒙系统1.0,到现在的鸿蒙系统4.0;它研发通信技术,从2G、3G,到4G、5G,再到现在的6G。

华为的坚持,在2018年得到了考验——美国开始制裁华为,禁止华为使用谷歌服务,禁止向华为出售芯片。如果是其他企业,可能早就垮了,但华为没垮,因为它抓住了“核心技术”这个七寸。没有谷歌服务,华为就推出自家的“华为移动服务(HMS)”,联合全球开发者开发应用;没有国外芯片,华为就加速自研芯片,麒麟9000S芯片实现量产,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没有国外设备,华为就用国产设备,中芯国际北方华创 等企业成为华为的供应商。

到2024年,华为的5G手机销量重回全球前三,鸿蒙系统用户超过8亿,5G标准 必要专利数量全球第一。美国的制裁,非但没打垮华为,反而让华为的核心技术更强了。这就是华为的龙头思维——不依赖别人的核心技术,而是自己掌握核心技术;不害怕别人的制裁,而是把制裁当成研发的动力。正如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所说:“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能自己研发。”

现在,很多科技企业也开始学华为“研发核心技术”,但大多只是“喊口号”——有的企业研发投入占比不到5%,有的企业研发人员占比不到20%,有的企业甚至把研发费用用来买理财。因为他们没抓住华为的核心——“研发不是短期投入,而是长期坚持”。华为研发芯片,用了20年;研发操作系统,用了10年;研发5G技术,用了15年。这种“长期主义”,才是华为成为龙头的关键。

五、俗语里的龙头智慧:四句老话道破核心破局逻辑

老祖宗传下来的四句俗语——“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万军丛中取敌将首级”“斩首行动”,看似简单,实则道破了龙头思维的核心逻辑。这四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层层递进的:“打七寸”是找核心,“擒王”是抓关键,“取首级”是破局,“斩首”是立新。

1. 打蛇打七寸:找对核心,事半功倍

蛇的七寸,是它的心脏所在,打准了,蛇一下子就瘫了;打不准,蛇反而会反扑。龙头思维也是如此:做任何事,先找“七寸”——也就是核心矛盾、关键问题。刘邦找项羽的七寸,是“粮草和后方”;李子柒找短视频的七寸,是“国风生活美学”;华为找科技行业的七寸,是“核心技术”。找对了七寸,就能事半功倍;找不对,再努力也没用。

比如做自媒体,有的人天天拍视频、写文章,却没粉丝,因为他没找对“七寸”——不知道用户喜欢什么,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有的人只做一个领域,比如美食、育儿、科技,很快就火了,因为他找对了“七寸”——专注一个领域,做深做透。这就是“打蛇打七寸”的智慧:不盲目努力,先找核心。

2. 擒贼先擒王:抓准关键,一击致命

一群贼里,王是核心,抓住了王,其他的贼就群龙无首,很容易解决;抓不住王,抓再多小贼也没用,贼还会再来。龙头思维也是如此:解决问题,先抓“王”——也就是核心人物、核心节点。李世民抓玄武门之变的王,是李建成和李元吉;董宇辉抓直播带货的王,是“知识价值”;张择端抓绘画的王,是“市井写实”。抓准了王,就能一击致命;抓不准,问题还会反复。

比如做项目,有的人天天忙忙碌碌,却没进展,因为他没抓“王”——不知道项目的核心节点是什么,不知道谁是关键人物;有的人先找项目的核心节点,比如融资、技术、市场,再找关键人物,比如投资人、技术专家、客户,很快就把项目做起来了。这就是“擒贼先擒王”的智慧:不分散精力,先抓关键。

3. 万军丛中取敌将首级:破局靠魄力,敢闯敢干

在千军万马中,取敌将的首级,靠的不是蛮力,而是魄力——敢于深入敌阵,敢于直击核心。龙头思维也是如此:破局的时候,要有“万军丛中取首级”的魄力,不害怕困难,不畏惧挑战。刘邦敢派韩信北上断项羽粮草,是魄力;梅兰芳敢改革京剧让旦角当主角,是魄力;华为敢在被制裁时自研芯片,是魄力。有魄力,才能破局;没魄力,只能原地踏步。

比如创业,有的人想创业,却怕失败,怕赔钱,迟迟不敢行动;有的人敢闯敢干,看到机会就上,即便失败了也不放弃,最后终于成功了。这就是“万军丛中取敌将首级”的智慧:不破不立,敢闯敢干。

4. 斩首行动:斩断旧模式,开辟新道路

“斩首行动”,不是杀一个人,而是斩断旧的模式、旧的思维,建立新的模式、新的思维。龙头思维也是如此:要成为龙头,就要有“斩首”的勇气——斩断对旧模式的依赖,开辟新的道路。王羲之斩首“实用书法”,开辟“抒情书法”;张择端斩首“文人山水”,开辟“市井写实”;李子柒斩首“搞笑带货”,开辟“国风生活美学”。敢斩首,才能立新;不敢斩首,只能跟随。

比如做企业,有的人固守旧模式,别人怎么做他就怎么做,最后被市场淘汰;有的人敢于创新,斩断旧模式,开辟新模式,最后成为行业龙头。这就是“斩首行动”的智慧:不随波逐流,敢立新规。

六、龙头思维的终极答案:不是“第一”,而是“唯一”

说了这么多历史、艺术、建筑、商业的例子,再回头看“龙头思维”,其实它的核心很简单:不是“成为行业第一”,而是“成为行业唯一”;不是“比别人强一点”,而是“和别人不一样”;不是“在旧赛道里内卷”,而是“在新赛道里立规”。

刘邦不是秦末最能打的,但他是最会抓“七寸”的,所以他成为了龙头;王羲之不是东晋最会写字的,但他是最会“抒情”的,所以他成为了龙头;李子柒不是短视频平台最火的,但她是最会“做国风生活美学”的,所以她成为了龙头。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找准了自己的“核心”,抓住了时代的“关键”,用“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的逻辑,成为了不可替代的存在。

反观那些模仿者,他们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没抓住“核心”——他们学刘邦的“用人”,却没学刘邦的“抓七寸”;他们学王羲之的“笔法”,却没学王羲之的“抒情”;他们学李子柒的“农村生活”,却没学李子柒的“国风美学”。他们只学了龙头的“形”,没学龙头的“神”,自然无法超越。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每个人、每个企业都想成为龙头,但很多人把“龙头”当成了“目标”,而不是“思维方式”。其实,龙头不是“争来的”,而是“活出来的”——活成自己的核心,活成别人的唯一,活成规则的制定者。

就像老祖宗说的:“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与其羡慕那些龙头,不如修炼自己的龙头思维——找自己的七寸,抓自己的王,敢闯敢干,敢立新规。终有一天,你也能成为自己领域里的龙头,成为那个被记住、被传颂的存在。
打开淘股吧APP
6
评论(5)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小镰刀阳阳

25-10-10 02:32

0
龙头是走出来的……
龙头信仰回忆录

25-10-07 15:23

0
龙头的气势浩浩荡荡。先导智能长川科技通富微电天赐材料,无不是如此。
炒胡了vv

25-10-07 15:11

0
最重要的是选出龙头  真的好难啊
龙头信仰回忆录

25-10-07 15:09

1
龙头战法不是打板战法。切记切记切记。
寒门布衣

25-10-07 14:57

0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