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中,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引发不少人思考:全球央行持续放水、货币供应量不断增加,为何部分领域还会出现结构性通缩?近几年楼市的持续下行,让大家对通缩的感受格外真切,但若是将时间轴拉长,2015 年大宗商品的断崖式下跌,其实早已为今日的趋势埋下伏笔 —— 只不过今时不同往日,大宗商品的上涨周期已悄然开启。
回溯过往,大宗商品的每一轮大行情都与全球格局深度绑定。老美911 事件后,国际大宗商品市场迎来一轮长达数年的牛市,原油价格从 20 多美元的低位一路飙升至 140 多美元的高点。即便 2008 年次贷危机引发短暂暴跌,但随着全球主要经济体集体启动量化宽松,印钞机全速运转,大宗商品价格很快便重拾涨势。转折点出现在 2014 年,老美宣布终止量化宽松政策,收紧流动性,大宗商品随即开启熊市模式,价格一泻千里。而在这场暴跌之前,华尔街早已提前布局,率先募集大量资金对黄金下手做空 ——2013 年 “中国大妈抄底黄金对抗华尔街空头” 的事件,曾轰动全球。当时大妈们以 1400 美元 / 盎司左右的均价入场,甚至一度让部分空头爆仓,虽然最终依旧是华尔街做空赢了,大妈们买入的黄金被套,但黄金价格始终未跌破1000 美元 / 盎司的关键支撑位,随后一直到现在一路攀升至如今3900 美元/ 盎司以上的高位,离4000美元/ 盎司也就一步之遥,并且向上趋势并未停止。
这里面中国大妈们跟那些资本投资者做多黄金不一样,那些人更多是在期货黄金上投资,早期1400美元做多黄金的人,在黄金一路上涨的过程中都兑现了,,而中国大妈们大多是购买实物黄金存储,很多人到现在还留着,,所以,从长远来看,大妈们只是暂时“输了时间”,并未真正 “输了结果”。
为何黄金总能成为大宗商品趋势的“先行指标”?答案藏在美元的信用里。黄金价格的波动,本质上是对美元含金量的实时反馈 —— 美元信用强,黄金价格往往承压;美元信用弱,黄金则会成为避险资金的首选。一直以来,世界关于 “911 事件是阴谋” 的猜测从未停止,但大部分都认为这只是无稽之谈,因为听起来不可思议,但近年来以色L的一系列操作,让人们逐渐看清:美西方口中的 “文明”,或许只是利益交换的外衣,剥开这层包装,内里可能满是血腥与掠夺。(二战小日子偷袭珍珠港事件,也有说是老美为了参战获得战争利益,在明知道珍珠港可能会被偷袭下故意不做任何防御,因为当时国内大多是不支撑参战的,,是珍珠港事件后,国内才统一了参战的观点)
从这个视角重新审视,“911 事件”阴谋论似乎也有了部分可信度,美苏冷战结束后,中东地区并未完全屈从于欧美主导的秩序,萨达姆、卡扎菲等领导人的崛起,背后有着深厚的民意基础 —— 没有哪个国家会心甘情愿任由外部势力掠夺资源。而一场 “恐袭”,恰好为老美提供了 “反恐” 的正当借口,美军借此大举进驻中东,以武力威慑迫使中东产油国妥协,按照老美的意愿调控原油价格。彼时毛子与老美关系密切,核心原因也在于原油价格暴涨 7 倍,双方都在能源贸易中赚得盆满钵满 —— 一边是武力压制,一边是美元利诱,所谓的 “盟友关系”,本质上仍是利益驱动的结果。
次贷危机毫无疑问必然是金融资本精心策划的收割游戏。若大宗商品长期处于上涨通道,市场资金会纷纷流向实物资产,就没人愿意持有不断贬值的现金。可一旦全球都不再囤积美元,美联储印出来的绿钞就会沦为“废纸”,美元霸权也将随之崩塌。因此,美联储反复制造金融危机,真实目的是让各国将美元视为 “安全资产”,疯狂储备外汇。要知道,美元可以凭空从印钞机中产生,却不会平白无故流入其他国家 —— 各国必须用矿产、能源、商品等实际资源来交换。只有让各国意识到 “获取美元不易、失去美元危险”,才会主动想方设法赚取和储存美元,美联储才能在无限印钞的同时,避免恶性通胀的爆发。
经济周期是一个循环,所以收割也是一个循环,为了维护美元地位,收割必然是要反复循环进行下去,所以按照美联储的原定计划,2008 年金融危机后的 10 年内,本应再制造一场全球性危机,以巩固美元地位。但这一计划最终未能如期实现
2015 年本是这场 “计划内危机” 的关键节点,美联储通过加息缩表释放紧缩信号,意图引发全球大宗商品暴跌,从而打击资源国经济。但东大提前布局 “
一带一路 ” ,与多个国家签署货币互换协议,用自身的美元储备为这些国家的本币提供支撑。只要资源国货币不崩盘,能扛过短期的集中抛售,危机便难以扩散。老美若想强行拉爆本国金融体系引发世界金融危机,在有东大的情况下,又会严重损害美元信用 ,华尔街的资本大佬们不敢拼个鱼死网破,最终只能选择妥协。直到 2020 年,借着新冠疫情的契机,才以非纯粹金融手段引发全球经济动荡。(这里也有阴谋论说新冠疫情是老美搞出来的)。
时间轴来到现在,真正打破美元霸权“稳定假象” 的,是懂王的上台。东大网民曾调侃,“懂王” 的信用连
共享单车都刷不了,这句玩笑话背后,是他对老美传统秩序的颠覆性冲击。2017 年懂王当选总统后,一系列反传统、反建制的政策,彻底撕碎了老美 “团结稳定” 的面具,让全球看清其内部撕裂的真相。从他上任开始,黄金价格便进入持续上涨通道,这一现象的本质,是全球精英阶层对美元信用的怀疑 —— 他们开始为自己的财富寻找 “后路”。而俄乌冲突的爆发,更是给所有美元持有者敲响了警钟:毛子的国家资产与富豪私产,只要处于欧美金融体系内,就会被随意冻结、没收。自此,全球央行开启了大规模囤积黄金的浪潮 —— 因为连有主权的国家的财富都无法得到保障,谁还敢将所有身家押在美元上?
即便如此,仍有不少人对美元抱有幻想,认为即便老美策摇摆不定,美联储背后的资本大佬也能掌控全局,懂王不过是用来安抚民众的“棋子”。但他们低估了懂王的“影响力”与“破坏力”—— 他从不按常理出牌,既然无法直接撼动美联储,便另辟蹊径,推出 “赛博印钞机”(也就是稳定币法案),试图抢夺美联储的货币发行权。“分食美联储蛋糕” 的诱惑,让无数势力纷纷站队支持稳定币,这直接动摇了美元垄断货币发行的根基。
此时,手握大量美元的群体面临一个紧迫问题:如何保住自己的财富?答案其实显而易见—— 将部分比例的美元兑换成真实的实物资产。于是,老美资产市场出现疯涨:比特币、股票等虚拟或金融资产被疯狂抢购,但这些资产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相比之下,大宗商品的优势愈发凸显—— 作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资产,其价值更为稳固。无论是有色金属、贵金属,还是矿产资源,都成为资金追逐的目标。(看得见的才踏实,比如大A七八九月份炒作的AI硬件端,就是看得见的业绩才受机构大资金追捧,,看不见业绩的比如AI软件端是不是没有受大资金追逐呢?)
因此,当人们询问黄金白银、有色金属、国际能源的未来趋势时,答案早已明确: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长期上涨趋势已成定局。唯一的变量,是上涨节奏的快慢:若美联
储能在与懂王的博弈中暂时稳住局面,大宗商品将呈现“慢涨” 态势;一旦美联储有落败迹象或者说示弱迹象,失去对货币发行的绝对控制权,大宗商品便会迎来“急涨” 行情。这一轮大宗商品牛市,完全可以参考上世纪 70 年代美元与黄金脱钩时的场景 —— 当时美元信用崩塌,大宗商品迎来了一波史诗级上涨。
如果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若美联储的“独立性” 被彻底打破,甚至像前两个央行那样走向破产重组,最终推出“赛博美元” 系统,或者新成立“第四央行”,美元信用将面临重构。别忘了美联储可是老美第三个央行,届时,大宗商品的涨幅会远超当前水平—— 如今的上涨,不过是大宗商品牛市的“热身阶段”。
至于咱们的RMB,不必过分期待其长期“坚挺”。东大的核心目标是维护制造业的优势地位,这意味着若其他国家货币贬值,会间接影响东大出口竞争力,那RMB也会适度调整,通过保持汇率优势来稳定外贸。但这并不会改变大宗商品的整体上涨趋势,毕竟其定价权仍与美元信用深度绑定,而美元信用弱化已是不可逆的潮流。
单一点就是,黄金之所以持续上涨,并不是黄金多么强,而是因为美元太弱了,,美元有可能不值钱,但是大宗商品这些实物资源永远值钱,至于你要说未来某一天大宗商品会见顶然后持续暴跌,,那是几年以后的事情,你现在管它干嘛?就比如当前的A股,比如当下的半导体,你说这一波大幅上涨后,未来会一地鸡毛,所以你当下不做科技,那不是纯纯的韭菜在扯淡么?
归根结底,当前全球财富博弈的趋势十分清晰了:美元信用持续松动,美联储“想无限印钞却不愿资产崩盘” 的底牌已被全世界看透了,以前你强大没办法,如今你衰退已经是全世界公认的事实了,同时支撑美元霸权的美军也出现严重的腐败问题,所以实物资产成为财富的“避风港”,大宗商品上涨是必然结果。
PS:这里石油不太一样,要另外分析,因为相比于其他大宗商品,石油它不好储存,2020年疫情期间原油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负油价事件(-37.63美元/桶)就是例子,,然后原油价格跟民生关系影响太直接了,原油价格如果翻一倍,通货膨胀直接就爆了,,你像黄金翻一倍,它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是缓慢的而不是直接的,,,同时,东大日益崛起的新能源产业,一定程度上也遏制了石油端需求的激增,,所以咱们现在讲的大宗商品持续上涨趋势,不包括石油,,石油要另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