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334、小股民跟卢麒元先生学中庸(6)可均章

25-10-03 23:25 257次浏览
黄小白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第九章,可均章——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前一章讲的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之失矣。

圣人为什么强调中庸?

请注意以下的话:天地无亲,圣人不仁。

如你有亲,如你有仁,你将无法逃避一般意义的简单的分别,你就会走极端,你就会任性,你就会纵情,一个任性纵情的人,就会失去中庸,失去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同时,一旦有亲、有仁、任性纵情,你在为人的时候必有偏颇。

孔子说: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之失矣。

我们每个人在进行儒家修为,讨论中庸的时候,你是不是应该想想,我们是不是常常有亲?做不到无亲,是不是有仁?是不是时常无法按耐住自己的性,任性;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纵情,任性和纵情。

所以才会生发出那么多的问题,中庸是极为残酷的。

因为你不能迁就你的心情情绪,不能被各种各样的意念所扰动,在去掉所有的东西之后,你才能冷静地,清晰地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并且契合规律,来完成你应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阳明先生读懂了圣人的本意,所以成为儒家千年之后的源头活水,所以,阳明先生才以一介书生,做了那么多的事情。

卢麒元先生认为,中庸之道,乃天道下沉而为人道也,中庸之道其实就是天道。

一善,那么得一善,如何来得一善?

用阳明先生的话,叫格物。

用舜的话,叫惟精惟一。

(用股票投资的话,叫股票投研+资金流和趋势分析?)

精,是格物的意思,细分的意思。

一,是事物的统一(同一?),是时间的坚持。

它既包含了事物的综合,也包含了时间的持续。

惟精惟一其实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惟精惟一?

就是《中庸》第八章,它构成了儒家入门的心法:择乎中庸、拳拳服膺。

卢麒元老师说,在研究经济学里面,非常讲究边际,经济学里面,不太简单地进行一般的是非对错,善恶好坏,上下左右的判断,真正的经济学,更多的讨论的是边际。

边际问题就涉及到左右上下的问题,一旦触碰边际和超越边际,其实在经济学上,它就变成了“恶”,极左是恶,极右是恶。

善不是我对你很慈悲,此处之善,不是慈善。

此处至善恰恰是那种极左之恶和极右之恶的,去掉那个恶,中间的那一个东西,那个就叫善。

我们就是在不断地去恶的过程中来留下善。

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之失矣,这是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原因。

我们做事的时候,会经常地被理念所误导,像价值投资,像龙头战法,像趋势为王,这些理念如果成为执念,就容易执于一端。

(股票的涨跌是没有对错的,它有的就是边际,涨到一定的边际,可能会吸引大家一起来参与,而越涨,知道的人越多,达到某个边际,可能就会加速,但这种加速最终却因为参与的资金进入的速度太快也同时消耗殆尽,最终就达到另一个边际,就开始向下,这个过程会有反复,但最终会结束而形成一个轮回,股票涨跌没有对错,也只有边际,我们要重视的可能就是这个边际。)

马小贝:“孔子说的是回之为人,不是做事,那为人要择乎中庸,是不是就一定要做事也要择乎中庸?”

小颖:“脖子好了?就是为人能做到择乎中庸,于是做事也就择乎中庸,也就是说,为人就是择乎中庸,所以做股票投资的时候,也择乎中庸?”

马小贝:“好像是这意思,我们在做股票的时候,很多时候总想着怎么找方法,实际可能更重要的是怎么修行自己的为人,为人做到了,处事也许就水到渠成?”

小颖离开房间,她要去给马小贝洗一些水果:“你先接着学吧。”

向左的极端是恶、向右的极端是恶,向上的极端是恶、向下的极端是恶,那么允执厥中,才是至善。

看上去未必是仁,未必是义,有些仁慈不一定是善,东郭先生对狼的善,是善么?有些义气,两肋插刀,是义么?不一定。

有些勇是善么?也未必。

所以孔子在第九章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孔子要求的不是你一个人的仁慈、义气和勇敢,孔子的中庸教你做什么呢?

要教你做能够把握事物本质规律的人。

(说得很有道理,但事物本质规律,哪那么容易发现和知道?)

曾参在孔子离世之后,开始整理孔门的遗教,儒家的经典,他亲自写了《大学》。

然后借子思之手,留下了《中庸》。

卢麒元先生认为,阳明心学的起点,在《中庸》,他认为不解《中庸》,讲心学是有难度的。

《中庸》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心学里,中庸是重要的方法论。

正心以中,修身以和。

在方法论的层面上,真正懂中庸的人,你余生不自在,你对你的身体,你开始用中庸来要求自己的时候,你是不自在的,你不能任性,你不能率性而为,你不能纵情欢乐。

你不能任性而为,不能纵情欢乐,因为你一旦任性,你就左倾,右倾,上倾、下倾;你一旦纵情,你就离开中间了。

中庸是对自己极为的刻薄,他余生绝不自在,它是遏制自己性情的一把铁锁。

然而,既然如此的不自在,捆绑住自己的身体,为什么?

为了让你的心,获得自由。

于身不自在,而于心大自在。

于心获得了你难以想象的自由。

何以如此认为呢?

因为当你认识到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时候,你将无往而不胜。

请注意,当你打开了上帝的视角,当你开了天眼的时候,其实胜利对你而言是唾手可得的,因为你看到了。

而在你没有看到的时候,你身体的自由毫无意义。

中庸,容易么?

所以,孔子在第九章可均章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因为,你自己完成对自己身体的约束与捆绑,从此不再自由,不自在,于身不再自在,而于心获得大自在,获得大自由,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因为你不会再左倾、右倾,不会再上倾、下倾,你终于得一善。

这恰恰是中庸之道的现实运用。

处理外缘,让大家以你同心合力同体,正心以中,修身以和,统一战线。

你知道,你必须阻止左倾和右倾,阻止上倾和下倾,你用的不能仅仅是你的那个善良。

所以,必须武装斗争,才能回到中心,回到中庸的位置。

整个的过程中,在谈中庸之道,就是一步步接近孔子所言中庸的本质,我们再慢慢地向下延伸到阳明心学的——善。

恶是左倾和右倾谓之恶。

善是允执厥中则谓之善。

能主动做到于身之不自在,最终做到了于心之大自在。

也许可以看到了事物的本质规律,于是从胜利走向胜利。

中庸之道,中庸之学,圣人花这么大的精力留下他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我们能够很好的用它来解决三观问题,人生观、世界观,能解决我们的方法论。

其实,中庸之道,在细微上面,也可以用于经济学,用于投资,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打开淘股吧APP
1
评论(0)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