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观点与大众认知存在差异,读者需理性阅读、独立分析,切勿偏听偏信。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国庆三日,我对全市场5000余只A股完成深度复盘。屏幕上跳动的K线与交织的数据,最终指向一个清晰结论:当下想在A股盈利,难度远超多数人预期。这场覆盖全市场的梳理,既是对过去三月行情的回溯,更是对A股生存逻辑的一次深度透视。
市场割裂已成为常态,
少数派 行情将绝大多数投资者挡在盈利门外。复盘数据显示,近三个月能跑赢
上证指数 的个股仅1712家,占比仅33%;而这些“幸运儿”中,股价30元以上的高价股占比高达46%,呈现明显的结构性倾斜。以“易中天”为代表的科技股,近三个月几乎无调整、一路暴涨,但这类标的多以“一波流”完成上涨——若未在启动初期精准介入,后续追涨不仅难获收益,还可能直面回调风险。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领涨标的与散户传统偏好完全背离:它们股价门槛高、机构持仓集中、波动相对平缓,与散户青睐的低价股、题材股属性背道而驰,最终形成“涨的不敢买,买的不上涨”的尴尬困局。
无论入市时长如何,投资者正面临相似的盈利困境。我向去年10月入市的几位同事了解情况,他们的账户普遍处于微利或微亏状态,最高浮盈不超5%,最低亏损未逾3%;看似“不赚不亏”的表象下,是近一年时间成本与精力的持续消耗。而几位炒股十年以上的亲戚,作为市场中的“老江湖”,其长期收益更具参考意义——他们坦言,若将近十年炒股收益折算成年化收益率,多数跑不赢银行三年期定期存款,部分人甚至因几次踩雷,遭遇本金永久性损失。这两类群体的经历,恰好勾勒出A股盈利的残酷真相:短期博弈难见成效,长期投资亦难抵市场波动,“赚快钱”不现实,“赚稳钱”更不易。
复盘高手实盘过程时,我发现那些能穿越周期、实现稳定收益的账户,往往具备三个共同特质:一是坚决执行“追涨杀跌”的游资思维,聚焦短期题材而非企业基本面;二是严格控制仓位以分散风险,避免单一标的波动对账户造成致命冲击;三是持股没有表现出足够耐心,多数盈利显著的标的,持有时间集中在2-10个交易日。这些认知,与市场流传的传统投资逻辑形成强烈反差。
透过短期行情与个体案例,更应看清A股长期盈利的核心逻辑。三天复盘结束时,窗外已至深夜,屏幕上的股票代码渐渐模糊,但一个认知愈发清晰:A股从来不是“躺赚”的游乐场,而是需要专业认知、理性心态与长期坚持的竞技场。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与其纠结于短期涨跌,不如沉下心打磨投资体系——毕竟在这个市场里,真正的盈利从来都不靠运气,而是源于对市场规律的敬畏,以及对投资逻辑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