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2025年10月: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25-10-01 22:31 312次浏览
永动机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第十三章

【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译文】
受宠与遭辱都感到震惊,将它看重得如同祸患缠身。为什么受宠与遭辱都感到震惊?因为受宠是卑下的事情。这样,得到宠信就感到惊喜,失去宠信就感到惊惧,所以说受宠与遭辱都同样震惊。为什么说会重视得如同祸患缠身?我之所以有大患缠身的感觉,是因为太过于看重自身的存在。如果没有了自身的存在,我哪里还会有什么祸患产生?因此,只有愿意忘我治理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交给他;只有不顾自身来治理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解析】
本章也是道家有关人格修养的理论。老子在批评世人过于看重自身的境遇时,提出应当将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保持其人格尊严,不要因外界的毁誉而影响自身的生活态度。只有宠辱不惊的人,才能不患得患失。当然,能够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在老子看来,只有圣人才具有这样的品格。七章中写道:“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也是说将自己的利益置于众人之后,对个人的得失置之度外,这样做虽然看似吃亏,其实他因此而赢得众人的拥戴,这是具有领袖品格的人,惟其如此,才能承担起治理天下的责任。

历来有人认为,本章强调的是“贵身”的思想,所依据的是章中的“贵大患若身”句。如范应元云:“贵以身为天下者,不轻身以徇物也;爱以身为天下者,不危身以掇患也。先不轻身以徇物,则可以付天下于自然而各安其安;能不危身以掇患,然后可以寓天下而无患矣。”(《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认为:“《老子》中亦有许多处持‘贵生轻利’之说,如老子云:‘贵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贵以身为天下’者,即以身为贵于天下,即‘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之一毛’,‘轻物重生’之义也。”

陈鼓应在《老子注译及评介》中解释道:“老子认为,一个理想的治者,首要在于‘贵身’,不胡作妄为,这样大家才放心把天下的重责委任给他。”并解释为圣人应当“重视身体一如重视大患”,此说似不确。

本章前半部分主要是以世人过于关注自身的荣辱得失为反衬,提出国君作为天下的治理者应当忘我,达到“无身”的境界,从而做到“贵以身为天下”和“爱以身为天下”,才能将天下托付给他来治理。

所以前面的“贵大患若身”是写世人的心态的,不应用在“圣人”的身上。倒是庄子在《逍遥游》中写了位宋荣子,其处世态度是“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宋荣子对待荣辱的态度,可作为本章的注脚。

因此“贵以身为天下”和“爱以身为天下”,完全是讲老子认为圣人治国不应当只注意个人的享受,满足一己之私欲(如上章所言之“色、乐、音、味、驰骋田猎”等),更不应当像世人那样,成天计较个人一时的荣辱得失,战战兢兢地过日子,唯恐惹上什么大的祸患。

圣人应当是有超越世俗人的更高的境界,所谓“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四十九章),“圣人常善救人”(二十七章),圣人要像“天之道”一样,“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八十一章)。

阅读老子的作品,不应当单独抽出其中一两句话,过度发挥。《老子》五千言,并无所谓“贵身”的思想,也找不到这样的语言,倒是在老子之后的杨朱那里才有了“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贵生”和“重己”的思想。但是杨朱的“贵生”、“重己”思想和“全性葆真,不以累形”的观念,并非从老子那里继承来的,因为老子在其书中,念念不忘于“圣人之治”,如果他想的是“贵生“”、“重己”,大可不必绞尽脑汁去写这一部《道德经》。

把杨朱的“贵生”观念加到老子身上恐怕是无据的,倒是庄子的人生态度颇受杨朱的影响,不与统治者合作,追求一种自由的“不以物累形”的“逍遥”境界,但庄子的观念也不等同于老子的观念,用庄子的思想去解释老子,也是要小心的,否则就会发生偏差。至于有的人用后代道教的养生理论、炼丹术来解释本章的“无身”、“贵身”,那是后人的创造,实在不宜加在老子的身上。
打开淘股吧APP
1
评论(13)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永动机

25-10-04 23:04

0
苏辙在这段《老子解》中,深刻地阐述了老庄思想的核心观点:区分内在永恒的“本性”与外在虚幻的“身体”。他认为,人生的祸患源于对身体的执着和对本性的迷失。智者通过认识到本性的真实不坏和身体的虚幻不实,达到“忘身”的境界,从而摆脱一切世俗的烦恼和束缚,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即使面对治理天下的重任,只要能忘却对身体的顾虑,依循本性而行,也能游刃有余,不受其累。这体现了一种超越功利、回归本真、顺应自然的处世智慧。
永动机

25-10-04 22:57

0
股市其实没有什么秘密可言,

炒股炒预期,

走势越强,预期越强。


每天就先复盘那些预期最强的涨停票,

根据几板分类,

再根据不同的题材分类,

每天根据走势强度给出不同的预期,

看第二天怎么走的,

晋级的为什么晋级,

淘汰的为什么淘汰,

每天不断的追踪这些涨停票的走势,

每天不断的复盘总结,

长此以往多少都能看出点道道来了! 

---------镀金梦想
永动机

25-10-04 22:55

0
淮南子《道应训》:

“大王亶父居邠,翟人攻之。事之以皮帛、珠玉而弗受,曰翟人所求者地,无以财物为也。

大王亶父曰:‘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处而杀其子,弗为。

皆勉处矣,为吾臣与翟人奚以异?且吾闻之也,不以其所养害其养。’


杖策而去。民相连而从之,遂成国于岐山之下。
大王亶父可谓能保生矣。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今受其先人之爵禄,则必重失之;

生之所自来者久矣,而轻失之,岂不惑哉?

翻译:
《淮南子·道应训》中说:大王亶父居住在邠地,翟人来攻打。亶父用皮毛、丝绸、珠宝和美玉去侍奉翟人,但翟人不接受,说翟人所要求的是土地,不要财物。

大王亶父说:“和别人的哥哥住在一起却杀害他的弟弟,和别人的父亲住在一起却杀害他的儿子,我不忍心这样做。

你们都努力在这里居住吧,做我的臣民和做翟人的臣民有什么区别呢?而且我听说,不要因为供养身体的东西而伤害身体。”

于是他拄着拐杖离开了。百姓们一个接一个地跟着他,于是在岐山下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
大王亶父可以说是能够保全生命的人。即使富贵,也不因供养而伤害身体;即使贫贱,也不因利益而劳累身体。

现在接受了祖先的爵位和俸禄,就一定会非常害怕失去它;
生命是从很久以前就开始的,却轻易地失去它,这难道不是糊涂吗?
永动机

25-10-04 22:45

0
苏辙《老子解》:

“性之于人,生不能加,死不能损,其大可以充塞天地,其精可以蹈水火、入金玉,凡物莫能患也。

然天下常患亡失本性,而惟身之为见,爱身之情笃,而物始能患之矣。
生死病疾之变攻之于内,宠辱得失之交撄之于外,未有一物而非患也。

夫惟达人知性之无坏,而身之非实,忽然忘身,而天下之患尽去,然后可以涉世而无累矣。
人之所以惊于权利、溺于富贵,犯难而不悔者,将以厚其身耳。
今也禄之以天下,而重以身任之,则其忘身也至矣。如此而以天下予之,虽天下之大不能患之矣。

翻译:
苏辙在《老子解》中说:人的本性,是生来就有的,生不能增加它,死也不能减少它。它大到可以充塞天地,它精到可以踏过水火、进入金石,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伤害它。

然而,天下的人常常担心会失去本性,而只看到自己的身体,爱惜身体的感情太深了,于是外物就开始能够伤害他了。
生死病疾的变化从内部攻击他,宠辱得失的纷扰从外部纠缠他,没有一样东西不是祸患。

只有通达的人知道本性是不会败坏的,而身体并非真实的存在,一下子忘记了自己的身体,天下的祸患就全部消除了,然后就可以经历世事而没有拖累了。

人们之所以对权力感到惊异、沉溺于富贵,冒着危险而不后悔,都是为了使自己的身体更加富厚。
现在把天下给他做俸禄,又把身体的重任交给他,那么他忘记身体就达到了极点。
像这样把天下交给他,即使天下这么大也不能伤害他了。
永动机

25-10-04 22:30

0
《庄子让王》:

“尧以天下让许由,许由不受。又让于子州支父,子州支父曰:‘以我为天子,犹之可也。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他物乎?惟无以天下为者,可以托天下也。”

翻译:
庄子在《让王》中说: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尧又想让给子州支父,子州支父说:“让我做天子,倒也还可以。不过,我正患有幽忧之病,正要治疗,没空来治理天下。”天下是最为重要的东西,但子州支父却不因天下而损害自己的生命,又何况其他的东西呢?只有不把天下当作一回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永动机

25-10-04 22:26

0
庄子《知北游》: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

翻译:

庄子在《知北游》中说:“生是死的同类,死是生的开始,谁能知道它们的规律呢!人的生命,是气的聚合;气聚在一起就形成生命,气散了就是死亡。如果把死和生看作同类,我又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永动机

25-10-03 23:32

0
庄子《秋水》:
“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

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
证曏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
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
明乎坦途,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

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
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

事物的量是无穷无尽的,时间是没有尽头的,事物的分际是没有常态的,事物的始终也是没有固定规律的。

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能够观察到远近的一切,因此不会因为事物小就认为它少,也不会因为事物大就认为它多,因为他们明白事物的量是无穷无尽的;

他们能够验证过去和现在的事情,所以不会因为事情遥远就感到困惑,也不会因为事情近在咫尺就感到难以企及,因为他们明白时间是没有尽头的;

他们能够洞察事物的盈虚变化,所以不会因为得到就欢喜,也不会因为失去就忧愁,因为他们明白事物的分际是没有常态的;

他们能够明白人生的平坦道路,所以不会因为出生就感到喜悦,也不会因为死亡就感到祸患,因为他们明白事物的始终是没有固定规律的。

总的来说,人们所知道的,远远不如他们不知道的多;人们活着的时候,远远不如他们未出生的时候长;用极其有限的智慧去追求无穷无尽的知识领域,所以会陷入迷乱而不能自得其乐。
永动机

25-10-03 23:19

0
苏辙《老子解》:
“古之达人,惊宠如惊辱,知宠之为辱先也。贵身如贵大患,知身之为患本也。
是以遗宠而辱不及,忘身而患不至。所谓宠、辱,非两物也。辱生于宠,而世不悟,以宠为上而以辱为下者,皆是也。
若知辱生于宠,则宠固为下矣。

故古之达人,得宠若惊,失宠若惊,未尝安宠而惊辱也。
所谓若惊者,非实惊也,若惊而已。贵之为言难也,有身,大患之本,而世之士难于履大患,不难于有其身。
故圣人因其难于履患,而教之以难于有身,知有身之为难,而大患去矣。” 

古代的通达之人,面对荣耀就像面对羞辱一样,因为他们明白荣耀往往会带来羞辱。他们把珍视自身看得如同面对重大祸患一样,因为他们知道身体本身就是祸患的根源。

所以,他们抛弃荣耀,就不会遭受羞辱;忘却自身,就不会遇到祸患。所谓荣耀和羞辱,并不是两个独立的东西。羞辱是因荣耀而生的,但世人却不明白这一点,总是把荣耀当作好事,把羞辱当作坏事,这都是错误的。如果明白了羞辱是由荣耀而生,那么荣耀本身就不是值得追求的了。

所以古代的通达之人,得到荣耀时会感到惊惧,失去荣耀时也会感到惊惧,他们从不会因为享受荣耀而忽视可能随之而来的羞辱。所谓“感到惊惧”,并不是真的害怕,而是一种警惕的态度。珍视自身是困难的,因为身体是大祸患的根源。而世人往往害怕遭遇大祸患,却不害怕拥有身体。

所以圣人利用世人害怕遭遇祸患的心理,教导他们要警惕拥有身体。一旦明白了拥有身体的危险,那么大祸患也就自然消除了。
永动机

25-10-01 23:18

0
王弼注:无物可以损其身,故曰“爱”也。如此乃可以寄天下也。不以宠辱荣患损易其身,然后乃可以天下付之也。

今译:没有外物可以使自身受损,所以叫爱,这样才可以将天下寄托于他。宠辱荣患不会使自己改变,然后才能担当天下大任。
永动机

25-10-01 23:17

0
王弼注:无物可以易其身,故曰“贵”也。如此乃可以托天下也。

今译:不被外物改变自身叫做贵,这样才可以将天下托付于他。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