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2025年10月: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25-10-01 22:31 705次浏览
永动机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第十三章

【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译文】
受宠与遭辱都感到震惊,将它看重得如同祸患缠身。为什么受宠与遭辱都感到震惊?因为受宠是卑下的事情。这样,得到宠信就感到惊喜,失去宠信就感到惊惧,所以说受宠与遭辱都同样震惊。为什么说会重视得如同祸患缠身?我之所以有大患缠身的感觉,是因为太过于看重自身的存在。如果没有了自身的存在,我哪里还会有什么祸患产生?因此,只有愿意忘我治理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交给他;只有不顾自身来治理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解析】
本章也是道家有关人格修养的理论。老子在批评世人过于看重自身的境遇时,提出应当将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保持其人格尊严,不要因外界的毁誉而影响自身的生活态度。只有宠辱不惊的人,才能不患得患失。当然,能够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在老子看来,只有圣人才具有这样的品格。七章中写道:“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也是说将自己的利益置于众人之后,对个人的得失置之度外,这样做虽然看似吃亏,其实他因此而赢得众人的拥戴,这是具有领袖品格的人,惟其如此,才能承担起治理天下的责任。

历来有人认为,本章强调的是“贵身”的思想,所依据的是章中的“贵大患若身”句。如范应元云:“贵以身为天下者,不轻身以徇物也;爱以身为天下者,不危身以掇患也。先不轻身以徇物,则可以付天下于自然而各安其安;能不危身以掇患,然后可以寓天下而无患矣。”(《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认为:“《老子》中亦有许多处持‘贵生轻利’之说,如老子云:‘贵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贵以身为天下’者,即以身为贵于天下,即‘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之一毛’,‘轻物重生’之义也。”

陈鼓应在《老子注译及评介》中解释道:“老子认为,一个理想的治者,首要在于‘贵身’,不胡作妄为,这样大家才放心把天下的重责委任给他。”并解释为圣人应当“重视身体一如重视大患”,此说似不确。

本章前半部分主要是以世人过于关注自身的荣辱得失为反衬,提出国君作为天下的治理者应当忘我,达到“无身”的境界,从而做到“贵以身为天下”和“爱以身为天下”,才能将天下托付给他来治理。

所以前面的“贵大患若身”是写世人的心态的,不应用在“圣人”的身上。倒是庄子在《逍遥游》中写了位宋荣子,其处世态度是“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宋荣子对待荣辱的态度,可作为本章的注脚。

因此“贵以身为天下”和“爱以身为天下”,完全是讲老子认为圣人治国不应当只注意个人的享受,满足一己之私欲(如上章所言之“色、乐、音、味、驰骋田猎”等),更不应当像世人那样,成天计较个人一时的荣辱得失,战战兢兢地过日子,唯恐惹上什么大的祸患。

圣人应当是有超越世俗人的更高的境界,所谓“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四十九章),“圣人常善救人”(二十七章),圣人要像“天之道”一样,“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八十一章)。

阅读老子的作品,不应当单独抽出其中一两句话,过度发挥。《老子》五千言,并无所谓“贵身”的思想,也找不到这样的语言,倒是在老子之后的杨朱那里才有了“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贵生”和“重己”的思想。但是杨朱的“贵生”、“重己”思想和“全性葆真,不以累形”的观念,并非从老子那里继承来的,因为老子在其书中,念念不忘于“圣人之治”,如果他想的是“贵生“”、“重己”,大可不必绞尽脑汁去写这一部《道德经》。

把杨朱的“贵生”观念加到老子身上恐怕是无据的,倒是庄子的人生态度颇受杨朱的影响,不与统治者合作,追求一种自由的“不以物累形”的“逍遥”境界,但庄子的观念也不等同于老子的观念,用庄子的思想去解释老子,也是要小心的,否则就会发生偏差。至于有的人用后代道教的养生理论、炼丹术来解释本章的“无身”、“贵身”,那是后人的创造,实在不宜加在老子的身上。
打开淘股吧APP
2
评论(57)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永动机

25-10-03 23:32

0
庄子《秋水》:
“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

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
证曏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
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
明乎坦途,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

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
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

事物的量是无穷无尽的,时间是没有尽头的,事物的分际是没有常态的,事物的始终也是没有固定规律的。

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能够观察到远近的一切,因此不会因为事物小就认为它少,也不会因为事物大就认为它多,因为他们明白事物的量是无穷无尽的;

他们能够验证过去和现在的事情,所以不会因为事情遥远就感到困惑,也不会因为事情近在咫尺就感到难以企及,因为他们明白时间是没有尽头的;

他们能够洞察事物的盈虚变化,所以不会因为得到就欢喜,也不会因为失去就忧愁,因为他们明白事物的分际是没有常态的;

他们能够明白人生的平坦道路,所以不会因为出生就感到喜悦,也不会因为死亡就感到祸患,因为他们明白事物的始终是没有固定规律的。

总的来说,人们所知道的,远远不如他们不知道的多;人们活着的时候,远远不如他们未出生的时候长;用极其有限的智慧去追求无穷无尽的知识领域,所以会陷入迷乱而不能自得其乐。
永动机

25-10-03 23:19

0
苏辙《老子解》:
“古之达人,惊宠如惊辱,知宠之为辱先也。贵身如贵大患,知身之为患本也。
是以遗宠而辱不及,忘身而患不至。所谓宠、辱,非两物也。辱生于宠,而世不悟,以宠为上而以辱为下者,皆是也。
若知辱生于宠,则宠固为下矣。

故古之达人,得宠若惊,失宠若惊,未尝安宠而惊辱也。
所谓若惊者,非实惊也,若惊而已。贵之为言难也,有身,大患之本,而世之士难于履大患,不难于有其身。
故圣人因其难于履患,而教之以难于有身,知有身之为难,而大患去矣。” 

古代的通达之人,面对荣耀就像面对羞辱一样,因为他们明白荣耀往往会带来羞辱。他们把珍视自身看得如同面对重大祸患一样,因为他们知道身体本身就是祸患的根源。

所以,他们抛弃荣耀,就不会遭受羞辱;忘却自身,就不会遇到祸患。所谓荣耀和羞辱,并不是两个独立的东西。羞辱是因荣耀而生的,但世人却不明白这一点,总是把荣耀当作好事,把羞辱当作坏事,这都是错误的。如果明白了羞辱是由荣耀而生,那么荣耀本身就不是值得追求的了。

所以古代的通达之人,得到荣耀时会感到惊惧,失去荣耀时也会感到惊惧,他们从不会因为享受荣耀而忽视可能随之而来的羞辱。所谓“感到惊惧”,并不是真的害怕,而是一种警惕的态度。珍视自身是困难的,因为身体是大祸患的根源。而世人往往害怕遭遇大祸患,却不害怕拥有身体。

所以圣人利用世人害怕遭遇祸患的心理,教导他们要警惕拥有身体。一旦明白了拥有身体的危险,那么大祸患也就自然消除了。
永动机

25-10-01 23:18

0
王弼注:无物可以损其身,故曰“爱”也。如此乃可以寄天下也。不以宠辱荣患损易其身,然后乃可以天下付之也。

今译:没有外物可以使自身受损,所以叫爱,这样才可以将天下寄托于他。宠辱荣患不会使自己改变,然后才能担当天下大任。
永动机

25-10-01 23:17

0
王弼注:无物可以易其身,故曰“贵”也。如此乃可以托天下也。

今译:不被外物改变自身叫做贵,这样才可以将天下托付于他。
永动机

25-10-01 23:12

0
王弼注:宠必有辱,荣必有患,宠辱等,荣患同也。为下得宠辱荣患若惊,则不足以乱天下也。

今译:有受宠的时候也必然有失宠的时候,有荣耀的时候也必然有落魄的时候。宠和辱,荣耀和患难都是本质相同、根源相同的。地位低下的人遇到宠、辱、荣耀和患难的时候都像受了惊吓一样,天下就不会动乱了。
永动机

25-10-01 22:37

0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说的一句话:
你眼中的自己不是你,

别人眼中的你也不是你,

你眼中的别人才是你自己。 
永动机

25-10-01 22:35

0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