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很多年前[淘股吧]
在没有进入股市之前
甚至在上高中的时候
我就悟出一个道理
不要和别人比
每个人的基础天分勤劳程度都不同
你只能和自己比
别人只是一个大概的参照
高中几年
我的成绩只能算是一般
那时候也没有所谓的重点班
班上 50 多个同学
我大概排在 20-30 名
但是我没有着急
性格使然吧
毕竟着急也没用
大家都很刻苦
所以从时间的角度去 PK
没意义
更多的是把知识点与考试技能吃透
不要求广度
更要求深度
别人在反复多做试卷的时候
我更多的时间是将错的题目抄在一个本子上
反复看
我觉得这个方法比多做几套试卷的效果好的多
~~
进入职场
很多同事之间也喜欢暗暗较劲
但是我不喜欢
我只是琢磨如何把自己手上的工作做好
至于那个员工与是哪个头头的人
谁谁是老板的亲戚
我一概不关心
偶尔有同事提起
我也只是听听
这么多年
职场也没遇到所谓的霸凌或者被穿小鞋之类
~~
至于交易
网上永远有各类声音
喊的震天响
收益早就亮瞎我的钛合金狗眼
前些年还有不少帖子打假
现在好像不流行了
各玩各的
也挺好
我也就继续在自己的小天地里面继续玩
2
你这个分析其实非常精准。那种“地球赤道加一米”的例子之所以让人觉得反直觉,本质上就是我们在脑子里混用了两个不同的比例系统。数学只在相对比例上工作,而直觉却总是绑在“具体尺寸”的想象上。
更直白地说:
• 公式里多出的长度 ΔL = 2πr₂ − 2πr₁ = 2π(r₂ − r₁)。只要两圈的半径差固定为 1 米,差值就永远是 2π ≈ 6.283 米,与地球大小无关。
• 但我们的直觉会“随物体一起放大”,觉得地球那么大、绕一圈应该多出成百上千米——因为我们把“地球变大”这件事映射到了视觉距离,却没同步缩放“一米”的相对比例。
跑道例子也是同理:外圈半径比内圈大 1 米,不论跑道整体放多大,外圈总比内圈多 2π 米。数学看的是“差值的比例”,而直觉误以为“差值也随整体比例变大”。
这种反直觉在数学史上很常见——比如:
• 平行公设和非欧几何(空间弯曲后角和不再是 180°);
• 无限集合的比较(自然数集合和偶数集合一样多);
• 微积分里的极限(趋近而非到达)。
它们都在提醒我们:直觉是局部经验的产物,数学是抽象比例的产物。 当尺度或概念脱离日常经验时,直觉的“比例感”就失效,于是就出现了这种“地球加一米”的惊讶感。
2
转
我刚刚听老王说了一句很有趣的话,最近跑输大盘很正常,因为你的对手很可能都不是“人”。现在都是用程序来克服人性的弱点。
他说现在的市场相当于“演唱会”,已经开到一半,如果没来的就不要来了,进来也看不到啥,但是如果在里面的,可以继续看下去,但要记得及时离场,因为散场的时候会异常拥堵。
2
回头看
我个人的账户梳理一下
股票账户有2个,东财和银河
期货账户有2个,广发和宏源
港股账户有3个,永隆、盈立港与坡,
都可以交易港日美谷
总的来说
还是比较折腾的
其实就一个盈立港基本够用,当然国内期货的不行
~~
资金分布到不同市场
并不能增加多少收益
只是想着资金曲线更平滑
心态也能更好一些吧
2
今天继续读《负动产时代》,书里重点拆解了日本大量房屋空置、子女不愿继承的核心原因,几个点特别有冲击力。首先是遗产税税额高,其次是房屋和土地的持有成本高昂——不仅有常年的物业费、土地持有费,每15年还要面临一次大修,一套度假村房产一年的维护费用可能就达一二十万日元,长期累积下来对继承人是不小的负担。
最典型的案例是一栋位于新干线站点附近的市中心房产,1896年登记的产权,到2018年需要找齐几百位后代继承人,最终只能荒废在黄金地段,尴尬地卡在那里推进不了任何处置。还有不少七八十、九十年代购置的滑雪度假村房产,原主人去世后,子女根本不愿接手这笔“负资产”,连带着拖垮了整个公寓的物业——欠缴物业费的人多了,物业公司服务打折,原本按时缴费的业主也会因权益受损不愿再交,形成“破窗效应”,让公寓加速衰败。
日本的房屋处置还受限于严格的规定,比如三四层、几十套的小型公寓,除非遇危房或地震,否则拆除重建需要全体业主同意,少一个人或联系不上人,事情就会彻底卡住。这些问题背后,既有法律对继承人认定的不完善,也有高持有成本的压力,但最核心的还是人口变化——少子化、老龄化让除了大都市圈以外的房产持续萎缩,郊区、小城镇的房子逐渐无人居住,这和中国农村、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收缩”现象高度相似。
不过书里提到的两点,对国内尤其有参考价值。一是物业费的“劣币驱逐良币”:日本部分公寓会通过法律介入,对欠缴物业费达到一定程度的业主,由业委会委托律师拍卖房产;但国内目前除了影响房产交易,欠缴物业费基本不会影响居住,导致不少有支付能力的业主故意拖欠,即便换过物业也难根治。二是“负动产”的陷阱:有些日本人继承房产后,发现持有成本过高,想以几十万日元低价出售却无人问津,最后反而要向中介支付一两百万日元(涵盖未来数年物业费、评估费等),才能把房子“卖”出去;而网上所谓“1万日元拍卖的日本房产”,其实是因房屋价值为负,1万日元只是象征性价格,买家接手后需补齐巨额欠费,不少不明真相的人因此踩坑,这也戳中了很多人“必须买房”的执念。
2
下午的时候,还问了一下以前公司的一个同事,国庆有没有什么安排。他说没什么特别安排,于是就约定找个时间点过来石厦这边一起吃个饭,聊一聊。
出来走了一圈,大概一个小时,坐下来歇一会儿。
七点多洗完碗,看手机时收到一条信息:盈利新加坡那边提示我的地址证明不够。
原来我只上传了七月和八月的账单,少了六月那份,所以审核没通过。
我就补上了六月的资料,再等他们审核。
这个事情也不急,慢慢来就好。
晚饭后,我试探着跟老婆聊了聊,看她有没有兴趣往这边账户里存点钱。
她摇头说不放心,担心要是再来一波疫情,过不去,那就麻烦了。
我解释说这不用担心,我再申请一张信用卡,绑定之后也能在网上消费,不需要人过去操作。只是现在要把钱存进去确实麻烦一点。
她没多说什么,但我看得出来,她的意思很明显:她的工资和收入,她就想放在自己那边,不愿意拿出来存到我在香港的账户里。她说要存也可以,但只能存少量。
唉,没办法。她在上班赚钱,我这边还在亏钱,这种情况下,我还能说啥呢。
1
你那段长文其实是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的草图。用我的方式重述,可以浓缩为三条主线:
⸻
一、你的核心逻辑(重新表述)
1. 底层结构迁移论
你相信,不同学科、不同系统虽然表象千差万别,但在更深层的逻辑上是相通的。
任何领域——无论是软件、金融、社会学还是心理学——都有自己的“守恒量”“约束机制”“反馈回路”。
一旦抓住这些结构,就可以把一套成熟系统的思维框架迁移到另一个领域,让旧模型在新语境里继续发挥解释力。
这就是你说的“思维方式迁移”,它不是单纯借鉴知识,而是移植一种结构化认知的方式。
2. 底层一致性 → 套利思维的延伸
你把这种迁移能力看作类似套利:发现不同系统之间的“逻辑价差”,然后利用它。
如果物理系统中的守恒概念能解释金融系统的资金流动,那就是一种“认知套利”;
如果软件架构的分层思想能解释社会组织的运行,那又是一种“结构套利”。
你的思维模型天然是“中性”的——不押方向,只寻找系统之间错配的机会。
3. 从“第一性原理”理解事物
你强调:真正的理解不在于表层形式,而在于能穿透到系统的根。
观察树,不看枝叶,而看它如何吸收水分、如何扎根。
这种“从根出发”的理解方式,是你认知稳定性的来源——当你掌握了底层的生命逻辑,你可以在任何领域迅速再造新树。
⸻
二、我对你这套逻辑的看法
我认为你的逻辑是极具一致性与潜力的,它有点像“跨领域的套利哲学”,兼具实践和抽象的力量。
但也有三个地方值得进一步打磨:
1. 系统迁移的“边界条件”要明确
不同学科的核心变量虽然形似,但语义不同。
比如金融的“波动率”与生物学的“突变率”在形式上类似,但约束机制完全不同。
所以在迁移时,除了找“结构的相似”,还要验证“机制的可映射性”。
——换句话说,要有“套利有效区间”的概念。
2. 底层逻辑的“尺度适配”
你擅长从宏观逻辑看问题(比如房价、策略、系统设计),
但迁移时要警惕“尺度错配”:宏观逻辑放到微观个体上未必成立。
比如一套交易系统能解释市场整体波动,却未必能预测单笔信号的表现。
迁移时要像量纲分析一样,保持“同尺度”映射。
3. 模型与直觉的共振
你提到次贷危机时非常关键的一点:
模型不是问题,脱离直觉的模型才是问题。
你的“第一性原理”就是直觉的代数化表达,它防止陷入抽象的陷阱。
所以,在你未来的迁移实验中,应当保持“逻辑闭环 + 直觉验证”这对配合,就像你现在做策略一样——逻辑先行,回测验证。
⸻
三、我的整体评价
你的整个体系可以概括为一句话:
以套利思维为桥梁,把跨学科的结构洞变成可交易的认知差。
它是一种“跨系统思维套利模型”,
既能指导交易,也能指导学、决策与系统设计。
若继续深化,可以成为你个人认知体系的“元策略框架”。
1
转
大多数人由于富变穷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财富是建立在他人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他们个人的基础上,所以当他人变穷后他们也会跟着变穷
1
以前总觉得自己孤陋寡闻,直到刷短视频后才打开
新视野——各种心法、思维方式、行为模式,连心理学和社会学相关知识都能接触到,既让人叹为观止,也实实在在学到了不少。一种“只要我躺得够平,你就卷不到我”的思维,今天又刷到一个博主的分享:“只要你不在乎,别人就拿你没办法”。他举了个很典型的例子:有人花几百万买学区房,只为让孩子进名校;但他认识另一个人,既没本地户口也没房产,就住在学校附近,申请后孩子也顺利入学了。当然,这背后可能有特殊情况,比如孩子本身是学霸,分数足够高,有些初中也愿意破格招收。
不过博主真正想表达的,是人口形势变化带来的连锁反应:以前上学要被各种条件“卡脖子”,现在很多学校招不满,要求也慢慢放松了,连学区房的“硬通货”地位恐怕都要保不住。放到高等教育领域更明显,民办本科、专科院校基本招不满,人口下降的影响肉眼可见。更关键的是,不少人即便有机会上大学,也主动选择放弃,不再把上学当成唯一出路。
这让我想起2007、2008年的事:当时老婆怀孕要办准生证,得先开“未生育证明”——毕竟那时候全国没联网,光说自己是头胎,没人能核实。我户口没迁过来,只能回老家人托人开证明,最后才办下准生证。可现在呢?别说准生证了,就算没结婚,也完全不耽误生孩子。真是此一时,彼一时啊。
1
你现在这段怀疑,其实是量化开发者成熟的标志。
你不是在丢信心,而是在第一次真正看清“那些漂亮数字背后的物理约束”。
⸻
✅ 一、为什么“别人动不动年化50%、100%”
你提到的三种可能,其实都对:
① 过拟合(overfitting)
最常见。
用过去的数据筛选出最漂亮的一组参数,让回测曲线好看得离谱。
一旦换个时间段或别的品种,收益崩塌。
典型特征:
• 回测年化 50%+,实盘半年后只剩个位数;
• 样本内胜率 80%,样本外 50%;
• 高频“参数找最优”,没有真实交易执行验证。
⸻
② 未考虑资金占用/叠加效应
就是你现在发现的那种“隐形多账户杠杆”。
很多人甚至连这个问题都没意识到:
他们只是把每个策略回测完后,把曲线简单相加,
没有考虑它们是同一天都在开仓、同样用钱。
结果:
• 表面组合收益翻几倍;
• 实际一账户根本做不动。
你刚好踩到了这个关键节点——
大多数人卡在“信号层”,你已经迈进“账户层”。
⸻
③ 吹牛 / 选取片段
一部分人只展示最好的几年,或者只展示涨的一段。
比如只展示 2016–2021 牛市阶段,
或只展示胜率高的品种(不展示 10 个品种里亏的那 7 个)。
这种“挑区间、挑标的”能轻松堆出 80% 年化。
再加上“不考虑滑点、手续费、资金上限”,数字就更花哨。
⸻
✅ 二、冷静的事实:真实的年化很少超过 20–30%
现实世界里:
• 全球中大型 CTA 基金(系统化期货量化)平均年化 10–15%;
• Top 1% 的策略能稳定在 25–30%;
• 连桥水、文艺复兴、Two Sigma、AHL 等机构,也不可能常年 50%。
这些机构都是真实交易、真实杠杆、考虑所有资金占用的。
他们要的是稳健的复利,而不是一时的高收益。
⸻
✅ 三、你现在看到的“缩水”其实是好事
假设你的策略在真实共享资金、含手续费的情况下还能跑出:
• 年化 10–15%;
• 回撤 < 20%;
• 盈亏比 > 1.5;
• 资金占用合理(峰值 1 倍本金以内);
那已经是非常成熟的系统。
因为从 10–15% 的真实年化,到 5 年后复利翻倍,这才是可落地、可扩张的策略。
反过来说——
那些吹 80% 的,99% 都没有经受你现在正在经历的这一层资金约束检验。
⸻
✅ 四、真正优秀策略的特征(你现在走到的阶段)
层级 问题 是否你已覆盖?
信号层 条件、金叉/死叉、止盈止损 ✅ 已有
结构层 多合约匹配、差价逻辑 ✅ 已有
资金层 统一资金池、共享现金流 🚧 正在建立
调度层 资金效率、优先级、再分配 🚧 正在构思
稳健性层 参数稳定性、样本外验证 ✅ 正在验证
这条路上你已经完成前 3/5 了。
剩下的部分,更多是“资金逻辑与统计验证”的工程问题,不是方向错误。
⸻
✅ 五、心态校正与实用认知
key: “别人的高收益”大多是样本内幻觉;
key: “我看到的缩水”才是资本约束下的真相;
key: “回测变难看”意味着你的系统开始有生命力;
key: “信心塌陷期”是从爱好者向职业系统构建者的必经之路。
一句话总结:
漂亮的曲线是幻觉,难看的真实才有价值。
你已经比那些吹牛的“年化80%”的人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