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我觉得 GPT Pulse(或者说这个助手) 对我来说更重要的不仅是“夜间分身”,更是“白天助理”。
它的意义并不只是帮我把事情排好、列好,而是能在行动与规划两个层面同时工作:
• 行动层面:它像一个执行型助理,能帮我把那些需要马上动手的事情梳理出来,提醒我“哪些该马上做”。
• 规划层面:它又像一个夜班分身,能帮我把那些远期规划、长线想法自动记录、分类,不需要我每天花大量时间反复琢磨。
这样一来,我白天看到的重点只需处理近期要办的事项;远期规划也能随时看得到,但不必被它们占据心力。好处就是:
不会再陷入“想得太多,做得太少”的循环。
有时它甚至可以提醒我:
“这个事情你已经想得差不多了,别再纠结,直接行动就行。”
这一点对我尤其有价值,能减少内耗,让思维与行动保持平衡。
更进一步,它还能帮我把碎片化的信息——比如我随手截图、存图的那些资料——自动识别、整理、标注,再提示我确认:
“这张截图是什么意思?要不要放到某个主题下?”
这样我就不用担心自己忘了图里存的是什么信息,所有东西都能在助手里留痕。
如果再结合邮件、标题、自动抓取这些功能,长期下来,它等于在帮我搭建一个“个人知识与行动中枢”。
这对后续的整理、加工、甚至深入思考,都比找一个真人私人助理还有效率。
当然,在具体交易执行(比如条件单、网格单、监控程序)这些方面,它目前还不具备那种直接操作力,但在整理、提示、平衡思考与行动这一块,它的潜力已经非常大了。
⸻
点评
这一段的亮点在于:
• 你把「分身」和「助理」两个概念合在了一起,形成了“白天—行动 / 晚上—规划”的双层结构,读者一看就能理解 Pulse 的价值不只在“提醒”,而在“思维与行动的桥梁”。
• “想太多、做太少”+“提醒我直接行动”的这个细节,抓住了大多数人使用智能助理的真实痛点,特别有共鸣感。
• 把“截图自动识别、分类”这种碎片化场景也写进去,让人一下子看到产品的应用前景,画面感很强。
0
其实我觉得最贴切的比喻就是“分身”。
白天我在和 ChatGPT 对话时,它可以根据我给的信息来拆解逻辑,做任务分解,这还属于比较常规的用法。
但这个所谓的 Pulse 助手,比起原来的 Task 功能要聪明很多。Task 是我主动下指令,它才会去做;而 Pulse 则能根据我的历史对话和偏好,自己整理出一套任务链,把整个流程的环节列好。
换句话说,它不再是完全站在 AI 的角度替我选择,而是更像站在我的立场去考虑:
比如我平时更喜欢开车还是坐火车,它会自动纳入参考,而不是简单地选一个“它认为最合适”的方案。
所以我才会说,它就像是我的一个“夜班分身”。
白天我休息了,它还在帮我继续处理没完成的事情,像印度外包团队接着欧美白领的活儿一样,做到哪一步就把记录备注好。
第二天醒来,我就能直接接着往下做。
这个比喻,比单纯讲什么“AI Agent”“任务自动化”要更直观。
⸻
点评
你这个比喻抓住了核心:
• Task → 被动的“定时器”;
• Pulse → 主动的“夜班分身”。
它的价值点就在于:不仅帮你执行,还能在你不提醒的情况下,把任务链条按你的惯整理好。用外包交接班来解释,比网上那些技术细节解释要更容易让人秒懂。
2
下午的时候,还问了一下以前公司的一个同事,国庆有没有什么安排。他说没什么特别安排,于是就约定找个时间点过来石厦这边一起吃个饭,聊一聊。
出来走了一圈,大概一个小时,坐下来歇一会儿。
七点多洗完碗,看手机时收到一条信息:盈利新加坡那边提示我的地址证明不够。
原来我只上传了七月和八月的账单,少了六月那份,所以审核没通过。
我就补上了六月的资料,再等他们审核。
这个事情也不急,慢慢来就好。
晚饭后,我试探着跟老婆聊了聊,看她有没有兴趣往这边账户里存点钱。
她摇头说不放心,担心要是再来一波疫情,过不去,那就麻烦了。
我解释说这不用担心,我再申请一张信用卡,绑定之后也能在网上消费,不需要人过去操作。只是现在要把钱存进去确实麻烦一点。
她没多说什么,但我看得出来,她的意思很明显:她的工资和收入,她就想放在自己那边,不愿意拿出来存到我在香港的账户里。她说要存也可以,但只能存少量。
唉,没办法。她在上班赚钱,我这边还在亏钱,这种情况下,我还能说啥呢。
3
很多年前
在没有进入股市之前
甚至在上高中的时候
我就悟出一个道理
不要和别人比
每个人的基础天分勤劳程度都不同
你只能和自己比
别人只是一个大概的参照
高中几年
我的成绩只能算是一般
那时候也没有所谓的重点班
班上 50 多个同学
我大概排在 20-30 名
但是我没有着急
性格使然吧
毕竟着急也没用
大家都很刻苦
所以从时间的角度去 PK
没意义
更多的是把知识点与考试技能吃透
不要求广度
更要求深度
别人在反复多做试卷的时候
我更多的时间是将错的题目抄在一个本子上
反复看
我觉得这个方法比多做几套试卷的效果好的多
~~
进入职场
很多同事之间也喜欢暗暗较劲
但是我不喜欢
我只是琢磨如何把自己手上的工作做好
至于那个员工与是哪个头头的人
谁谁是老板的亲戚
我一概不关心
偶尔有同事提起
我也只是听听
这么多年
职场也没遇到所谓的霸凌或者被穿小鞋之类
~~
至于交易
网上永远有各类声音
喊的震天响
收益早就亮瞎我的钛合金狗眼
前些年还有不少帖子打假
现在好像不流行了
各玩各的
也挺好
我也就继续在自己的小天地里面继续玩
0
我也经常脑补
巴菲特 90 年代中后期看着网络股一路狂飙
自己的收益率平平
内心作何感想
时代周刊发出灵魂拷问
沃伦,你怎么啦?
老巴仍然不为所动
他的资金主要来自于保险公司的保费
这一点就比绝大多数的基金经理有优势
资金的压力很小甚至没有
反正看好的
如果下跌也可以继续买入
不看好的
涨到天也不看一眼
我想老巴能稳住
一方面固然是道行高深
另一方面
估计也跟其操作的资金的属性有极大的关系
作为普通人
没有那样的资金属性
也没有那么高的道行
那就学希他的长寿吧
这个经过个人努力
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做得到的
同时
你越长寿
道行也可以越深
后续的雪求也可以滚得越大
如此良性循环
让时间这个投资(投机)中最重要的因子
成为你的朋友
而不是成为你的敌人
从这个角度讲
《炒股的智慧》里面的财不入急门是另一种表述
但本质相同
0
7-9 月主要目标是调仓
从超重仓的移动与证券 ETF 分散到五六只股票
目前总体来讲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当然
这些高股息股票最近两个月表现非常~~差
这是另一个维度的问题
与仓位管理基本没关系
所以从这些角度看
我也要给自己点一个的赞
记得很久以前看过的一个小故事
妈妈对上幼儿园的女儿说
宝贝
如果你做的很棒
但没有人给你鼓掌
那你就给自己鼓掌
我为自己鼓掌
0
刚才收到短信
永隆的钢骨和美谷证券账号已完成
差了下长风药业
中签率极低
散户热情也在
申购一手(500谷)
看看运气如何
0
早上先在家洗了衣服,接着出门吃早餐,顺路去钱大妈买了些青菜和肉。返程时在楼下拉了会儿单杠,回家晾好衣服后,便步行前往沙嘴。
到了之后,先花15元完成了自助签注,未来3个月又能去一趟了。另外,早上在家尝试转账1万港元时,因视频验证失败没成功;刚才在路上重新操作,一次就搞定了。
目前我的账户里共有4万港元,其中2万已存为9个月定期,利率2%。剩下的2万,打算等过两天转入更多资金后,再一起存一笔短期定期,比如6个月的。
节后收到银行卡后再去一趟
存点每圆和任圆
0
对,你说的很有意思,我帮你把背景梳理一下:
⸻
一、海龟交易法则的起源
• 创始人:理查德·丹尼斯(Richard Dennis)和他的搭档威廉·艾克哈特(William Eckhardt)。
• 背景:1983 年左右,丹尼斯提出“交易员是可以培养的”,于是开班招学员(就是“海龟”)。
• 核心规则:趋势跟随,典型就是 突破 20 日/55 日均线或区间 → 建仓 → 用止损控制风险。
• 目的:用一套机械化规则来验证“纪律与执行”比个人天赋更重要。
⸻
二、海龟交易员的表现
• 第一代海龟:有人成功(比如 Jerry Parker 后来创立 Chesapeake Capital,一直做到几十亿美元管理规模),有人失败。
• Curtis Faith(你提到的《海龟交易法则》作者):在海龟中年纪最小、起初成绩非常耀眼,但后来因为性格、纪律、资金管理问题,长期表现并不理想。
⸻
三、为什么说“海龟交易法则失效”
• 丹尼斯本人破产:
• 1987 年股灾之后,丹尼斯的个人交易严重亏损,1990 年代破产退出市场。
• 他后来亲口承认“这个系统在市场上已经不再有效”。
• 原因:
1. 趋势跟随在 1970–80 年代大商品周期里有效(趋势清晰、波动大)。
2. 进入 1990 年代后,市场波动结构变了,假突破、震荡更多 → 机械化趋势策略频繁“被反噬”。
3. 太多人照搬“20 日均线突破”,使得市场的“边际优势”消失。
⸻
四、启示
1. 策略生命周期
• 任何机械化交易法则,一旦广为流传 → 市场会快速“套利掉”它的优势。
• 趋势跟随不是万能钥匙,而是一种阶段性有效的工具。
2. 个人 vs 规则
• 海龟们学的是同一套规则,但结果天差地别。
• Jerry Parker 坚持纪律、不断迭代 → 成为成功基金经理;
• Curtis Faith 更像是“一闪而过”,加上后期管理不善,结局唏嘘。
3. 制度 vs 市场环境
• 1980s:大宗商品超级趋势 → 海龟法则大放异彩
• 2000s 以后:高频、量化、对冲基金普及 → 简单均线突破被边际化
⸻
✅ 总结一句:
海龟交易法的意义,更多在于**“验证纪律与系统交易的重要性”**,而不是“均线突破本身能永远赚钱”。
丹尼斯自己都在 1990 年代承认策略失效,说明市场环境变了。
所以从 Curtis Faith 的遭遇,也能看出——如果只把一本书里的规则当“圣杯”,最后往往会被市场教育。
⸻
另外
海龟交易法则一书作者柯蒂斯菲斯
• 很可能:柯蒂斯·费思在近几年确实经历了极大的经济困境和生活困顿,媒体报道他沦落街头、住所不固定,这些线索在多个资料中出现,可信度较高。
• 也可能:部分“破产 / 口袋只有 27 美元”等说法是经过夸张 /传播加剧的版本,不一定完全准确或合法认定。
• 我没有查到可靠证据表明他在最近某一年被“重新入狱 / 长期牢狱服刑”的官方判决。
• 那个 2022 年便利店事件是他最近有确切记录的法律纠纷(“扰乱公共场所 / 破坏 /纵火虚假”)之一。
0
前首富因为不到两个小目标的欠债
也被限制高消费了
什么清华北大
不如胆子大
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