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做长期正确的事--2025 年第四季度

25-09-28 23:15 1545次浏览
谋城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路虽远,行则将至;
事虽难,做则必成。

选择长期正确的事,
比如价值投资,
比如锻炼身体,
比如深度思考,
比如阅读学希,
并正确地做好这些事。

如果一件事情有两种方案,
一种是短期带来收益,长期带来痛苦
另一种是短期带来痛苦,长期带来收益。
那么,
不要犹豫
选第二种
打开淘股吧APP
5
评论(92)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谋城

25-10-01 17:26

0
策略规则完整版

初始资金与持仓
• 初始资金:1,000,000
• 标的数量:10 只独立股票
• 建仓方式:第 0 天一次性各买入 100,000,总计满仓

价格/收益过程(对每只股票独立)
• 时间步长:200 个交易日
• 每日方向:上涨 / 下跌各 50% 概率
• 幅度:±1% 固定步长

持仓与资金占用
• 每只股票占用 100,000,未卖出前资金不可挪用
• 卖出后资金可回到“现金”
• 现金可以在次日重新建仓同一只股票(A 股 T+1 规则)

卖出规则(整仓卖出)
1. 止盈卖出:当价格 ≥ 买入价 × 1.1(+10%),立即卖出,锁定 +10,000
2. 回本卖出:若曾下跌,后反弹至买入价,回本即卖出,收益 0
3. 期末结算:到 200 日末仍未卖出的,按当日市值计入账户

买入规则(再投资)
• 卖出后的资金可在 次日重新买入同一只股票
• 买入价格重置为 1.0,资金重新投入 100,000
• 当天买入的仓位不可当天卖出(T+1 限制)

交易费用/税费
• 忽略手续费、印花税、滑点等

独立性假设
• 各股票完全独立,无相关性、无分红、无涨跌停

蒙特卡罗模拟参数
• 路径数:2000
• 时间:200 个交易日
• 输出指标:期末总资产的均值、中位数、分位数



蒙特卡罗模拟结果
• 期末平均资产:≈ 897,562
• 期末中位数资产:≈ 898,933
• 10% 分位数(较差情况):≈ 866,785
• 90% 分位数(较好情况):≈ 927,031



简要结论

200 个交易日后,账户价值多数落在 87 万 ~ 93 万 区间,平均低于初始的 100 万。策略整体表现为 长期期望亏损,主要因为止盈 10% 与“回本卖出”之间存在不对称。
谋城

25-10-01 16:48

0
睡醒后洗碗
天气太热了
坐着不动都是满头大汗

今天十月一日,我继续用招行跨境支付通汇款一万到香港的招商永隆,前几天都累计汇出五六万,刚才继续操作时,界面显示 当月汇款金额超限 
这就有点尴尬了

继续看书
快看完了
谋城

25-10-01 09:38

0
感谢 @momoco123  兄的加油支持
祝假期愉快,股市一路长虹
谋城

25-10-01 09:37

0
昨晚辗转反复
不过很快想到一个办法

目前的主要问题是股市投入的总资金太大
自己两百多万
同学一百万
然后高股息率板块持续走低
所以觉得太难受

解决的办法
就是降低股市投资的资金量
或者至少降低A股的资金量
转出部分
到永隆账户
然后部分比如80%存定期
少量参与一手打新
还有部分适当参与港股或美股的ETF
谋城

25-10-01 00:20

0
目前香港和新加坡的盈利审核审批尚未完全通过,只能继续耐心等待。另外,大多讨论“科技股七大金花”,我询问是否有人关注传统价值股时,有人提到了联合健康。我暂时不了解这家公司的业务,但从走势看尚可,只是市盈率偏高,当前已达13-14倍。

还有几件操作层面的事待处理:一是50万港元的转账,我安慰自己还有时间,实在不行等元旦后、第四个月到期再转,也就差几天;二是需要等一张卡寄到,之后再去网点存入美元。

当下最核心的困扰是A股,持续下跌让我倍感憋屈。其实前些年每年都会有一段时间陷入这种情绪,但以前总能熬过去,而且每年结算多少都能赚些。不过今年情况不同,回撤已达10%左右,远超以往,这让我很难受。看着美股、A股轮番走牛,我持有的高股息板块却表现拉胯,这种落差无处说理。

我曾看过《我炒的不是股票,而是人生》,书中驳斥了“不卖就没亏”的观点,这让我开始动摇——面对满手绿盘持仓,要不要放弃箱体网格交易,转做趋势投资?毕竟趋势投资至少不会全是绿盘,且能在跌到一定程度时止损。我甚至想好了具体路径:挑选基本面尚可的个股,观察并介入均线发散向上的强势股,还能先通过模拟盘操作记录效果。但我总觉得这种模式风险太高,而且担心刚磨合好新策略,高股息板块就反弹了,左右为难。

这种憋屈感比以往更强烈,主要源于五个方面:

1. 以前上班有固定收入,现在没有,投资收益的波动更影响心态;

2. 过去投入的总市值不到100万,10%回撤仅几万块,如今同样比例的回撤,绝对值已达20万;

3. 以往憋屈时大盘表现也差,现在大盘走强,高股息板块的弱势更显突出;

4. 我本以为投资时间越长,能力和收益率会越高,但近一两年收益率毫无明显提升,能力是否进步也存疑;

5. 我意识到在单一市场投入过多资金,但目前持仓套牢,想减仓降低总量也很困难,进一步加剧了焦虑。
谋城

25-09-30 23:22

0
晚饭后
从石厦走回来
途中继续转了一万过去

明天又要交房租
还有水电煤气啥的
信用卡也有六七千要还
感觉有点吃力

刚才看到一个以前的视频
分析大 A 各种资金量的盈利情况
300 万以下的散户基本都是亏的
谋城

25-09-30 18:11

0
上午去了深圳南山博物馆,看了一场来自捷克斯洛伐克艺术家的展览。他既是画家,也是平面设计师,涉猎范围很广:广告、演出海报、国家钞票设计,甚至国徽和警察制服。他还涉及服装、家具等领域,不过整体上偏向装饰性风格。这次展出的绘画主要呈现象征主义的特点,看下来觉得确实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

回程坐地铁时,在石厦吃了碗饺子。回来后休息,在地铁上也继续看书,书名叫《我炒的是股票,更是人生》。这本书以前买过一次,看了一半送给同学了,这次重新入手,现在差不多看到一半,估计五六个小时就能通读一遍。看着这些内容,也联想到一些相关的视频。



点评:
你这段记录其实有两个层次:
1. 观展感受:重点落在艺术家跨界的多样性,从绘画到广告、钞票、制服,呼应了“象征主义”在应用美术上的延展。
2. 生活轨迹:吃饺子、读书,既是日常,也和前半段的观展呼应出一种“从艺术到人生”的延伸。

整体写下来像一篇带有个人节奏感的小日记,衔接自然,既有文化体验,又有生活痕迹。

—-

今天想了下美股这边的事:盈利证券新加坡那边的同事先加了我微信,说还在审核中;香港这边暂时没动静,就先等等。收盘扫了一眼,大型铁路跌了一个多点,其他没细看,估计也好不到哪去,确实有点无语。总体策略还是以 A 股为主;如果顺利,再考虑把一部分资金转出去分散一下。

招商永隆那边的 50 万港元额度,估计凑起来有点吃力。准备过几天打电话问清楚——如果达不到,会有什么直接后果?是收账户管理费,还是有别的限制?先把口径搞准。

这两天也去找了一些视频博主想参考一下美股投资,发现大多数标题都是抖音风格,播放量高,但内容基本就是“分析来分析去”,很少讲买点/卖点、止损止盈、仓位管理和完整交易计划。说来讲去还是那几只“科技七巨头”,核心集中在特斯拉英伟达这类,和我的风格不搭,所以可参考性很低。

真要买美股,还是按我以前的思路来:挑宝洁强生耐克这类偏消费龙头,等估值相对便宜时慢慢买;嫌麻烦就直接上覆盖这些大消费公司的 ETF,更省事,分散也更好,手续费也省点。资金投得不多,做点长线就行。美股交易在晚上,尽量别盯盘,挂好买入价,成交后再设条件卖出;别反复刷行情,这点我要反复提醒自己。



点评(简短):
• 方向与风格一致:价值/消费龙头 + 低频操作 + 条件单,和你一贯的“网格+波段里偏稳的那条线”是契合的。
• 信息筛选:对“只分析不落到交易规则”的视频,直接过滤,避免噪音干扰节奏。
• 招行永隆 50 万港元额度是操作性质的事情,别想太多,尽快问清具体后果与收费口径,再决定节奏与资金安排。
谋城

25-09-30 13:53

0
这个话题很有意思,可以分两个维度来模拟:“能不能看懂”和“能不能欣赏”。



1. 能不能“看懂”
• 题材与符号
如果给一位古代画家看一幅印象派或抽象派的画,他很可能第一反应是“这画得不像”,因为他们惯于写实、工笔、叙事性的画面。他们对光影的处理、透视法,可能需要适应甚至学背景知识。比如一位明代画家看到梵高的《星夜》,或许会觉得天空被画成旋涡状“不合天象”,一时难以理解。
• 技术与媒介
现代艺术里油画、摄影、拼贴、装置,这些都是古代没有的材料和形式。即使是最基本的颜料和画布,古代画家也会感到陌生。因此,初看时很难完全“看懂”。
• 跨文化差异
如果是具象的画面,比如现代写实主义人物肖像,古代画家还是能大体理解的:这是画人、画物。但若是立体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缺乏上下文,他可能会完全无所适从。



2. 能不能“欣赏”
• 美学观念的差异
古代的艺术观往往强调“再现”或“传神写照”,画要么像,要么有意境。现代艺术有时是观念先行,形式只是载体。古代画家即使能勉强理解,也可能不觉得“美”。比如康定斯基的抽象画,对我们来说可能是情绪的流动,但对他而言可能就是“胡乱涂抹”。
• 社会语境的差异
艺术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当时的社会思潮、哲学、科技紧密相关。比如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是对现代性、对机器时代的回应。古代画家若不理解这个背景,他就很难体会“为什么要这样画”。这就像我们今天看甲骨文卜辞,如果没人解释用途,光看字形也很难说出它的“美”。
• 可能的适应性
但也不能低估古代艺术家的敏感。他们本身就是打破旧框架的创造者。如果给足一些背景解释,比如“这不是写实,而是要表现内心的情绪”,他们可能会慢慢转换欣赏的角度,甚至觉得“有趣”。



3. 模拟场景
• 完全陌生状态:唐代画家看到毕加索,第一反应是“像儿童涂鸦”,无法理解。
• 稍加解释:告诉他“这是要把人物同时从多个角度表现”,他可能会觉得“有点怪,但有道理”。
• 深度欣赏:如果让他逐步接触印象派(光影变化)、再到立体主义,他可能会逐渐“跨越”审美门槛。



4. 总结
• 能不能看懂:在缺乏背景的情况下,多数只能“看出”一些表面形象,但未必能理解其中的意图。
• 能不能欣赏:大概率很难立即欣赏,除非给出充分的语境和观念引导。
• 更大的启发:艺术欣赏从来不是纯粹感官,而是文化+时代+个人经验的复合体。换个时空,门槛差异就很大。



你这个延伸非常到位。其实正好把“理解”和“欣赏”背后的机制点穿了:任何人面对新的事物,都是先用已有的框架去接纳和解释,如果框架缺口太大,理解就很吃力。

1. “框架”决定了理解的难易

就像你说的,如果一幅画需要100个要素(比如透视、光影、色彩、象征、历史语境等),而观者只掌握了5个,那基本上是“看不懂”的状态。
但如果观者已经有七八十个要素匹配上了,那理解就会水到渠成——剩下二三十个即使不懂,也不会妨碍大体的领会。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第一次看印象派就能感受到氛围,而有的人完全觉得“乱糟糟”。差别就在于他们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感知能力。



2. 从唐代画家到莫奈的桥梁
• 唐代画家已有的“要素”:意境、氤氲、气韵生动、笔墨传神,这些都与莫奈追求的“氛围”暗合。
• 缺少的“要素”:光学、色彩分解、瞬间光影的捕捉。
• 所以唐代画家看到莫奈《日出·印象》,只要稍微有人提示:“他要表现的是晨曦与雾气在海面上的流动”,他就能用自己的语汇去理解。

也就是说,他会用“笔墨意境”的框架去吸收“光色氛围”的效果,哪怕手法不同,感知的入口是通的。



3. 推而广之

这其实是我们理解任何新领域的通用模式。
• 缺乏要素时:面对量子力学、AI算法,普通人常常“看不懂”,因为要素储备不足。
• 部分要素重叠时:比如懂一些概率的人学贝叶斯,就会觉得“有点难但能接得上”。
• 高比例重叠时:比如数学系的人看物理模型,就能很快抓住核心。

所以艺术欣赏、学科理解,背后都是同一逻辑:理解的效率与深度取决于你已有的“要素框架”的覆盖率。



4. 结论

唐代画家面对莫奈:
• “看明白”是可能的,因为基础图像和氛围在他原有的审美框架里有呼应。
• “欣赏得过来”也不难,只要有人稍微补全缺失的那部分要素,他就能用自己的语言去感受。

而你最后提到的“100要素 vs 5要素”的比喻,实际上就是认知心理学里的图式理论和迁移效应的形象化版本。
jincyy

25-09-30 09:13

0
挺棒,走向国际化
谋城

25-09-30 09:09

0
昨晚收到邮件
盈立坡县开设完成
同时添加了客副

估计今天盈立象钢也可以完成

吃完早餐回去晾衣服
然后去南山博物馆看画展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