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做长期正确的事--2025 年第四季度

25-09-28 23:15 1568次浏览
谋城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路虽远,行则将至;
事虽难,做则必成。

选择长期正确的事,
比如价值投资,
比如锻炼身体,
比如深度思考,
比如阅读学希,
并正确地做好这些事。

如果一件事情有两种方案,
一种是短期带来收益,长期带来痛苦
另一种是短期带来痛苦,长期带来收益。
那么,
不要犹豫
选第二种
打开淘股吧APP
5
评论(93)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谋城

25-10-03 15:30

2
回头看
我个人的账户梳理一下
股票账户有2个,东财和银河
期货账户有2个,广发和宏源
港股账户有3个,永隆、盈立港与坡,
都可以交易港日美谷

总的来说
还是比较折腾的
其实就一个盈立港基本够用,当然国内期货的不行

~~

资金分布到不同市场
并不能增加多少收益
只是想着资金曲线更平滑
心态也能更好一些吧
谋城

25-10-03 15:27

0
原本想的是
只要我网格做的收益稳定
资金量慢慢变大
绝对收益额也会越来越多
设置好网格条件单后
基本只需要盘后看看就行

现在发现这样还不够
既然以网格(或波段)为主
那么完全可以横向扩展到多个市场
期货也是可以支持条件单的
一手呢也不用设置网格
纯粹的条件买单或卖单足够
如果做的稳定的话
后面也可以扩展到一次买卖两次

顺便搞搞打新
也不消耗多少时间

也就是说
从时间和精力的角度看
只要分一点点时间出来就够了
谋城

25-10-03 15:23

0
大概整理了一个文档

jincyy

25-10-03 13:16

0
挺棒。
谋城

25-10-03 12:01

0
以前我总看不上薅羊毛这类小钱,但现在觉得,既然自己有空闲时间,面对固定可薅的“羊毛”,适当参与也未尝不可。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港股打新,操作不复杂,正好能利用零散时间。

接下来我计划在下午或晚上做两件事:一是梳理目标股票,二是明确Excel表格的记录规格,同时确定期货的交易标的和介入价格,之后每天都在表格里更新相关信息,并且会把Excel截图同步发在这里。

对我而言,这种横向扩充交易标的的方式是有帮助的,因为底层逻辑都是网格或波段交易;更重要的是,每天贴图相当于一种“自我监督”,能强制自己不偏离原始计划,这一点至关重要。

回顾之前期货和期权亏钱的根本原因,其实就是没守好规则:既没选择远期的期货或期权合约,也没控制好仓位,而且做期权时还选了做空方向,时间对我完全不利。所以接下来我打算不再参与期权,只重新操作期货。每天收盘后,我也会整理好相关资料,完成一次简单的复盘。
谋城

25-10-03 11:52

0
除打新外,我当前的投资操作(无论是A股、美股还是港股标的),核心思路仍围绕高股息板块个股展开,要么做网格交易,要么做大波段。其中,限定资金量是最关键的前提——只要把资金量控制住,后续操作的稳定性会大幅提升。

为了进一步保障稳定,我计划引入每日复盘机制,重点关注资金量是否严格按限制执行。具体来说,就是先限定交易品种和个股,再给每只个股设定固定仓位,最后只在其价格处于中等偏低区间时才适当介入。这样操作虽不能保证每年都盈利,但能让整体资金曲线更平滑。

另外,由于我的投资涉及A股、期货、美股和港股打新,单一软件已无法完整反映总体资金收益率,所以我准备用Excel表格做汇总记录。表格将包含三大核心信息:投入资金总量、当日盈亏情况、当日主要操作,确保整体收益和操作一目了然。至于A股,因为主要依赖条件单和网格单自动运行,就不再在表格中详细记录具体操作了。
谋城

25-10-03 11:49

0
我发现使用豆包的语音输入时,时长不能太久。如果连续说四五分钟,偶尔会出现一段内容被截取的情况,这点比较影响体验,不过后续尽量缩短时长就能规避。但总体来看,它还是比GPT更顺手——GPT若输入两三分钟语音,上传、转录和语音转文字的速度会慢不少,所以我现在润色内容基本优先用豆包,很少再打开ChatGPT了。好了,这部分算是题外话,咱们接着说正题。

为什么我会考虑转出部分资金?核心原因在于,尽管我股票账户的持仓已经做了分散,目前持有6只股票,但它们几乎都集中在高股息板块。这个板块的优势很明确,就是相对抗跌,在市场波动时能提供一定缓冲;但缺点也同样突出,一是容易和大盘走势脱节,二是一旦板块进入沉寂期,这6只股票会因为属性趋同而集体低迷,这种情况和大盘好坏没有直接关系,完全是板块自身属性决定的。

为了改善这种单一性,我计划将部分资金做如下分配:

1. 借鉴当前“分散持仓”的思路,买入美股高股息板块的ETF。由于美股和A股是两个独立市场,高股息板块的行情周期往往存在时间差,这样能让整体持仓的波动更平缓,相当于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分散了风险,从资金曲线来看也会更稳定。

2. 利用日常空闲时间参与打新,主要包括港股和A股打新,以及可转债打新。其中港股打新优势明显,非交易日也能提前申请,且若只参与一手,操作上基本可以“无脑进行”,类似A股打新的便捷性;A股打新和可转债打新则会每天坚持参与。不过北交所打新我基本不会碰,一方面是当前资金量较小,参与北交所打新没有明显优势;另一方面,除非账户整体仓位极低,才会考虑少量分配资金尝试,这属于特殊情况,不做常规规划。

最后是期货方面,我计划按照“低风险、可控化”的原则参与鸡蛋期货。无论是网格交易还是稍大波段交易,本质都是围绕“价格区间”和“时间周期”展开,考虑到期货不同合约的时间差异较大,我会优先选择远期合约,这样能更好地匹配我的时间安排,这点需要特别说明。

同时,为了避免重蹈之前“仓位失控”的覆辙(之前期货亏损主要是因为仓位管理不当:期货多空双向、T+0交易且品种/合约繁多,盘中波动容易让人频繁跟风操作,这对普通投资者来说是很大的陷阱),我这次只计划转入“一手”的资金量,先尝试操作半年到一年,后续再根据情况调整。操作上也会做严格限制:只在固定价位买入,同时设置两个条件单——一个是价格条件单(触发目标价时自动平仓),另一个是时间条件单(设定截止日期,到期前必须清仓),确保即便不主动操作,系统也能自动完成平仓,从规则上杜绝仓位失控的可能。
谋城

25-10-03 10:51

0
继续看书《负动产时代》
里面提到日本的房屋登记原始参照的地籍图
最初是明治时代花了8年时间勘测整理
现在看里面的内容过于粗糙
有些勘测人员甚至敷衍塞责
导致地图与实际情况有很大差异
书中举出一个例子
地图上看到的两个地块
其中看上去较小的
面积居然是看上去较大的地块的面积的两倍甚至三倍多

~~

早上醒来
突然想到
从证券投资市场的广度来看
完全可以再次参与鸡蛋期货品种
但是小仓位中等波段的方式
比如最多一手,
介入价格在历史价位的中间偏低位置
盈立目标是50个点
只参与长期的(6个月或以上)品种,
在到期前3个月(90天)之前必须平仓

后续可能适当调整网格到波段的策略
资金当前主要是A股,逐步减仓到100-150万规模
适当分散到:
1、港银行中定期,利率大概2%
2、港打新,一手档,分配资金两三万港元,中签后开盘就出
3、期货账户3000 元,参与鸡蛋期货,买入后设置卖出条件单。
4、(中期,比如2025年底)少量资金(不超过5000)参与美债,或(不超过500)挂钩强生宝洁之类的消费ETF
谋城

25-10-02 22:28

2
今天继续读《负动产时代》,书里重点拆解了日本大量房屋空置、子女不愿继承的核心原因,几个点特别有冲击力。首先是遗产税税额高,其次是房屋和土地的持有成本高昂——不仅有常年的物业费、土地持有费,每15年还要面临一次大修,一套度假村房产一年的维护费用可能就达一二十万日元,长期累积下来对继承人是不小的负担。

最典型的案例是一栋位于新干线站点附近的市中心房产,1896年登记的产权,到2018年需要找齐几百位后代继承人,最终只能荒废在黄金地段,尴尬地卡在那里推进不了任何处置。还有不少七八十、九十年代购置的滑雪度假村房产,原主人去世后,子女根本不愿接手这笔“负资产”,连带着拖垮了整个公寓的物业——欠缴物业费的人多了,物业公司服务打折,原本按时缴费的业主也会因权益受损不愿再交,形成“破窗效应”,让公寓加速衰败。

日本的房屋处置还受限于严格的规定,比如三四层、几十套的小型公寓,除非遇危房或地震,否则拆除重建需要全体业主同意,少一个人或联系不上人,事情就会彻底卡住。这些问题背后,既有法律对继承人认定的不完善,也有高持有成本的压力,但最核心的还是人口变化——少子化、老龄化让除了大都市圈以外的房产持续萎缩,郊区、小城镇的房子逐渐无人居住,这和中国农村、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收缩”现象高度相似。

不过书里提到的两点,对国内尤其有参考价值。一是物业费的“劣币驱逐良币”:日本部分公寓会通过法律介入,对欠缴物业费达到一定程度的业主,由业委会委托律师拍卖房产;但国内目前除了影响房产交易,欠缴物业费基本不会影响居住,导致不少有支付能力的业主故意拖欠,即便换过物业也难根治。二是“负动产”的陷阱:有些日本人继承房产后,发现持有成本过高,想以几十万日元低价出售却无人问津,最后反而要向中介支付一两百万日元(涵盖未来数年物业费、评估费等),才能把房子“卖”出去;而网上所谓“1万日元拍卖的日本房产”,其实是因房屋价值为负,1万日元只是象征性价格,买家接手后需补齐巨额欠费,不少不明真相的人因此踩坑,这也戳中了很多人“必须买房”的执念。
谋城

25-10-02 22:14

0
现在还在楼下散步,从晚饭后8点半左右逛到现在,也快两个小时了。算上下午的行程,今天走路估计能有13000~15000步——下午和前公司同事吃完饭后,在商场逛了一两个小时,之后又找了家茶餐厅坐下接着聊,节奏还挺松弛。

不过下午处理港股打新的资金转入时,卡了个小插曲:两次转账都失败了,系统提示银行留存资料和这边的不一致。咨询服务人员后才知道,不能用身份证号,得用港澳通行证,想来当时招商永隆开户时,主要用的就是港澳通行证。换了证件信息再试,果然就成功了。

刚才散步时也理清了后续计划:等收到金葵花实体卡,节后就去香港,把美元存进账户,再带点人民币在柜员机存上。港股打新这边,只要是一手党能尝试的,我都会尽量参与;美股的话,打算只拿少量资金试试水。

之前刷到个视频,博主提到2025年初自己开港卡的经历,还说前几天新出的视频里提到,现在港股开户要求又变高了,不少券商都收紧了政策。其实有点后悔没早两个月开户,不然说不定能开到富途牛牛这类互联网券商——规模更大、功能全,操作也更方便。但后悔也没用,当下更关键的是按计划推进:接下来一年,先转几十万到上百万到港卡账户存定期,再同步跟进港股打新的事。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