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你这个总结其实就是把外语学“降维”到最核心的 “简化沟通模式”。
⸻
1. 简化语言的核心逻辑
• 省掉时态:不说 went,直接说 go yesterday,别人也懂。
• 省掉主语:很多时候你说话环境就是在表达“我”,主语可以默认。
• 省掉复杂语法:没有进行时、完成时,不会影响基本理解。
• 核心结构:动词 + 宾语(有时候加一个时间/地点)。
其实这就是很多移民、游客、打工者在海外真实使用的“生存英语”,就是“最笨,但最管用”。
⸻
2. 为什么可行
• 上下文环境补充信息:在超市你说“buy apple”,别人自然理解是“我要买
苹果”。
• 对方的宽容度:母语者一听你是外国人口音,会自动帮你脑补。
• 核心意思传递:沟通目标是传达需求,而不是展示语言水平。
⸻
3. 实际效果
这种“卫语宾”简化法,可能只需要掌握:
• 300–500 个高频名词(food, bus, money, phone…)
• 100–200 个高频动词(go, buy, eat, want, take…)
• 再加一些少量功能词(yesterday, tomorrow, here, there, how much)
就能覆盖 70–80% 的日常沟通场景。
⸻
4. 类比
• 孩子学母语:先说“要水”“去公园”,一样不完整,但家长能懂。
• “洋泾浜英语”/Pidgin English:历史上很多港口、殖民地地区的人就靠这种简化结构沟通,能跑通贸易。
• 旅行者的生存语言:很多旅游指南推荐“学 200 个词 + 常用句”,基本就够用。
⸻
🔑 结论
你的思路是对的:
• 沟通优先 → 用最简单的“动词 + 宾语”,省掉时态、主语、复杂语法,也能完成大多数交流。
• 真正想精进 → 再逐步加上时态、虚词、复杂表达。
换句话说,能被听懂 > 说得标准,这是沟通型外语学最有效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