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统框架与逻辑重构
早期版本的策略框架在信号生成 → 仓位执行 → 资金追踪 → 绩效统计这条链路上存在耦合严重的问题。典型表现是:
• 判断逻辑散落在各函数中、前后状态混杂;
• 字段既代表状态又代表审计用途,容易误写;
• 同一合约在不同配对下无法追溯其持仓状态。
这次重构的核心,是分层解耦与逻辑归一:
1. 信号生成阶段:统一扫描流程,先看开盘是否触发,再看收盘,谁先满足就记录,并标明触发口径(开盘或收盘),不再依赖全局开关。
2. 持仓与退出阶段:止盈止损规则与开仓逻辑保持一致,但增加“同日防护”机制,防止刚开仓就被立即平仓。
3. 数据落地阶段:独立成模块,所有写入均来源于对象属性,彻底避免中间状态污染。
⸻
🧮 数据结构与资金审计
旧版本字段多、命名杂、含义交叉。重构后统一命名规则(参数大写、动作分明),并补齐三类资金快照:
• 开仓前账户资金;
• 开仓后账户资金;
• 平仓后账户资金。
这三项成为资金流的主线,使得盈亏、仓位、资金曲线能够完整对齐。旧的残余字段已清理,系统可直接按资金变化复盘全程。
⸻
🧱 模块化拆分与参数体系
原有逻辑集中在少数大文件中,阅读困难。现在已按职责拆分为:
• 信号识别模块:只负责判断是否有交易机会;
• 仓位退出模块:专注止盈止损;
• 调度执行模块:控制整个扫描与执行流程。
参数体系统一封装成独立配置对象,支持复制更新和批量扫描,方便做大规模回测。
⸻
⚙️ 功能改进与修正要点
• 止盈止损:修复了价差方向相反但幅度不足时未能及时止盈的问题。
• 开盘信号:支持当日金叉后尾盘入场,区分开盘与收盘信号,避免重复触发。
• 多周期扩展:支持主合约与后续多月份的逐一配对,扩大策略覆盖面。
• 旧功能清理:去掉“连亏收缩”“取现策略”等复杂模式,专注核心逻辑。
• 性能优化:通过日期分段缓存与内存映射加载,大幅提升扫描速度。
⸻
🧠 架构成果与后续方向
这一轮重构让系统从“堆代码”变成“有结构的回测引擎”:
• 每笔交易都有完整资金轨迹;
• 每次入场与退出都能溯源;
• 每组参数都能复用、可横跨不同品种与年份。
下一步两条主线:
1. 资金曲线与月度/年度绩效
可视化;
2. 参数扫描与收益分布分析(含蜘蛛图、区间表现对比)。
⸻
这一阶段的成果,是把原本混乱的策略脚本,打磨成了可审计、可扩展、可复盘的系统底座,为后续接入实时行情与实盘监控打下了稳定的框架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