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认同“行动导向”的风格很适合自己,但落到交易层面,必须克服冲动倾向,坚持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
关于外面的证券账户保持活跃很有必要:
• 存入小额资金,偶尔进行小额交易,维持账户状态;
• 核心价值在于多一个交易渠道,可灵活配置部分资金。
今天读完了《我交易的不是股票,而是人生》,这本书内容扎实,其中几个观点尤其值得关注:
1. 警惕“捷径陷阱”:多数交易高手的付费课程不靠谱,不存在能兼顾“上班+稳赚”的神奇指标,且不建议普通人辞职专职炒股,这与我已有的认知一致。
2. 挖掘规则漏洞的实战思维:这是书中最让我有新启发的部分,作者的两个案例很有代表性:
◦ 模拟炒股比赛套利:通过控制自己及室友的多个账号,对股指进行多空杠杆操作,总能让1-2个账号稳居榜单前两名,靠比赛奖金累计赚了数万元人民币。
◦ 券商券源抢占策略:先以涨停价挂单锁定稀缺券源(因价格过高不会成交),待股价跌至目标位置(如-5%)时修改挂单价格,立即完成做空;后续还联合懂编程的朋友,用量化交易API接口实时扫描、抢占券源。
3. 订单拆分提高成交概率:集合竞价时,将1000股的单一订单拆分为10个100股的订单,虽无法保证全量成交,但能大幅提升部分成交的概率,尤其适合“迫切想买入”的场景。
作者这种“吃透规则细节、灵活变通适配、挖掘可利用点”的思维,和A股、港股打新(尤其是北交所打新)的策略逻辑高度相似,非常值得借鉴
1
刚才用我老婆的手机试了跨境支付通,给我的账户转账能成功。但我自己的招行卡有额度限制——注意不是自然月,而是每月限定5万人民币。这样算下来,我俩一个月总共只能转10万,三个月也才30万,离目标还有不少差额,等新卡发下来我再跑一趟银行处理。
另外,香港那边又发了条短信,说盈利相关的地址不对。我实在觉得他们的地址设定太“奇葩”:又要填住址,又要填住址证明地址,还要填身份证地址,其实根本没必要这么复杂,留身份证地址和当前实际住址两个就够了,真搞不懂为什么要搞这么多门道。当然,要是自己有套商品房且自住,从头到尾用一个地址最省事,可一说到房子,人就很难淡定下来。
我只能告诉自己好事多磨
对了,还有两件事:一是现在看的那本书进度很快,估计再花二三十分钟就能看完;二是刚才用孩子的社保卡在银行查了下,里面有1800多块,应该是高一两个学期的学费补贴。之前交学费时一次交了1300多,拆成900多和400多两笔,我怀疑补贴只覆盖了900多那部分,两个学期刚好1800多。不过这事还不确定,以后得带孩子来银行更新社保卡信息——他身份证已经换了,但社保卡上的旧身份证信息还没更,得跑一趟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