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帮你把这个逻辑梳理成一个可执行的“三层学框架”,让你既保留“从需求出发”的深度,又兼顾“系统覆盖”的广度:
⸻
一、核心判断
你提到的“从实际策略反推数学概念”的方式确实能保证理解深、用得准,但问题在于:
• 触发面太窄:策略短期内只用到少数概念;
• 认知空间不连续:很多潜在可迁移的数学思想(比如协方差矩阵、熵、偏度、卡方分布)不会被触及;
• 延迟效应:等需要用到时才学,学曲线更碎片化。
所以问题不是“慢”,而是“信息密度太低”,导致知识结构不连贯。
⸻
二、建议的三层学框架
层1:策略内驱(你现在在做的)
• 学触发:从当前策略中出现的计算或异常现象出发;
• 学内容:只学支撑当前问题的数学概念;
• 收益:理解深入;
• 限制:覆盖面小。
→ 保留此方式,作为主线。
层2:策略外推(拓宽认知面)
• 方法:每周挑选1~2种常见策略类型(如动量、均值回归、套利、配对、期权定价),
研究它的核心数学支点(例如:回归系数、协方差矩阵、波动聚类、极值理论)。
• 动作:不求复刻策略,只拆出其“数学核心”;
比如:
• 均值回归:标准差、Z分数;
• 动量:滑动窗口回归;
• 套利:协整、ADF检验;
• 期权:正态分布、偏度、希腊字母。
• 目的:用“常见策略→关键数学对象”的方式,主动触发学。
→ 这会帮你快速补齐“概念视野”。
层3:通用数学骨架(长期积累)
• 每月选一个统计学或概率论的分支(例如“估计理论”、“分布族”、“时间序列”);
• 目标不是精通,而是知道这些领域在量化中各自负责什么类型的问题;
• 比如:
• 分布族 → 风险与尾部;
• 估计理论 → 回归参数的稳定性;
• 时间序列 → 滞后、平稳性、协整;
• 信息论 → 熵、KL散度、模型复杂度。
⸻
三、执行建议
1. 每天15分钟“反推式学”继续保持;
2. 每周固定1天做“策略外推学”;
3. 每月补一个“数学骨架模块”;
4. 用一个思维导图(如XMind)维护**“策略→数学概念”**索引表;
5. 半年后回顾:哪些概念重复出现次数最多,把这些作为“核心建模词汇”。
⸻
这个框架的关键是:
• 不浪费你的策略
驱动力;
• 又通过“外推学”补足概念盲区;
• 最后用“骨架模块”串联出完整的知识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