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9月28日,清华大学在
固态电池领域已取得多项国际领先突破,核心成果集中在
聚合物电解质体系与
全固态电极结构两方面,显著提升能量密度与安全性,并推动技术向产业化迈进。
关键进展一览时间:2025.09.24 
团队及合作方:化工系张强团队
成果亮点:含氟聚醚电解质聚合物软包全电池 
技术突破:“富阴离子溶剂化结构”+热引发原位聚合,兼容4.7V富锂锰基正极与金属锂负极[ 
LINK _ 
ICON ] 
性能数据:8.96Ah软包电池,1MPa外压下604 Wh/kg;0.5C循环500次保持72.1%;满充通过针刺与120℃热箱6小时无燃烧爆炸
应用前景:电动汽车续航有望突破1000公里,适配电动飞机、
机器人等
时间:2025.09 
团队及合作方:张强团队 
成果亮点:聚合物电解质循环寿命优化 
技术突破:引入强吸电子含氟基团,形成3 nm富氟界面层 
性能数据:500次循环保持率提升至91.8% 
应用前景:延长电动车、
储能设备寿命
时间:2025.09 
团队及合作方:联合大湾区大学等 
成果亮点:梯度电极结构全固态电池 
技术突破:“电荷转移优化”+梯度电极,均匀锂离子分布 
性能数据:2000次循环保持82.7%,性能提升30% 
应用前景:高安全、长寿命储能与动力电源
时间:2025.08 
团队及合作方:与中核集团等 
成果亮点:中子深度分析揭示电极缺陷 
技术突破:首次定量证实纵向锂浓度梯度 
性能数据:为梯度电极设计提供实验依据 
应用前景:加速全固态电池工程化
技术优势与意义能量密度显著提升:较当前商用三元
锂电池(240–320 Wh/kg)高出约80%,达到604 Wh/kg,为长续航应用提供基础 。
安全性突破:热失控温度较液态电池提高约155%,通过严苛针刺与高温测试,有望解决长期以来“高能量密度与高安全性难以兼顾”的难题 。
路线差异化:采用聚合物电解质路线,相比硫化物、氧化物体系,在界面稳定性与综合性能上表现更优,具备量产潜力。
产业化加速:研究成果已进入中试阶段,预计2027年前后可实现全固态电池小批量生产,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市场规模有望达2180亿元,其中聚合物路线占比或从30%提升至45%。
综合来看,清华固态电池已从实验室概念验证迈向实用化关键阶段,尤其在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长寿命三方面均取得实质性突破,为我国在全球新能源竞争中赢得战略优势 。若需,我可为你整理未来1–3年内可能落地的商业化时间表,方便跟踪技术转化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