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论持久战》“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的核心思想,将价值投资银行股的逻辑拆解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应不同的市场环境、投资策略与核心目标,最终实现“以时间换空间”的长期复利:
一、战略防御阶段:
低估值布局,用“安全边际”抵御市场波动。《论持久战》强调“敌强我弱”时需主动防御,通过“空间换时间”消耗对手。市场往往因短期利空(如经济下行、利率下行、资产质量担忧)过度悲观,导致估值跌至历史低位(如PB<0.5、PE<5,股息率>5%),此时正是价值投资者的“战略防御期”。
投资策略聚焦低估值、高股息的“防御性标的”,其现金分红能力稳定,且经营风险受国家信用背书,相当于“根据地”般的安全边际。此时买入即“以低成本建立防御阵地”。忽略短期波动,坚守“不赚快钱”的防御心态市场可能因“炒小炒差”“题材炒作”导致银行股长期低迷,如同持久战初期“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需忍受短期账面浮亏或低波动,拒绝追涨杀跌。
二、战略相持阶段:
用“时间复利”积累确定性收益,等待基本面反转。《论持久战》的关键阶段是“相持期”——通过持续消耗敌人(市场投机情绪)、壮大自身(企业盈利积累+分红再投资),实现力量转化。银行股的相持期往往漫长(3-5年),但每年稳定的现金分红和业绩增长,会通过“复利效应”不断增厚投资者收益。
投资策略长期持有+分红再投资,构建“复利堡垒”以股息率5%计算,若每年分红再买入,10年后持仓成本将降低约40%,持股数量增加约60%,且银行盈利若能保持3-5%的年化增长,股价会随基本面缓慢修复。例:2013-2023年,
工商银行 股价从3.5元涨至5.2元(涨幅48%),叠加分红再投资,年化收益率达8.3%,远超同期多数理财产品,印证“相持期”的复利威力。关注基本面“量变到质变”的信号经济复苏(信贷需求改善)、政策利好(如降准降息缓解息差压力)、不良率拐点等,如同持久战中“我方力量逐渐增强”的标志,需耐心等待估值修复的“战略机会”,不急于兑现短期收益。
三、战略反攻阶段:
估值修复+业绩增长双击,实现“胜利突围”。当敌方(投机资金)力量衰竭、我方(价值资金)优势凸显时,进入“战略反攻”。银行股的反攻期往往伴随市场风格切换(从题材炒作转向价值回归),低估值蓝筹受资金追捧,股价迎来“估值修复+业绩增长”的双击。
投资策略把握估值修复的“进攻窗口”当银行股PB修复至0.8-1倍(历史中枢水平)、股息率回落至3-4%时,可部分兑现收益(如减持50%仓位),相当于“反攻阶段的战术出击”。例:2016-2017年“漂亮50”行情中,
招商银行 PB从0.8倍修复至1.5倍,股价两年翻倍,即是典型的估值修复行情。切换标的或继续持有,实现“可持续胜利”若部分银行股因业绩超预期(如零售转型成功的招行、
宁波银行 )进入“成长股逻辑”,可长期持有享受业绩增长;若仅为估值修复,可卖出后转向其他低估值蓝筹(如石化、电力),复制“防御—相持—反攻”的循环,如同持久战中“扩大根据地”。
四、
价值投资银行股与《论持久战》的底层逻辑共鸣拒绝“速胜论”:不追求短期股价暴涨如同持久战驳斥“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速胜幻想,投资银行股需放弃“一年翻倍”的投机心态,接受“慢即是快”——每年5%股息+3-5%业绩增长,长期年化收益可达8-10%,远超多数高风险投资。
警惕:不被短期利空吓倒市场对银行股的担忧(如地产风险、息差收窄)如同持久战初期的,但银行作为“万业之母”,其经营稳定性和国家信用背书,决定了“长期不会倒闭”,低估值+高分红本身就是“不败的底线”。
以“确定性”对抗“不确定性”持久战强调
“在有确定性处作战”,银行股的确定性在于:①盈利模式简单(吃息差+中间业务),易跟踪;②分红政策稳定,现金流可预期;③估值越低,安全边际越高。这种“确定性”正是对抗市场波动的“战略主动权”。
总结:银行股价值投资的“持久战心法”防御期(低估值买入):“敌进我退”,在市场恐慌时贪婪,用低估值构筑“护城河”;相持期(长期持有+分红再投):“敌疲我打”,用时间复利消耗投机情绪,积累收益;反攻期(估值修复止盈):“敌退我进”,在市场乐观时从容兑现,实现“以弱胜强”的长期胜利。正如《论持久战》所言:“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价值投资银行股的伟力,则存在于“企业持续盈利+时间复利”之中——看似缓慢,实则坚定,最终穿越牛熊,实现财富的“持久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