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新高,你踏空了吗!本周上证终于突破3674再创近几年新高,中国股市牛市成为全社会共识。增量资金不断跑步入场,不过这次不比去年的924,当下趋势型慢牛也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都明白一个道理,涨的太快太急那就跌的越快越狠。越是稳扎稳打越是稳稳的幸福!
当下欣欣向荣的是市场你可以不时刻满仓,但也无需过多谨慎。有回调就把握机会,不要一味盼深跌。
熊市中对下跌的恐惧,在牛市中就是一种对买点的贪婪。熊市中难以理解的现象,在牛市中我们要以为常。
所以最低点和最高点是给最有耐心的人和最有胆量的人的奖励,如果你资质平平却总想买在最低点卖在最高点,这是病,早点治。
本周市场有几天都突破了日内2万亿的成交量,这既是两万亿成交量趋势股集体新高的大牛市,但同时这也是一半股票收绿半死不活没人理的大熊市。本周的前四天也都是涨跌对半开,周四更是四千多家普跌,那么如果你觉得牛市就可以随便乱来那就大错特错。
牛市里选对方向最重要,方向选对那其中板块的个股或多或少都会轮动到,无非就是涨幅大小的区别,当你先对了方向就去寻找良好的上车节点,该去找的是大趋势向上中的小调整,而不是大趋势向下中的小反弹。方向如何寻找呢,那就得考研你对题材的理解力了,想办法去找增量资金比如说新增散户、杠杆资金、机构资金和游资资金的审美,而不是你的审美。个股的涨跌市场审美说了算,而不是个人的YY。
本周虽然指数突破新高,但是相信很多人都做的很迷茫,平时惯了做情绪的连板接力,这波完全废了。即使看趋势的最先
军工然后
机器人 ,而周五确是液冷走了出来,相信液冷大家起初看了一下都觉得很偏,没重视,看不上,觉得AI依然是cpo 铜连接,搞得液冷完全没重视上车,结果错过一波又一波,两星期只看别人在牛市中,而自己非常迷茫受挫,每天盲打首板 二板,自己买的,又不是市场主流,真的迷茫。
我相信本周在对抗路上战斗的小伙伴会感到无比的幸福,我们周一全面出手了液冷,旗帜鲜明的重点分析个股,全面梳理题材逻辑和个股逻辑,小伙伴们去的也很安心和踏实。本周四市场普跌,液冷迎来调整,忍师再次明确表明态度,这次的分歧是最佳上车点。那么周五我想很多小伙伴都在忙着数板板了。
飞龙股份 8月6日触发竞价模式,再次首板定龙,经历两天双炸,主力经典洗盘,后续全程看好。又一个经典案例诞生。最近从
西宁特钢 ,
福日电子 再到飞龙股份,几乎都是一周一个。
对于本周已经布局的和未来即将布局的中线方向,小伙伴们要注意好节奏,个股短期内涨幅过多就逢高减仓降低持股成本来享受趋势行情,用盈利部分再高切低埋伏来享受慢牛轮动。就拿液冷这个题材举例,之前
硕贝德 大涨的时候你们会想奕东,川环为什么没动静,而本周奕东和川环都大号涨停的时候你们又问硕贝德为什么又没动静了,这其实都是板内内部的轮动节奏,你们去看看液冷这个题材内部有多少个股,难不成要让这大几十家都各个大涨涨停么?没有本事精准捕捉板块内结构轮动的节奏,那就平铺一下把行业板块平均收益赚到手就行,既然选定了就耐心等候,别把中线当成短线,几天不动就难受的不行。牛市里捂得住好股的最后资金体量都上了一个台阶。天天追涨杀跌的即使是牛市也照样不耽误你亏钱。
对于液冷这种题材,怎么能确定资金会像当年锂矿那样,一波又一波,一开始就及时上车?今天给大家梳理一下液冷这个题材:巨大的市场空间:
基于
英伟达 GB300 架构(单柜 132kW),液冷单柜价值量约 70 万人民币。按英伟
达乐 观指引(明年 10 万柜),液冷市场空间约 700 亿人民币(电源约 400 亿)。液冷市场空间是 PCB 市场的约 4 倍,吸引力巨大。
海外市场(主要是 NV 链)是核心,预计明年 NV 链液冷市场约 630 亿(9 万柜)。
ASIC(谷歌 TPU、AWS Trainium/Inferentia 等)服务器占比快速提升,其液冷需求(Meta、Google、AWS 等)预计将贡献大几百亿市场,海外液冷市场总量有望接近或超过千亿。
国内液冷市场预计 26 年约 150 亿(渗透率 50%假设)。利润释放节奏轮动:上半年:PCB 和光模块(柜内)利润释放。二季度:
工业富联 (机柜 rack 相关)业绩拐点显现。下半年及之后:重点关注柜外 AIDC(液冷、电源等)投资机会,液冷利润弹性即将释放。需求驱动因素多元(不仅限于 NV):NV 链: GB300 预计三季度末(9-10 月)放量,后续 Rubin/Rubin Ultra 持续迭代,功率密度提升(Rubin 单柜或超 400kW),推动液冷技术升级和价值量提升(通胀逻辑)。
ASIC 链上修:Meta 订单上修:带动
英维克 (1.5-2 亿美金)、
江海股份 (大几亿订单份额 40-50%)、
金盘科技 (年化 6 亿人民币)等新增订单。Google 供应链:国内 AIDC 公司(如
欧陆通 )积极对接,有望在 Q4 拿到订单。AWS、
微软 等也有新品计划,功率密度提升(如 Meta TVR 机架 170kW),液冷成标配。国内需求启动: 阿里、腾讯、字节优先上液冷。阿里最快(年底几十兆瓦项目),腾讯、字节跟进。国内 AIDC 建设会提前布局液冷架构。
二、 液冷技术本身的核心看点
最佳通胀方向:从风冷转向液冷是必然趋势(机柜功率>20kW 风冷失效,>100-120kW 液冷标配)。GB200 -> GB300 最大变化是全液冷。后续迭代(Rubin 等)变化最大的仍是液冷。
通胀幅度最大: 技术升级(如相变液冷价值量提升 30-50%)和功率密度提升推动单价上涨(抗通缩甚至通胀)。竞争格局: 电源格局当前略好于液冷,但液冷通胀逻辑更强。GB200 -> GB300 的技术升级与价值量变化:设计变化: 从大冷板覆盖多芯片 -> 每个 GPU/CPU 配独立小冷板。影响:冷板数量增加 2-3 倍。快接头数量增加 2-3 倍。冷板/快接头小型化,技术要求提高,单价下降幅度小于面积缩减幅度(价值量降幅<30%)。价值量通胀结果(单柜):液冷总价值量:60 万 (GB200) -> 70 万 (GB300)。核心驱动:冷板 (1500 元/kW -> 1800 元/kW),快接头 (700+元 -> 1000+元)。CDU 价值量相对稳定(约 1500 元/kW),但未来功率提升也会带动其增长。GB300 液冷系统价值量拆解(单柜约 70 万):CDU (冷量分配单元): ~20 万 (占比~28.6%)冷板: ~24 万 (占比~34.3%) - 价值量最高,壁垒最高快接头: ~16 万 (占比~22.9%)Manifold (分水器) + 管路: ~10 万 (占比~14.3%)(注:飞龙股份的电子泵是 CDU 的核心部件,占 CDU 价值量 35-40%,即单柜~7-8 万)冷板的核心壁垒:核心壁垒在于设计(防漏液),而非制造: 漏液会导致服务器报废,后果严重。验证严格,供应商导入谨慎(如台达曾因漏液问题被降级)。高价值量(25 万/柜)和高技术难度使其成为液冷系统的关键。技术路径展望:当前主流: 单向冷板式液冷。未来趋势:相变液冷: 散热能力更强,价值量比单向冷板高 30-50%,是未来高功率方向。浸没式液冷: 更早期,但长期有规模化应用潜力。
三,液冷市场前景总结
展望2026年液冷市场千亿空间: 测算GB300 NVL72单机柜价值量较GB200 NVL72提升20%,预计26年NVL72出货量6w-8w柜,对应液冷市场空间600-800亿,考虑ASIC服务器及交换机液冷渗透,26年全球液冷市场空间可展望1000亿+规模。
关注26上半年代工需求率先释放:考虑台企扩产需要一定时间,预计随着NV机柜出货量释放,26H1会迎来台企产能瓶颈的第一个高峰期,而在短期份额分配相对稳固的情况下,具备代工资质或受台企认可的企业有望优先享受需求外溢带来的订单机会。
非GPU部件液冷渗透重塑全球市场格局: ASIC、交换机、电源、内存部件液冷需求,一方面ASIC芯片走大量堆叠结构带来散热和交换机需求的提升,另一方面展望明年市场交换机传输效率走到1.6T,全液冷成为最优选择。
另外,近期市场对于rubin液冷架构的讨论增多,主要集中在对浸没式和两相冷板两个趋势的讨论,不对具体的技术路线做押注,仅讨论两条路径对产业链的影响:1)浸没式: 冷板、快接头需求减少、冷却液需求提升,单设备环节浸没式较冷板式贵~10%;2)两相冷板: 冷板技术迭代、冷却液类型变更,预计主要变化在冷板单位价值量提升。
·市场规模预期:液冷市场空间从原来的大几百亿量级上修至千亿级别,且国内需求尚未完全释放,未来随着海外技术迭代和国内应用跟进,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
打开APP领取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