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通科技(sz832225)$申菱环境(sz301018)
$新朋股份(sz002328)$ 液冷+
军工+盾构机+白酒,业绩好估值低
利通科技(股票代码:
832225)在液冷领域的核心优势体现在技术壁垒、供应链地位、产能布局三个维度,具体可从以下五方面展开分析:
一、全球顶级算力供应链认证,技术性能突破行业标准
1.
英伟达 核心供应商资质
公司液冷管路产品通过英伟达三轮严苛认证(2024年送样,2025年6月完成第三轮),成为北交所唯一进入英伟达核心供应链的企业。其液冷管路适配英伟达GB300系列液冷化服务器,直接影响GPU集群稳定性,技术指标全面超越行业标准:
耐温范围:-50℃至+150℃(远超常规工业软管的-20℃至+80℃);
耐压能力:最高300MPa(传统软管通常≤100MPa);
抗渗透性:通过10万次脉冲测试无泄漏,寿命较传统产品提升3倍以上。
2. 材料与工艺创新
高分子材料自主化:年产2.5万吨混炼胶生产线实现原材料自供,通过氟橡胶改性技术提升管路耐腐蚀性,成本降低18%;
精密制造工艺:采用多层复合编织强化结构(钢丝+芳纶纤维),结合摩擦焊接技术,使管路抗压强度提升40%,同时将漏液风险控制在0.01%以下。
二、高附加值产品驱动盈利跃升,毛利率显著领先
1. 卡脖子组件的溢价能力
液冷管路作为冷板式液冷系统的核心部件,属于“不可替代”的关键耗材。其毛利率达40%-60%,显著高于公司传统液压软管(约25%)和石油钻采软管(约30%)。以英伟达GB300液冷单柜为例,管路价值量占比14.3%(约10万元),且需定期更换,形成持续收入来源。
2. 技术溢价的验证
2025年一季度液冷业务收入占比已达15%,预计全年突破30%,成为第一大利润来源。首批千万级订单即将落地,预计2026年液冷业务净利润贡献将达4亿元,占公司总利润的67%。
三、产能布局抢占市场先机,全球交付能力凸显
1.
智能制造基地支撑规模化生产
重庆智能制造基地2024年投产,液冷模组年产能规划50万套,交付效率提升35%。该基地引入AI视觉检测系统,实现100%全检,良品率达99.8%,满足英伟达“零缺陷”交付要求。
2. 全球化客户覆盖
除英伟达外,液冷管路已进入华为、浪潮等国内头部服务器厂商供应链,并通过台湾液冷模组商间接供应Meta、
微软 等国际巨头。2025年海外收入占比预计从2024年的22%提升至35%。
四、多场景技术迁移能力,构建全产业链协同
1. 工业领域的技术复用
核电场景:2024年完成43种核电软管国产化,性能通过中核集团认证,可迁移至核电设备液冷系统;
新能源汽车:超高压树脂软管技术(耐压600MPa)可适配800V高压平台电池冷却管路,已向
宁德时代 送样。
2. 液冷+灭菌设备的跨界整合
公司首台300L超高压灭菌设备(HPP技术)2024年下线,采用液冷温控系统将灭菌温度波动控制在±0.5℃,较传统设备节能40%,已应用于
洽洽食品 等客户的坚果灭菌生产线。
五、政策与行业趋势双重红利加持
1. 政策催化液冷渗透率提升
国内
数据中心PUE限制趋严(北京要求新建数据中心PUE≤1.3),液冷成为唯一可行方案。公司液冷管路直接受益于浸没式液冷渗透率从2024年的12%提升至2026年的35%。
2. AI算力爆发驱动需求
英伟达预测2026年全球AI服务器液冷市场规模将达630亿元,其中管路类组件占比10%(约63亿元)。利通科技凭借先发优势,有望占据20%市场份额(约12.6亿元)。
六、风险与竞争壁垒
1. 技术迭代风险
需持续投入研发应对浸没式液冷技术对冷板式的替代(如相变材料冷却),目前公司已启动浸没式液冷管路研发,预计2026年Q1完成样品测试。
2. 供应链集中度风险
前五大客户(含英伟达)收入占比达45%,需通过拓展华为、曙光等客户分散风险,2025年Q2已与华为签署液冷管路框架协议。
总结
利通科技在液冷领域的优势可概括为技术领先、客户优质、产能先发。其液冷管路凭借英伟达认证和高毛利率特性,成为公司第二增长曲线,2025年有望复制“光模块”的行业爆发逻辑。投资者需重点关注其浸没式液冷技术进展及华为等新客户订单落地情况,若2026年液冷业务净利润达4亿元预期兑现,当前20倍PE估值存在巨大修复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