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打开
下载
打开
下载
下载
验证信息
获取验证码
一键领取
打开app查看
打开app查看
“交易亏损的根源” 与 “认知突破的关键”
25-08-10 18:35
273次浏览
徐家汇七哥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交易亏损的根源” 与 “认知突破的关键”,看似零散的表述背后,藏着一套对交易本质的深刻解构。
想要更好地理解和学,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逐层拆解:一、先破 “技术迷信”:技术是表象,认知才是内核原文反复强调一个点:市场上不存在 “必胜的技术信号”。
你能看到的 “趋势、量能、超预期、抛压” 等现象,本质上是 “市场共识的临时呈现”,而非 “必然规律”。
比如 “巨单一字” 看似是超预期,但如果背后是 “资金抱团炒作” 而非 “基本面支撑”,那这种超预期可能是 “诱多”;再比如 “突破压力位”,若突破时 “成交量萎缩”(买盘不足),那所谓的 “突破” 可能只是 “假动作”。
关键认知:技术信号是 “果”,而非 “因”。真正的 “因” 是 “市场资金的博弈逻辑”“参与者的预期差”“当下的市场周期阶段”。只学技术而不懂 “因”,就像只记 “拳法招式” 而不懂 “发力原理”—— 动作再标准,也打不出力量。二、再破 “努力误区”:“懂得多” 不如 “懂到核心”原文批判了一种典型困境:很多交易者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学了趋势背离、周期平行、基本面分析等一堆知识,却依然亏钱。
核心问题在于:交易是 “零和博弈”,而非 “知识竞赛”。
市场里的钱是固定的,你赚的就是别人亏的。当你用 “大众都知道的知识” 去交易时,本质上是在和 “同样懂这些知识的人” 博弈 —— 这时候,“谁更懂知识的边界”“谁更能识别‘大众共识的陷阱’”,才是胜负关键。
比如 “抢与等” 的矛盾:有时需要抢(比如核心标的的启动初期,资金共识形成快,犹豫就没机会),有时需要等(比如分歧阶段,盲目抢会成为 “别人的接盘侠”)。区别不在于 “抢或等” 本身,而在于 “当下市场处于‘共识凝聚期’还是‘共识瓦解期’”。再比如 “游资的简单”:游资说 “交易要简单”,不是指 “技术简单”,而是指 “能穿透表象,直接抓住核心矛盾”(比如当下市场的 “主线是什么”“核心标的是谁”“资金是否在持续流入”)。这种 “简单”,是 “复杂认知后的提炼”,而非 “初学者的天真”。
关键认知:交易的核心能力是 “抓主要矛盾”。与其学 100 个知识点,不如把 1 个核心逻辑(比如 “市场周期与资金轮动的关系”)吃透 —— 因为市场的 “变” 是表象,“不变的博弈逻辑” 才是根本。三、最后立 “认知核心”:从 “表象规律” 到 “底层逻辑”原文的核心主张是:交易的终极竞争力,是 “认知高度”—— 即能否看透 “市场运行的底层规律”,而非 “临时的表象规律”。
什么是 “底层规律”?
比如 “零和博弈下的预期差”:赚钱的本质是 “你比别人更早看到‘共识的错误’”(别人觉得好时你看到风险,别人觉得差时你看到机会);比如 “核心标的的带动效应”:市场永远有 “主线”,主线里有 “核心标的”(比如某个阶段的龙头股),核心标的的走势决定了板块甚至整体市场的情绪,抓住核心就能避开大部分 “杂毛的坑”;比如 “周期的必然性”:任何趋势(上涨 / 下跌)都有 “萌芽 - 发酵 - 高潮 - 衰退” 的周期,没有永远的涨,也没有永远的跌,关键是判断 “当下处于周期的哪个阶段”。
这些规律不会因 “技术指标变化”“消息面扰动” 而改变,是 “万变不离其宗” 的东西。
就像原文说的 “黑色路面可能是坑”:新手只记住 “黑色 = 坑”,但老手知道 “黑色可能是坑,也可能是积水、阴影,判断的核心是‘光线、车速、路面材质’”—— 这就是 “底层逻辑”:不被单一信号绑架,而是用 “多维度信息” 验证核心矛盾。四、如何学?从 “动作反思” 到 “认知溯源”少学 “术”,多问 “为什么”:
看到一个技术信号(比如 “巨单一字”),别只记 “这是超预期”,而是问:这笔巨单是谁买的?(游资?机构?散户?)他们买的逻辑是什么?(基本面?情绪?套利?)这个逻辑能持续多久?(有没有潜在的利空会打破这个预期?)聚焦 “核心标的”,放弃 “杂毛”:
每天只盯 1-2 个当下市场的 “核心标的”(比如主线龙头、指数权重),观察它们的走势如何影响板块和情绪。通过跟踪核心,理解 “资金的真实意图”,比盯 100 个杂毛更有效。接受 “不完美”,拒绝 “绝对化”:
交易没有 “100% 确定性”,所谓的 “确定性” 是 “大概率事件”。别追求 “每次都对”,而是追求 “对的时候赚得多,错的时候亏得少”—— 这需要你在下单前就想清楚 “止损点”(如果错了,亏多少必须走),而不是凭感觉 “赌”。从 “交易动作” 倒推
“认知漏洞”:
每次亏钱后,别总结 “技术没学好”,而是问:我当时买入的 “核心逻辑” 是什么?(是跟风?还是自己判断的?)这个逻辑被什么因素打破了?(我为什么没提前想到这个因素?)下次遇到类似情况,如何用 “底层逻辑”(比如周期、预期差)规避这个漏洞?总结:认知的本质是 “穿透表象,抓住不变”这段内容的核心不是否定技术,而是否定 “对技术的教条化崇拜”;不是否定努力,而是否定 “无方向的盲目努力”。
交易到最后,比的不是 “谁懂的多”,而是 “谁能在复杂中抓住核心”;比的不是 “谁动作快”,而是 “谁的动作有底层逻辑支撑”。就像练拳,招式可以学,但 “二十年的功力”(认知积累)只能靠自己在实战中,从每一次盈亏里,慢慢悟透 “市场为什么这么走”—— 这才是 “认知的精华”。
打开淘股吧APP
打开淘股吧APP
1
评论(1)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股海一苇
25-08-10 20:59
0
总觉得理论家把交易复杂化了,除了打高位板需要理解逻辑呀情绪周期啊这些似是而非的道道,其他的玩的就是技术,底部反转看的是技术,趋势延续更要看技术,一些趋势抱团大牛股不看技术怎么持有,看基本面吗?基本面撑不住,黑天鹅来了跑不跑?大道至简,只看k线。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