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秋,此刻正坐于窗前。指间烟火明灭,杯中咖啡微冷。广州城笼罩在连绵阴雨里,雨水滤去了暑气,竟生出几分难得的舒适。不知不觉间,已是立秋,文章也搁笔许久。借此节气,写几笔散漫心绪。
近来的操作,坦诚说,难言理想,却也并非糟糕透顶。心中滋味杂陈,最深的,或许是一种难以名状的无力感。时光奔涌向前,无论你是否适应这周遭的环境,一切都在无声推进。光阴不及念,又是一岁秋。适应,无论是主动求索还是被动承受,都成了必然。
市场,始终在变。近来常感思绪枯竭,面对盘面,竟有些不知如何下手。昨日买入医药,博弈今日回流。盘中确有资金涌动,却未能真正转化为收益。看对了方向,却选错了承载的个体。这种感受,难以言喻——恰如一段恋情,曾拥有而后失去,与自始至终的孤独,结果看似相同,其间的意义却天差地别。股票之道,何尝不是如此?“偏我来时不逢春,偏我去时春满城”,个中无奈与伤感,唯有自知,却又无可奈何。
市场轮动不息。无论是指数迭创新高,还是板块此起彼伏,都难掩赚钱的艰辛。指数新高了,账户净值是否也攀上巅峰?答案往往令人叹息。
创新药板块,反复上演冲高回落的戏码,终陷震荡泥潭;
军工概念,前排尚可,后排已是巨幅颠簸;此刻,资金又转向半导体,前期调整的
稀土永磁亦借机脉冲。指数逼近去年3674高点,然而与彼时火热的赚钱效应相比,如今已是天壤之别。近期的低吸策略,相较过往,效果也大打折扣。风格似乎又悄然转向“强更强”,这虽只是情绪的表象,其内核,终究是量化主导。算法的无形之手将资金引向何方?依然难以捉摸。整体的持股体验,真可谓一言难尽。
立于当下,该如何前行?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立秋之际,不少个股已展露锋芒,形成所谓“辨识度”。然而,这近乎明牌的格局,后续走势却往往磕磕绊绊。稍有不慎,亏损便接踵而至。分仓,似乎也非解决之道,触及不到核心实质。指数新高位,操作变得无所适从。既然不知如何最好,或许只能将风险偏好收敛,偏向保守。答案,唯有在静默中慢慢求索。
当下的量能,与去年高点时相去甚远。今日指数已显滞涨之态。上涨时难做,下跌时更难。无论如何,重心或仍应落在防守之上。整体的行情明朗,或许尚需等待。思绪至此,亦无更多补充。
唯有,慢慢悟。
秋叶落而知岁寒,潮水退乃见礁岩。市场如四季轮转,有炽热便有萧瑟;账户似扁舟行海,顺流时莫忘暗涌。立秋非终局,只是天地气息转换之始。当喧嚣难以把握,守静观变亦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