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当最好的行业,
最好的权重在启动主升浪时,闭着眼买,涨的越凶,
后面的ETF基金就必须要跟着买的越凶,它们会帮你拉升,
ETF基金是你最大的助力,就可以闭着眼睛赚钱,
而不是去追涨杀跌,去短炒还是怎样。
所以今年的行情就是,权重一涨起来,一主升浪,涨的你眼花,那现在晚了吗?
不晚,这种结构性还要走很久,所以大的,稳定性的赚钱机会,都在超级大权重的主升浪上,
我个人预计这种结构继续走下去,所有权重标的的估值,都会被动进一步抬高,这也就是牛市的基础。
这也是为什么,我说100%有牛市,因为新的结构趋势已经形成,基本不可逆。
好好理解上面这一段话吧,赚认知的钱,能看懂的都懂,看不懂的我也没招。
---------海里的小龙龙
0
公募基金半年报披露完毕,
某队合计持有股票ETF市值1.28万亿,比去年底增加了23%。
2015年波牛市后的股灾,某队救市主要是买个股,其中因为某些问题,还买了不少小票。
这回吸取了经验教训,主要买各种大盘宽基指数ETF,这里边就不存在道德风险了,
未来不出意外和问题的话,都会这么干了。
未来长期,某队都会通过买卖各种大盘宽基指数ETF,来控制大盘的节奏。
---------林奇
0
所谓主流的天命,
就是在顺势趋势上不断出现利好助攻,
进而让价格突破一个又一个高点。
直到股价对利好免疫,才会出现阶段性的调整。
如果板块出现股价对利好免疫,就要警惕阶段性的调整了,
因为对利好免疫意味着该买的资金都买了,潜在买盘枯竭,而卖盘却在增加。
当利好都无法刺激的时候,那就是真的不行了。
---------盘口逻辑拆解
0
0
0
《淮南子精神训》:
是故五色乱目,使目不明;
五声哗耳,使耳不聪;
五味乱口,使口爽伤;
趣舍滑心,使行飞扬。
此四者,天下之所养性也,然皆人累也。
故曰:嗜欲者,使人之气越;而好憎者,使人之心劳。”
《淮南子·精神训》中的这段话,深刻地探讨了外在事物对人的感官和心灵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对人的本性和精神状态的损害。以下是对这段话的详细解释:
1. 原文分析
- “是故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五声哗耳,使耳不聪;五味乱口,使口爽伤;趣舍滑心,使行飞扬。”
- “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五彩斑斓的颜色会扰乱人的视觉,使人的眼睛失去真正的视觉能力。
- “五声哗耳,使耳不聪”:各种嘈杂的声音会扰乱人的听觉,使人的耳朵失去真正的听觉能力。
- “五味乱口,使口爽伤”:各种复杂的味道会扰乱人的味觉,使人的嘴巴失去真正的味觉能力。
- “趣舍滑心,使行飞扬”:频繁的取舍和选择会扰乱人的心灵,使人的心灵失去平静,行为变得浮躁。
- “此四者,天下之所养性也,然皆人累也。”
- 这四种事物(五色、五声、五味、趣舍)是人们通常用来滋养本性的方式,但实际上,它们都是人的负担。
- “养性”:本意是滋养本性,但这里指的是一种错误的滋养方式。
- “人累”:指这些事物会给人带来负担和困扰。
- “故曰:嗜欲者,使人之气越;而好憎者,使人之心劳。”
- “嗜欲者,使人之气越”:过度的欲望会使人的心气外泄,失去内在的平和。
- “好憎者,使人之心劳”:过度的喜好和厌恶会使人的心灵疲惫,失去内在的宁静。
- “气越”:指心气外泄,无法内守。
- “心劳”:指心灵疲惫,无法保持平静。
2. 总结
《淮南子·精神训》中的这段话,深刻地探讨了外在事物对人的感官和心灵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对人的本性和精神状态的损害。它提醒我们,过度的物质追求和外在的诱惑会损害我们的感官和心灵,使我们失去真正的幸福。通过减少对这些外在事物的追求,注重内在的修养和平衡,我们可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幸福。这种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帮助我们在物质丰富的现代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幸福。
0
苏辙《老子解》:
“圣人视色、听音、尝味皆与人同,
至于驰骋田猎未尝不为,而难得之货未尝不用也。
然人皆以为病,而圣人独以为福,何也?
圣人为腹,而众人为目,
目贪而不能受,腹受而未尝贪故也。
彼物之自外至者也,此性之凝于内者也。
这段话出自苏辙的《老子解》,是对老子思想的进一步阐释。苏辙在这里探讨了圣人与普通人对待外物的不同态度及其结果。以下是对这段话的详细解释:
1. 原文分析
“圣人视色、听音、尝味皆与人同,至于驰骋田猎未尝不为,而难得之货未尝不用也。”
圣人在视觉、听觉、味觉等方面与普通人并无不同。他们也会参与各种活动,如驰骋田猎,也会使用难得的物品。
这表明圣人并非完全禁欲,而是能够正常地享受生活中的各种体验。
“然人皆以为病,而圣人独以为福,何也?”
但是,普通人认为这些活动和物品是导致他们痛苦的根源,而圣人却认为这些是福气。这是为什么呢?
这里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的体验,圣人和普通人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圣人为腹,而众人为目,目贪而不能受,腹受而未尝贪故也。”
圣人注重内在的满足(“为腹”),而普通人只注重外在的感官享受(“为目”)。
“目贪而不能受”:普通人的眼睛贪婪地追求外在的享受,但这种追求是无止境的,最终无法真正满足。
“腹受而未尝贪”:圣人注重内在的满足,这种满足是持久的,不会因为外在的诱惑而贪婪。
“彼物之自外至者也,此性之凝于内者也。”
外在的物品是从外部来的,而内在的本性是内在的、凝结的。
这句话强调了外在与内在的区别。外在的物品是暂时的、易变的,而内在的本性是持久的、稳定的。
2. 哲学思想
老子主张“无欲”,即减少对物质享受的过度追求,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苏辙在这里引用老子的思想,强调圣人与普通人对待外物的不同态度。
内在与外在的区别
苏辙强调,圣人注重内在的满足,而普通人只注重外在的感官享受。这种区别导致了不同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圣人通过内在的修养和满足,能够更好地应对外在的诱惑,从而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幸福。
回归本性
- 苏辙认为,圣人能够回归本性,不被外物所迷惑。这种回归本性的方式,使他们能够真正享受生活,而不是被外在的诱惑所困扰。
3. 现代启示
追求内在的满足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被物质享受和外在的诱惑所吸引,导致内心的空虚和不满足。苏辙的这段话提醒我们,应该注重内在的满足,而不是过度追求外在的享受。
平衡外在与内在
圣人并非完全禁欲,而是能够在享受外在的同时,保持内心的平衡和满足。这种平衡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培养内在修养
苏辙强调了内在修养的重要性。通过培养内在的修养,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外在的诱惑,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幸福。
4. 总结
苏辙在《老子解》中通过这段话,深刻地阐述了老子的“无欲”思想,强调了圣人与普通人对待外物的不同态度及其结果。他提醒我们,应该注重内在的满足,而不是过度追求外在的享受。这种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帮助我们在物质丰富的现代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幸福。
0
苏辙《老子解》:
“视色、听音、尝味,其本皆出于性。
方其有性,而未有物也,至矣;
及目缘五色、耳缘五音、口缘五味,
夺于所缘而忘其本,
则虽见而实盲,虽闻而实聋,虽尝而实爽也。”
这段话出自苏辙的《老子解》,是对老子思想的一种阐释。以下是对这段话的详细解读:
1. 原文分析:
“视色、听音、尝味,其本皆出于性。”
这句话的意思是,视觉、听觉、味觉这些感官能力,其根源都在于人的本性。
“性”在这里指的是人的自然本性,是一种纯粹、未被外界干扰的状态。
“方其有性,而未有物也,至矣。”
当人的本性尚未被外物干扰时,这种状态是至高无上的。
这里的“至矣”表示这种状态是最完美、最纯粹的。
“及目缘五色、耳缘五音、口缘五味,夺于所缘而忘其本,则虽见而实盲,虽闻而实聋,虽尝而实爽也。”
当眼睛被五彩的颜色吸引、耳朵被五音的美妙吸引、嘴巴被五味的诱惑吸引时,人就会被这些外物所迷惑,从而忘记自己的本性。
- “夺于所缘”:被外物所迷惑。
- “忘其本”:忘记了自己的本性。
- “虽见而实盲”:虽然眼睛能看到东西,但实际上却像盲人一样,失去了真正的视觉能力。
- “虽闻而实聋”:虽然耳朵能听到声音,但实际上却像聋子一样,失去了真正的听觉能力。
- “虽尝而实爽”:虽然嘴巴能尝到味道,但实际上却失去了真正的味觉能力。
2. 哲学思想
- 老子的“无为”思想
- 老子主张“无为”,即顺应自然,不被外物所干扰。苏辙在这里引用老子的思想,强调人的本性是最纯粹的,一旦被外物所迷惑,就会失去这种纯粹。
- 回归本性
- 苏辙强调,人应该回归本性,不被外物所迷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拥有视觉、听觉和味觉的能力。
- 这种思想与道家的“返璞归真”理念相契合,主张回归自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纯粹。
3. 现代启示
- 避免过度追求物质享受
-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被各种物质享受所诱惑,如美食、娱乐、奢华的生活方式等。苏辙的这段话提醒我们,过度追求这些外在的东西,可能会让我们失去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感受能力。
- 保持内心的宁静
- 无论外界如何喧嚣,我们都应该努力保持内心的宁静,不被外物所迷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享受生活,拥有真正的视觉、听觉和味觉。
- 回归自然
- 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远离自然。苏辙的思想也提醒我们,回归自然,回归本性,是一种重要的生活态度。
4. 总结
苏辙在《老子解》中通过这段话,深刻地阐述了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了回归本性的重要性。他提醒我们,不要被外物所迷惑,保持内心的宁静和纯粹,这样才能真正拥有和享受生活。这种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0
王弼注:
爽,差失也。失口之用,故谓之爽。夫耳、目、口、心,皆顺其性也。
不以顺性命,反以伤自然,故曰盲、聋、爽、狂也。
今译:
爽,就是差失的意思。失去味觉就叫做爽。
耳、目、口、心都要顺应它们的性质才行。
不顺从它们的自然天性、违反它们的使命,
就会对它们自然的状态造成损伤,就出现了盲、聋、爽、狂。
王弼注:
难得之货塞人正路,故令人行妨也。
今译:
难得的东西因为难得,无法通过正当手段得到,
所以就挡住了人们通过正常手段谋求幸福的道路。
王弼注:
为腹者以物养己,为目者以物役己,故圣人不为目也。
今译:争取腹中的食物是用食物颐养自己,
去占有眼前所有能够占有、享受的东西就是用这些东西去奴役自己,所以圣人不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