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2025年9月:第十二章: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25-08-30 10:09 1056次浏览
永动机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第十二章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译文】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纷繁的韵律使人两耳失聪,盛美的佳肴使人胃口损伤,纵情于打猎使人心浮意狂,稀世的珍品使人行为不端。所以圣人关注民众能否温饱,摒弃耳目的奢望,使生活保持稳定正常。

【解析】
贪婪骄奢淫逸、纵情声色犬马,必然导致统治者走向衰亡。面对春秋末期的社会混乱,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和各国统治者的极度贪婪导致民众痛苦不堪的现状,熟悉社会发展的历史、深知国家兴亡成败教训的老子,在本章中直接对当权者提出警告,认为放纵贪欲,是违背“圣人之治”的,而应当“为腹不为目”。

“腹”指的是民众的温饱,“目”指的是前面所提到的各种声色的贪欲。这一点,老子和墨子看法一致。《墨子》中有“节用”、“节葬”、“非乐”诸篇,明确反对统治者厚敛民众,“亏夺民衣食之财”,以求满足一己“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非乐》上)。

尽管老子是用冷静的笔触在传达他的观点,但我们还是从中感受到这位隐者确有一股强制压抑的怒火,时不时从那些辞句中冒出来,例如他痛骂统治者为“盗夸”(强盗头子),咒骂“强梁者不得其死”,他在一定程度上看到民众的力量,因而有“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和“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的严正警告。

---------------------------------------------

永远记住一句话:

真正成年人的生活,

就是顶住一次次不尽如人意的失败,

继续硬着头皮向前走,

并最终熬出成功。
打开淘股吧APP
1
评论(109)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永动机

25-08-31 23:51

0
当最好的行业,

最好的权重在启动主升浪时,闭着眼买,涨的越凶,

后面的ETF基金就必须要跟着买的越凶,它们会帮你拉升,

ETF基金是你最大的助力,就可以闭着眼睛赚钱,

而不是去追涨杀跌,去短炒还是怎样。


所以今年的行情就是,权重一涨起来,一主升浪,涨的你眼花,那现在晚了吗?

不晚,这种结构性还要走很久,所以大的,稳定性的赚钱机会,都在超级大权重的主升浪上,


我个人预计这种结构继续走下去,所有权重标的的估值,都会被动进一步抬高,这也就是牛市的基础。

这也是为什么,我说100%有牛市,因为新的结构趋势已经形成,基本不可逆。


好好理解上面这一段话吧,赚认知的钱,能看懂的都懂,看不懂的我也没招。

---------海里的小龙龙
永动机

25-08-31 23:48

0
公募基金半年报披露完毕,

某队合计持有股票ETF市值1.28万亿,比去年底增加了23%。


2015年波牛市后的股灾,某队救市主要是买个股,其中因为某些问题,还买了不少小票。

这回吸取了经验教训,主要买各种大盘宽基指数ETF,这里边就不存在道德风险了,

未来不出意外和问题的话,都会这么干了。


未来长期,某队都会通过买卖各种大盘宽基指数ETF,来控制大盘的节奏。 

---------林奇
永动机

25-08-31 23:47

0
所谓主流的天命,

就是在顺势趋势上不断出现利好助攻,

进而让价格突破一个又一个高点。

直到股价对利好免疫,才会出现阶段性的调整。 


如果板块出现股价对利好免疫,就要警惕阶段性的调整了,

因为对利好免疫意味着该买的资金都买了,潜在买盘枯竭,而卖盘却在增加。
当利好都无法刺激的时候,那就是真的不行了。


---------盘口逻辑拆解
永动机

25-08-30 11:01

0
永动机

25-08-30 10:53

0
永动机

25-08-30 10:49

0
《淮南子精神训》:
是故五色乱目,使目不明;

五声哗耳,使耳不聪;

五味乱口,使口爽伤;

趣舍滑心,使行飞扬。

此四者,天下之所养性也,然皆人累也。

故曰:嗜欲者,使人之气越;而好憎者,使人之心劳。” 

《淮南子·精神训》中的这段话,深刻地探讨了外在事物对人的感官和心灵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对人的本性和精神状态的损害。以下是对这段话的详细解释:

1. 原文分析
- “是故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五声哗耳,使耳不聪;五味乱口,使口爽伤;趣舍滑心,使行飞扬。”
  - “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五彩斑斓的颜色会扰乱人的视觉,使人的眼睛失去真正的视觉能力。
  - “五声哗耳,使耳不聪”:各种嘈杂的声音会扰乱人的听觉,使人的耳朵失去真正的听觉能力。
  - “五味乱口,使口爽伤”:各种复杂的味道会扰乱人的味觉,使人的嘴巴失去真正的味觉能力。
  - “趣舍滑心,使行飞扬”:频繁的取舍和选择会扰乱人的心灵,使人的心灵失去平静,行为变得浮躁。

“此四者,天下之所养性也,然皆人累也。”
  - 这四种事物(五色、五声、五味、趣舍)是人们通常用来滋养本性的方式,但实际上,它们都是人的负担。

  - “养性”:本意是滋养本性,但这里指的是一种错误的滋养方式。
  - “人累”:指这些事物会给人带来负担和困扰。

“故曰:嗜欲者,使人之气越;而好憎者,使人之心劳。”
  - “嗜欲者,使人之气越”:过度的欲望会使人的心气外泄,失去内在的平和。
  - “好憎者,使人之心劳”:过度的喜好和厌恶会使人的心灵疲惫,失去内在的宁静。
  - “气越”:指心气外泄,无法内守。
  - “心劳”:指心灵疲惫,无法保持平静。

2. 总结
《淮南子·精神训》中的这段话,深刻地探讨了外在事物对人的感官和心灵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对人的本性和精神状态的损害。它提醒我们,过度的物质追求和外在的诱惑会损害我们的感官和心灵,使我们失去真正的幸福。通过减少对这些外在事物的追求,注重内在的修养和平衡,我们可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幸福。这种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帮助我们在物质丰富的现代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幸福。
永动机

25-08-30 10:40

0
苏辙《老子解》:
“圣人视色、听音、尝味皆与人同,
至于驰骋田猎未尝不为,而难得之货未尝不用也。
然人皆以为病,而圣人独以为福,何也?
圣人为腹,而众人为目,
目贪而不能受,腹受而未尝贪故也。
彼物之自外至者也,此性之凝于内者也。 

这段话出自苏辙的《老子解》,是对老子思想的进一步阐释。苏辙在这里探讨了圣人与普通人对待外物的不同态度及其结果。以下是对这段话的详细解释:

1. 原文分析
“圣人视色、听音、尝味皆与人同,至于驰骋田猎未尝不为,而难得之货未尝不用也。”
圣人在视觉、听觉、味觉等方面与普通人并无不同。他们也会参与各种活动,如驰骋田猎,也会使用难得的物品。

这表明圣人并非完全禁欲,而是能够正常地享受生活中的各种体验。

“然人皆以为病,而圣人独以为福,何也?”
但是,普通人认为这些活动和物品是导致他们痛苦的根源,而圣人却认为这些是福气。这是为什么呢?

这里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的体验,圣人和普通人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圣人为腹,而众人为目,目贪而不能受,腹受而未尝贪故也。”
 圣人注重内在的满足(“为腹”),而普通人只注重外在的感官享受(“为目”)。

“目贪而不能受”:普通人的眼睛贪婪地追求外在的享受,但这种追求是无止境的,最终无法真正满足。
“腹受而未尝贪”:圣人注重内在的满足,这种满足是持久的,不会因为外在的诱惑而贪婪。

彼物之自外至者也,此性之凝于内者也。”
外在的物品是从外部来的,而内在的本性是内在的、凝结的。

这句话强调了外在与内在的区别。外在的物品是暂时的、易变的,而内在的本性是持久的、稳定的。

2. 哲学思想
老子主张“无欲”,即减少对物质享受的过度追求,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苏辙在这里引用老子的思想,强调圣人与普通人对待外物的不同态度。

内在与外在的区别
 苏辙强调,圣人注重内在的满足,而普通人只注重外在的感官享受。这种区别导致了不同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圣人通过内在的修养和满足,能够更好地应对外在的诱惑,从而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幸福。

 回归本性
  - 苏辙认为,圣人能够回归本性,不被外物所迷惑。这种回归本性的方式,使他们能够真正享受生活,而不是被外在的诱惑所困扰。

3. 现代启示
追求内在的满足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被物质享受和外在的诱惑所吸引,导致内心的空虚和不满足。苏辙的这段话提醒我们,应该注重内在的满足,而不是过度追求外在的享受。

 平衡外在与内在
圣人并非完全禁欲,而是能够在享受外在的同时,保持内心的平衡和满足。这种平衡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培养内在修养
苏辙强调了内在修养的重要性。通过培养内在的修养,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外在的诱惑,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幸福。

4. 总结
苏辙在《老子解》中通过这段话,深刻地阐述了老子的“无欲”思想,强调了圣人与普通人对待外物的不同态度及其结果。他提醒我们,应该注重内在的满足,而不是过度追求外在的享受。这种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帮助我们在物质丰富的现代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幸福。
永动机

25-08-30 10:28

0
苏辙《老子解》:

“视色、听音、尝味,其本皆出于性。

方其有性,而未有物也,至矣;
及目缘五色、耳缘五音、口缘五味,
夺于所缘而忘其本,
则虽见而实盲,虽闻而实聋,虽尝而实爽也。”

这段话出自苏辙的《老子解》,是对老子思想的一种阐释。以下是对这段话的详细解读:

1. 原文分析:
“视色、听音、尝味,其本皆出于性。”
 这句话的意思是,视觉、听觉、味觉这些感官能力,其根源都在于人的本性。
“性”在这里指的是人的自然本性,是一种纯粹、未被外界干扰的状态。

“方其有性,而未有物也,至矣。”
当人的本性尚未被外物干扰时,这种状态是至高无上的。
这里的“至矣”表示这种状态是最完美、最纯粹的。

“及目缘五色、耳缘五音、口缘五味,夺于所缘而忘其本,则虽见而实盲,虽闻而实聋,虽尝而实爽也。”
 当眼睛被五彩的颜色吸引、耳朵被五音的美妙吸引、嘴巴被五味的诱惑吸引时,人就会被这些外物所迷惑,从而忘记自己的本性。

  - “夺于所缘”:被外物所迷惑。
  - “忘其本”:忘记了自己的本性。
  - “虽见而实盲”:虽然眼睛能看到东西,但实际上却像盲人一样,失去了真正的视觉能力。
  - “虽闻而实聋”:虽然耳朵能听到声音,但实际上却像聋子一样,失去了真正的听觉能力。
  - “虽尝而实爽”:虽然嘴巴能尝到味道,但实际上却失去了真正的味觉能力。

2. 哲学思想
- 老子的“无为”思想
  - 老子主张“无为”,即顺应自然,不被外物所干扰。苏辙在这里引用老子的思想,强调人的本性是最纯粹的,一旦被外物所迷惑,就会失去这种纯粹。

- 回归本性
  - 苏辙强调,人应该回归本性,不被外物所迷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拥有视觉、听觉和味觉的能力。
  - 这种思想与道家的“返璞归真”理念相契合,主张回归自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纯粹。

3. 现代启示
- 避免过度追求物质享受
  -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被各种物质享受所诱惑,如美食、娱乐、奢华的生活方式等。苏辙的这段话提醒我们,过度追求这些外在的东西,可能会让我们失去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感受能力。

- 保持内心的宁静
  - 无论外界如何喧嚣,我们都应该努力保持内心的宁静,不被外物所迷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享受生活,拥有真正的视觉、听觉和味觉。
- 回归自然
  - 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远离自然。苏辙的思想也提醒我们,回归自然,回归本性,是一种重要的生活态度。

4. 总结

苏辙在《老子解》中通过这段话,深刻地阐述了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了回归本性的重要性。他提醒我们,不要被外物所迷惑,保持内心的宁静和纯粹,这样才能真正拥有和享受生活。这种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永动机

25-08-30 10:19

0
王弼注:
爽,差失也。失口之用,故谓之爽。夫耳、目、口、心,皆顺其性也。

不以顺性命,反以伤自然,故曰盲、聋、爽、狂也。

今译:
爽,就是差失的意思。失去味觉就叫做爽。
耳、目、口、心都要顺应它们的性质才行。
不顺从它们的自然天性、违反它们的使命,
就会对它们自然的状态造成损伤,就出现了盲、聋、爽、狂。

王弼注:
难得之货塞人正路,故令人行妨也。

今译:
难得的东西因为难得,无法通过正当手段得到,
所以就挡住了人们通过正常手段谋求幸福的道路。

王弼注:
为腹者以物养己,为目者以物役己,故圣人不为目也。

今译:争取腹中的食物是用食物颐养自己,
去占有眼前所有能够占有、享受的东西就是用这些东西去奴役自己,所以圣人不为目。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