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为转发)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古代真正善于作战的人,先规划自己,让自己成为不可战胜的,然后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时机。不可战胜,在于你自个儿,能否战胜敌人,在于对方有没有给你可胜之机。所以说,善战者,能够做到自己不被敌人战胜,却做不到敌人一定会被我战胜。胜利可以预见,但如果条件不具备,是不可以强为。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正可以和上一章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相对应。先规划自己,让自己成为不可战胜的,就是知己;然后等待敌人什么时候可以被战胜的时机,就是知彼。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一句话,人管得了自己,管不了别人。先管好自己,再观察别人。敌人如果无懈可击,我们是没办法取胜的。“胜可知,而不可为”。可以判断我们能胜。但如果没有胜的形势,不可强求。
不可胜,不可强求,怎么办呢?
首先是不办。很多人,败就败在不知道事情可以不办。所谓不作死,就不会死,办不到的事,就不要强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果非要办,就会输光了老本。不能取胜,就不要出战。抓紧练自己。孙子的思想是先胜后战,后面还会讲。我称之为赢了再打。没有赢,就不要打。
很多人接受不了这一点,认为这是不作为,必须要有所作为,自己才心安。这是一种“战略焦虑症”,忘了“作为”的代价、损失和风险。事实上不出手并非不作为,而是积累自己、等待时机。三国争霸,诸葛亮就是不停地作为,可以说没有任何胜算的作为,最后把自己累死了。他应该等,等待时机,锻炼身体。一是争取自己活得长,二是把国内治理富足强大,把儿子教育好传承下去。但他像很多人一样,认为不能等。不能等的结果是什么呢?司马懿活得最长,活过了诸葛亮,活过了曹操,甚至活过了曹丕,就没有人能阻挡他了,结果是三国归晋。
所以第二个策略,就是等待。
等待,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最好的选择。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太少了。等待什么?等待形势变化。什么叫形势变化,就是形变化为形胜,势变化为势胜。
形胜,是在等待中积累,让自己不可胜,越来越强。势胜,是胜机出现,抓住机会,一战而定。
最能等的人,是日本战国时代的德川家康。有一个笑话,讲日本战国三大英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的。说三个人一起遛鸟,那鸟就是不叫。怎么办呢?织田信长说:“再不叫,再不叫就把它杀了,换一只鸟。”
丰臣秀吉说:“不用杀,叫就奖,不叫就罚,总有办法让它叫。”
问德川家康,家康说:“什么也不用做。等!是鸟嘛,它总要叫的。”
三人中,就德川家康能等,而且他活得最长,结果就是他成了天下之主,德川家族统治了日本三百年。
等什么呢?一是等形胜,积累自己;二是等势胜,等对方失误。对方一失误,胜机就出现了。对方不失误,我们就没法赢,或者战胜的代价太大,不如再等一等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