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们好久不见,两个多月没更新了,不知道还有多少朋友记得我啊。。。时间过得真快啊!眨眼大半年就过去了。
前段时间没写的主要原因很简单,今年做的不好,没什么好的思路,怕误导大家。现在写的原因也简单,最近做的还可以,市场确实也在变好,希望大家都能在这波慢牛行情中有所斩获吧。
指数已经快突破去年924行情新高了,而我的账户离高点还差七八个点,今年才堪堪上岸,可见上半年的艰难(也可能只是我难)!好在现在总算是看到了些希望的曙光了吧。。。
今天主要浅谈两点:
一是上半年的短线生态;
二是当前市场的风格演变。今年量化对市场的影响真是肉眼可见的越来越大,主要体现在:新题材越来越多,题材轮动的节奏越来越快。
大部分短线量化有一个很重要的因子叫“舆情分析”,就是通过分析一个事件在各大热门平台的热度指数来确定它的投机价值,然后通过AI搜索找到相关标的,再根据题材的价值量级和个股受益权重等等因子来分配不同的参与仓位。整个流程走下来快的话也就几秒钟的时间,人脑能反应过来吗?
所以,我们经常能看到盘中各种看不懂的题材个股批量爆发,追也不是,不追也不是,或者盘后爆发的题材,逻辑稍微好点的就被批量顶一字,等开板的时候这个题材也就炒到头了(比如最近的雅下水电站)。量化马上换个方向继续复制节奏(又拉了个海南自贸一日游)。很多题材还是盘中看着很强势,第二天莫名其妙就没了,你也别觉得奇怪,可能只是量化的“舆情因子”强度不够放弃了,也可能只是有了“新欢”就抛了“旧爱”了。
所以,在题材初期博弈这块基本已经是量化的天下了,那种反应速度和全面性人力根本难以企及。但在题材的中后期博弈人力尚还有一争之力,因为量化的最大优势是速度,但理解深度其实是不够的。人力以快打快肯定打不过的,那么反其道以慢打快或有奇效。
就是尽量不要跟着量化的节奏一个个题材快速切换着做,那样大概被收割,而是从量化参与过的题材里面挑选几个逻辑不错的题材反复深耕,做完一波又一波,趋势波段反复参与,既能摆脱量化的节奏,也能规避个股的异动规则。
从以上大致衍生出了两种玩法:
一是上半年的题材个股多波流的柚子抱团玩法,中毅达 算是开山之祖了;
二是下半年偏机构大资金的容量趋势玩法,算力的胜宏科技 、中际旭创 、新易盛 算是开山之祖吧。所以,当前市场的操作思路也大致清晰了。
一是从量化参与过的题材里面找到逻辑不错的,等待二波机会。这里会涉及到对于题材深度的理解,异动规则的理解,适当的试错成本。不是任何题材都有机会走出多波的,除了题材本身的深度,所处的环境影响也至关重要。
比如当前的雅下水电站题材,一波被量化吃完了,二波会不会走出来了?从指数环境看,当前多头趋势,适合题材继续发酵;从市场风格来看,机构大资金的容量趋势风格目前赚钱效应更好,会分流题材资金。
所以,题材还是有机会继续发酵的,但竞争也确实存在,最后成不成还是看后续政策的支撑力度和事件招标推进的速度催化,没那么好确定,但今天也确实有资金开始尝试了,板块出了4个反包板,
南方路机 、
山河智能 、
韩建河山 和
博云新材 ,这类就只能控制仓位去试错参与了,后续根据反馈不断调整策略了。
二是积极拥抱机构大资金的趋势容量玩法,量化在国内目前并不是主流,所以对于机构大票的话语权还是比较弱的,站在更高的格局上看,如果国家确实有意引导慢牛,那么把国内各个领域的核心企业买成慢牛走势,指数的慢牛不就形成了吗?毕竟美股几十年的牛市走势,大部分都是科技领域的那“七朵金花”贡献的。A股核心企业指数权重占比没那么高,但是未来要有三五百家企业走慢牛趋势,那牛市不也妥妥的吗?
所以,我们当前的目标就在这未来三五百家趋势标的之中了。我自己最近是整理了一个这类容量趋势股池,目前已有近200只了,方向主要集中在AI算力相关、
机器人 、稀土、
军工、
创新药、
固态电池、芯片等科技领域,后期看情况增减。
选股思路也很简单,就是看图,趋势多头向上或底部爆量,非短线投机的,图走出来了再去找逻辑,看是否符合当前主流审美,没图的逻辑都是一厢情愿。股池大家可以参考一下,这里结合板块指数看会更清晰一些的:
操作思路也比较简单:
盘中可以按涨幅排列,早盘如果指数比较强的话,就结合共振方向,配合做一些趋势股池涨幅前排的追涨或突破板。
尾盘取中值吧,主要看调整的方向那些标的比较抗跌,或只要没有连续大涨的方向,次日基本都有一定的轮动预期,尾盘平铺一些,等次日高抛做T或持有等轮动。
然后连续大涨后滞涨,高位爆量,大阴线或跌破趋势线都可以做减仓点。大致如此吧,市场好了,牛市拼的就是仓位和耐心了。
后续不定时更新吧,市场有大的变化,个人有好的思路,或账户新高等等就更新下,其他时候确实也没有太多可说的,专心做交易吧。祝兄们都能在这波慢牛行情中实现自己的一些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