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16pro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求得财富
求,乞也。乞助向外求得方法,技巧与答案,依托于外界人或事物取得捷径来提升效率;
求,索也。向内寻求自我,觉察人或事物规律、反思自我行为,并经过触类旁通的事物映射后,牵引自我思维方式和原有惯性方向来解决问题。
回归到投资层面
语言的无力在于所有被印刷在财经杂志上的投资格言,本质上都是对真实市场的拙劣模仿。当巴菲特说出"在别人恐惧时贪婪",这句话便立刻失去了它原本的生命力——因为真正理解恐惧价值的人,早已在言语形成前完成了建仓。投资大师们的语录像被制成标本的蝴蝶,虽然保留了知识的形态,却永远失去了飞舞的能力。
理念的三种失语状态
1、表述的滞后性
每个成功的投资决策都是特定时空的产物。当这个决策被总结成"理念"时,其依赖的市场条件、情绪共振、资金流动等数百个变量早已消散。就像试图用天气预报解释昨天的降雨,所有的事后归因都带着必然的谬误。
2、传播的失真律
投资智慧在口耳相传中必然经历三次异化:首先被简化为口号,继而固化为教条,最终沦为迷信。价值投资从格雷厄姆到普通散户的传播链,就是一部逐步丢失核心参数的衰减史。
3、执行的测不准原理
当某个策略被明确表述,市场就会通过反身性消化这个策略。技术分析指标失效的速度,与其被广泛认知的程度呈正相关。真正的alpha一直存在于未被语言污染的操作盲区。
沉默的实践智慧
顶级投资者的笔记本里往往记满数据而非箴言。
索罗斯的反射理论本质上是对"理论不可靠性"的理论化,这个有趣的悖论恰恰揭示了:最高级的投资认知必须包含对认知本身的怀疑;
日本剑道中的"无心"境界或许比所有投资教材更能说明问题——当投资者停止用语言框架切割市场时,K线图才开始展现其本真形态。
在量化交易吞噬一切确定性的今天,最后的价值或许就在于保持"不可言说"的敏感。那些拒绝被编纂成体系的市场嗅觉,那些无法通过回测验证的直觉判断,才是资本市场上最后的野性思维。
欲望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