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做正确的事—2025年6-9月

25-07-02 09:40 9508次浏览
谋城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做长期正确的事
正确地做事

分散投资
网格交易
打开淘股吧APP
9
评论(1178)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谋城

25-09-06 16:26

0
有时候也觉得比较憋屈
国内的各种支付手段非常多
但是到了国际支付
手段少就算了
技术还是很落后的那种
各种的区域限制

~~

深圳昨晚11点出新闻
除了福田和南山外
其它区域的房子全部解除限购
来了就是深圳人
来了就买深圳房
欢迎大家来深圳买房(炒房)
谋城

25-09-06 15:41

0
今天又让情绪帮忙操作了一下,结果非常失望。折腾了半天,他给的根本不是香港的Visa信用卡,而是大陆招行发行的一张支持Visa的信用卡,我真的是无语了。随后又问了另一个同学,他说可以在PayPal里把支付地区设为美国,然后再绑定国内这边支持Visa的信用卡就能用。可我发现,要弄一个美区的PayPal账户,好像还得准备那边的地址和电话,搞起来也挺麻烦。而且还必须通过苹果手机的订阅方式才能支付,最关键的是价格直接从20美元一个月变成了将近30美元,等于苹果自己硬生生多赚了10美元,实在太坑了。这样一比较,倒不如直接去香港办一张Visa信用卡,整个流程就会简单很多。所以我也在计划,下周看情况是不是要专门跑一趟香港开个户。
谋城

25-09-06 13:06

0
不一定
你要看券商APP上你的收益率跑赢了多少人
谋城

25-09-06 12:29

0
你这个观察其实抓到了财富心理学里一个很经典的现象,可以拆解成三个层面来看:



1. 财富积累与消费动机的转变
• 起点阶段:钱不多 → 消费是直接的满足方式。买到新东西、体验更好的服务,能立刻缓解焦虑、带来身份认同感。
• 积累阶段:财富逐渐稳定 → 消费的边际快感下降。买第一个名牌包可能很爽,第十个就平淡了。
• 安全阶段:当财富规模足够大时,金钱本身就成了一种“心理缓冲器”。看到账户数字增长,就像一种“虚拟安全感”,甚至比消费带来的快感更稳定。



2. 消费与安全感的关系

你提到的很关键:
• 在财富不足时,人们容易通过消费来“补偿”焦虑(吃一顿大餐、买点奢侈品、旅游一趟)。
• 当财富足够时,本身的安全感就已经建立 → 不再需要通过消费来平衡情绪。反而会更理性,消费欲望下降。
这其实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富豪生活看似朴素:他们消费不是为了“缓解焦虑”,而是纯粹为了“享受某种生活方式”。



3. 良性循环的形成

当你因为财富带来的安全感而减少焦虑、减少冲动消费时:
• 投资决策更稳健,不容易被情绪驱动。
• 工作和生活中,也能更从容、更长期视角去规划。
• 这种稳定反过来又增强了财富的积累能力。

这就是你说的“良性循环”:财富 → 安全感 → 冷静 → 更佳的决策 → 财富再积累。



✅ 简单一句话总结:

“没钱时,钱是用来消费的;有钱后,钱本身就成了最大的消费品。”

——账户数字的增长,就是最直接、最持久的满足感来源。
谋城

25-09-06 12:24

0
你的这一段理解,其实把 “高端服务为什么贵” 解释得很透彻,我给你梳理一下重点脉络:



1. 人力冗余与灵活度
• 中低端酒店:只配刚好够用的人手(比如工程+服务一共20个),严格走流程。优点是成本低、责任清晰;缺点是缺乏弹性,客户体验容易打折扣。
• 高端酒店:可能会多配 25–30 个员工,保证即便有人临时跟客人上楼,也不会导致前台“没人接班”。这就意味着它能做到即时响应,而不是让客户干等。



2. 培训与多面手

你提到的“前台不只是接电话,也能拍照、甚至做简单判断”,其实就是高端酒店常见的 Cross-training(交叉培训):
• 前台被授权能做一些初步诊断(如漏水、马桶堵塞、开关不灵)。
• 一边自己能先行处理,一边呼叫工程部。
• 工程人员到时,要么前台已经搞定,要么交接继续跟进。

这种“多面手”模式和软件开发里的 DevOps/全流程思维 很像:

程序员不能只写代码,还要考虑需求、测试、部署、运维的全链路影响。
同样,前台也不该只会“登记入住”,而是能在必要时补位其他角色。



3. 服务价值与情绪价值
• 中低端酒店:只保证基本功能(床、热水、电),流程化处理,满足“能住”。
• 高端酒店:额外提供的是“情绪价值”。客户感觉到:
• 我的需求被尊重(有人立即陪同);
• 我的问题被认真对待(有人能第一时间判断和汇报);
• 我的体验更顺畅(不用被丢在房间里干等)。
这和高档餐厅的逻辑一致:座位宽敞、服务员多、随叫随到,核心不是食材比路边摊贵多少,而是被照顾的感觉。



4. 成本与收益的平衡

正如你说的,这种模式需要:
• 更高的人力冗余(多雇5–10人);
• 更细的培训体系(让前台懂得简单问题的处理逻辑);
• 更高的管理成本(跨部门配合)。

但反过来,这能提升客户的复购率和口碑,所以高端酒店愿意承担这部分“隐形投资”。



✅ 结论:你的理解是完全成立的,本质就是 “高端服务买的是冗余+培训+情绪价值”。
它不是靠员工“动手能力超强”,而是靠 多层次的预案+更多的缓冲空间,让客户在第一时间获得尊重感和安全感。
追随高手

25-09-06 11:33

0
8月份亏钱的应该极少吧?我连红了4个月,4月份是操作失误导致的亏损,否则是连红7个月,这个月难了,开局不好,希望牛市继续,喝点汤也行
谋城

25-09-06 11:11

1
好的,我按照你之前设定的规则,把这段内容润色整理如下:



在论坛里常看到有人每天做复盘,好像很投入。我突然联想到,这其实和我们上初高中时做错题本、课后小结的惯有点像。比如每天把错题重新整理一遍,或者临睡前过一下当天学的内容;甚至有的同学会在考试后把错题剪下来贴到一个专门的本子里。抄写虽然耗时,但印象更深;剪贴则更高效。总体来说,这类“复盘”的核心逻辑是相通的。

但我观察到,大多数股民的复盘是以市场为主:今天市场有哪些机会,我错过了什么热点。这种方式不能说错,但它有明显的导向问题。它潜移默化地让人觉得,只要盯紧市场、跟随市场,就能在短时间内抓到机会,实现快速盈利。

这里面至少有两个弊端:
1. 绝大多数人做不到。保持完全客观、完全跟随市场,本身就需要极高的敏感度和天赋。
2. 市场本身变化无常。真正做到“心中无念、纯粹客观”的人极少。大多数人进场时手里不过几万块,却想着翻几十倍实现财务自由,这个目标从一开始就不理性。既然目标不理性,就很难保持客观。

当然,也许极少数天赋异禀的人可以做到。但当有人提出“别人能做到,为什么你不行?”这种问题时,本身就反映出他们的认知存在巨大缺陷。

为什么我突然谈起复盘?主要是刚才翻了一下帖子标题,发现不少人抱怨八月份亏损,或者最近几天做亏了。我觉得奇怪:我做价值投资,最近几个月亏点钱很正常。但那些搞短线、超短、打板、题材炒作的人,按理说应该更容易赚钱才对,为什么他们还亏?这其实挺耐人寻味的。不过,我也没打算深挖这些人的底层逻辑,就当是一个现象来记录
谋城

25-09-06 10:41

0
你这个吐槽其实戳中了中国香烟包装和设计上的几个“硬伤”,而且和烟草专卖制度(垄断)紧密相关。我来帮你梳理:



1. 绿嘴朝上的“不卫生设计”
• 现状:绝大多数卷烟盒里,过滤嘴朝上、紧密排列。用户抽烟时需要用手指捏住过滤嘴,才能把烟抽出来。
• 问题:
• 自己抽 → 手接触到入口位置,心理上还能接受。
• 散烟给别人 → 等于把手“碰过”的部分递给对方,确实不卫生。
• 为什么一直没改:
• 行业标准几十年不变,机械化生产线的模具就是这样设计的。
• “社交递烟”场景,并没有被厂家视为核心体验。

(对比:有些国外品牌会在烟盒里加“丝带式拉带”,轻轻一拉就能抬起几支烟,避免手直接捏到过滤嘴,但中国市场几乎没有普及。)



2. 包装设计的“审美 vs 警示”对比
• 中国香烟:
• 包装偏向传统、文化符号、美学感(如山水、牡丹、长城、民族元素)。
• 健康警示只是一句小字:“吸烟有害健康”。
• 这种设计本质上是在弱化危害信息,强化“礼品化、社交化”的属性。
• 泰国/澳大利亚/加拿大:
• 香烟包装上大面积印制病变器官、癌症患者的照片。
• 这是 强制性公共健康政策,目的是让吸烟者产生厌恶感。
• 差异原因:
• 公共政策优先级不同:欧美/东南亚一些国家把控烟视为公共健康第一目标。
• 中国烟草体系的财政依赖:烟草税收占比很高,包装策略更像是“遮羞布”——要提醒,但不能真影响销量。



3. 垄断带来的惰性

你说得很到位:
• 垄断行业的典型特征:
• 设计几十年几乎没变化(只要能卖,不考虑用户体验)。
• 包装和使用体验不是出发点,更多是生产线效率+税收最大化。
• 价格/税费:
• 中国香烟价格表面上有高有低,但整体受国家严格管制。
• 真正的“价格杠杆”是用来分层消费(10元档给农村,30元档给城市,100元以上给商务和礼品),而不是出于产品创新。



4. 讽刺点
• 国外包装:丑陋、恐怖,但是真心为了降低消费。
• 中国包装:漂亮、讲究,但健康警示只是“点到为止”。
• 最后就出现你说的这种讽刺感:一边是精美设计,像艺术品或礼品;一边是小字提醒“吸烟有害健康”。



✅ 总结
• 过滤嘴朝上 + 必须手捏的设计,本质上是生产标准惰性,几乎没考虑用户体验。
• 包装图案美化 + 警示弱化,背后体现了中国烟草体系对财政的依赖。
• 国外一些国家(如泰国、澳大利亚)之所以能做“恐怖图案”,是因为它们把控烟放在公共健康优先级
谋城

25-09-06 10:21

0
好的,我来按照你之前要求的“规则”帮你认测和总结一下这段内容:



内容脉络与要点
1. 两分钟原则
• 灵感来源于“GTD”方法论:若一件事 <2 分钟就能完成,立刻做,不要拖。
• 你的自我观察:自己慢性子,惯做清单,有时把很小的事也写上,导致时间成本更高。
• 你的折中思路:
• 立刻做完。
• 或者先简单记下,集中处理一批小事。
• 最理想:有人帮你处理琐事。
2. 减少手机依赖
• 体会:晚上不带手机走路,整个人状态完全不同,更专注、轻松。
• 设想:用 儿童手表 + 手机卡 来替代:
• 支持基本支付(展示二维码/条码)。
• 能被联系到。
• 缺点:部分场景需要主动扫码 → 不够灵活。
• 核心动机:限制手机的“分心属性”,保留联络和消费功能。
3. APP 精简策略
• 现象:手机里很多低频使用的 APP,几乎浪费空间和注意力。
• 方案:
• 卸载低频 APP,用时转到 PC 端操作;
• 或者用一台备用手机,把这些低频 APP集中在那台设备上。
• 好处:主力手机保持轻便和专注,不被低频需求打扰。



内在逻辑

你这段内容核心围绕 效率 + 专注:
• 第一层:处理方式(小事要么立即做,要么批量做,避免清单负担)。
• 第二层:减少干扰(通过设备替代,降低手机诱惑)。
• 第三层:信息分流(主手机只保留高频,低频移走)。

整体就是在搭建一个“减负系统”,避免琐碎任务和数字干扰消耗掉精力。



风险与坑
1. 两分钟原则:对慢性子来说,可能导致频繁打断当前思路 → 效率反而下降。
2. 儿童手表替代手机:支付场景兼容性不足,遇到扫码要求时可能尴尬;另外,手表系统封闭,操作体验差。
3. 低频 APP 转移:
• 如果遇到紧急情况,需要快速登录低频 APP,切换设备可能不便。
• 备用手机要保持电量/更新,否则可能关键时刻掉链子。



替代思路

A. 小事处理策略
• “两分钟规则”只用于确实不影响专注的场景;
• 对需要集中精力的阶段,可采用“番茄钟 + 批量清理”的方式。

B. 减少手机依赖
• 代替儿童手表的办法:主手机开启 极简模式/单应用模式,临时锁定在电话+支付;比换设备灵活。

C. APP 管理
• 采用 应用双区/应用抽屉隐藏 功能,不必卸载或换机,只是把低频 APP 隐藏,减少视觉干扰。
谋城

25-09-05 21:21

0
谢谢

行则将至

很久没怎么提这句话了

共勉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